楊 剛 魯麗娜 楊 博
(1.陜西理工大學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陜西漢中 723000;2.城固縣醫(yī)院財務科 陜西城固 723200)
“高校學報”是由各個高等院校創(chuàng)辦的,其主要內(nèi)容有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學術書評等,是展示高??蒲兴胶徒虒W成果的重要平臺[1]。高校學報的影響力大小顯示著本高??蒲形幕聵I(yè)的發(fā)展情況和實力。研究重點高校(本文特指原985類高校,下同)學報的學術影響力是十分有意義的。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提出衡量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指標也在不斷發(fā)展,目前比較傾向采用多個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從不同方面綜合評價高校學報學術的影響力。
王澤龍[2]基于2001~2009年CSSCI論文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近年來,高度綜合和高度分化成為科學發(fā)展的兩種趨勢;學科與專業(yè)向高、精、尖、深發(fā)展是高度分化的特點。張弘等[3]將學術期刊的質(zhì)量指標分為幾大類:影響力指標、時效性指標、期刊特征指標、經(jīng)濟效益、管理指標等。李華等[4]以2008年《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為數(shù)據(jù)源,認為適當增加學術影響力高的文章的發(fā)表數(shù)量和基金論文的比例能夠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這些研究成果都極大豐富了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范圍和廣度,同時它們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礎。
本文根據(j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參考諸多學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并采用頻度統(tǒng)計和理論分析法進行取舍、補充,選取10個指標[5](依次為:復合總被引X1、復合影響因子X2、復合他引影響因子X3、可被引文獻量X4、基金論文比X5、被引半衰期X6、引用期刊數(shù)X7、他引總引比X8、總下載量(萬次)X9、被引期刊數(shù)X10),構建了一個較全面、容易實現(xiàn)的高校學報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利用2019版《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6]為數(shù)據(jù)源,選取了38所原985類高校自然科學學報,38種高校分別為“北京大學”記為“A1”、清華大學A2、復旦大學A3、南京大學A4、上海交通大學A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A6、西安交通大學A7、浙江大學A8、哈爾濱工業(yè)大學A9、北京理工大學A10、南開大學A11、天津大學A12、華南理工大學A13、中山大學A14、山東大學A15、華中科技大學A16、吉林大學A17、廈門大學A18、武漢大學A19、東南大學A20、中國海洋大學A21、湖南大學A22、中南大學A23、西北工業(yè)大學A24、大連理工大學A25、四川大學A26、電子科技大學A27、重慶大學A28、北京航空航天大學A29、蘭州大學A30、東北大學A31、同濟大學A32、北京師范大學A33、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A34、國防科技大學A35、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A36、中央民族大學A37、華東師范大學A38,得到各學報具體文獻計量指標數(shù)據(jù)之后可在SPSS中建立數(shù)據(jù)文件。
研究使用SPSS19.0對學報學術影響力指標體系中的10個文獻計量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后就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1.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
研究對標準化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其中,KMO值為0.595,Bartlett球形檢驗中概率值為0.000。所以,各變量的獨立性假設不成立??梢?,對重點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學術影響力評價采用因子分析法比較適宜。
?
2.因子分析法可以計算出10個變量的變量共同度,它們反映了每個變量對提取出的所有公共因子的依賴程度,所求出的10個變量的變量共同度依次(按X1~X9的順序)為:0.939、0.946、0.985、0.936、0.747、0.862、0.700、0.753、0.974、0.911??梢娮兞抗餐榷荚?0%以上,說明提取的因子包含了原始變量的絕大多數(shù)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較理想。
3.方法通過因子分析得到其相關系數(shù)矩陣和特征值、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取因子個數(shù),分析得到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有四個特征根:4.712、1.710、1.289、1.042。變量標準方差貢獻率分別為:47.115%、17.102%、12.887%、10.423%;累積貢獻率為87.527%。
4.觀察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得分的協(xié)差陣,發(fā)現(xiàn)它是一個單位矩陣。
表1是因子得分系數(shù)矩陣。根據(jù)表1中的因子得分系數(shù)和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我們就可以計算每個觀測值的各個因子得分,因而旋轉后的因子得分表達式可以寫成(其中,ZXi表示Xi標準化后的值):
F1= 0 . 2 8 5 × Z X1- 0 . 1 5 × Z X2-0.117×ZX3+0.208×ZX4-0.009×ZX5+0.066×ZX6+ 0.163×ZX7+0.063×ZX8+0.294×ZX9+ 0.267×ZX10
F2=-0.0 7 7×Z X1+0.5 3 5×Z X2+0.5 2 6×Z X3- 0 . 0 9 6 × Z X4+ 0 . 1 2 6 × Z X5- 0 . 0 7 5 × Z X6-0.039×ZX7+0.093×ZX8-0.089×ZX9-0.06×ZX10
F3=0.0 8 6×Z X1-0.0 3 2×Z X2-0.0 9 5×Z X3-0 . 3 1 6 × Z X4+ 0 . 3 0 4 × Z X5+ 0 . 6 7 3 × Z X6-0.166×ZX7+0.071×ZX8+0.032×ZX9+0.178×ZX10
F4=-0.104×ZX1+0.061×ZX2-0.122×ZX3+0.074×ZX4+0.6×ZX5+0.129×ZX6+0.183×ZX7-0.61×ZX8-0.11×ZX9-0.023×ZX10
單獨使用某一公因子并不能對高校學報的地位作出綜合評價。因此,我們按各公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shù)計算如下,綜合得分為:
F =(47.115%×F1+17.102%×F2+12.887%×F3+10.423%×F4)/87.527%
=53.829%×F1+19.539%×F2+14.723%×F3+11.908%×F4
由此可以得到重點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學術影響力綜合評價結果及其影響因子。綜合分數(shù)為負數(shù)的表示該學報的學術影響力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下,綜合分數(shù)為正數(shù)的表示該學報的學術影響力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分數(shù)越高,學術影響力越高。由分析結果可得,16種學報的分數(shù)為正,這些大學分別(按綜合得分由高到低順序,下同)是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同濟大學、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這些大學中位于沿海的省份或直轄市的高校占11個,約占69%;22種學報的分數(shù)為負,其中位于沿海的省份或直轄市的高校占14個,約占64%。[7]
1.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重點高校的自然科學學報學術的分析與評價是比較適宜和科學的。
2.研究發(fā)現(xiàn)引用因子對學術影響力總得分貢獻最大,占比約54%,文獻計量指標復合總被引、可被引文獻量、引用期刊數(shù)、總下載量、被引期刊數(shù)是決定學報學術影響力大小的主要指標;影響因子(包含指標有復合影響因子、復合他引影響因子)對學術影響力總得分的貢獻位于第2位,占比約20%。
3.從分析結果的綜合排名來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排名前三的學校分別是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同濟大學。結合旋轉載荷系數(shù)的結果可以看出,這幾所排名靠前的學校學報“引用因子”相對來說都比較大。這表明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辦刊人也應重視期刊的網(wǎng)絡傳播力,進一步加強、加快、加大期刊的數(shù)字出版。
4.通過因子分析結果得出,復合總被引、總下載量這兩個文獻計量指標是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的主要因子,占有重要的權重。我們希望能夠以此為在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中各文獻計量指標權重選取提供參考依據(jù),為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