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華,張淑芳
(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人領導創(chuàng)建了紅二十六軍、建立并鞏固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這過程中,以“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為基本內涵的南梁精神逐步形成。南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理想信仰、政治本色和務實態(tài)度在陜甘邊地區(qū)的集中反映[1]22,實現(xiàn)了黨、政、軍、民的有機融合、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與陜甘邊具體實際的結合,包含豐富的地域特色、人本情懷、革命信仰、道德情操和創(chuàng)新思維。南梁精神的四個方面相輔相成,構成完整體系:從面向群眾到堅守信念,再到顧全大局和求實開拓,是革命從外在力量到內在動力,從情感感召到組織約束,從一般策略到具體實踐的轉化。南梁精神同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2009年6月習近平在甘肅慶陽調研時強調,我們黨在長期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政治資源,要與時俱進地加以弘揚。南梁精神不僅是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動力源泉,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啟示意義。消除貧困、實現(xiàn)共同富裕一直是黨的使命旨歸。如今,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關頭,對黨、政府和各級干部在服務人民、脫貧信念、整體謀劃和實際落實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弘揚南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重溫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助于推進脫貧攻堅。
人民群眾是革命的力量來源和勝利之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優(yōu)良作風。劉志丹等黨的領導人在開展革命斗爭時,注重聯(lián)系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八七會議后,陜西省委領導的早期武裝暴動和兵運工作屢次受挫,劉志丹等人逐漸意識到軍事運動必須同農民運動相結合,建立革命根據地[2]10。陜甘游擊隊根據陜甘邊地廣人稀的實際,開展打土豪、分糧食、分財產的斗爭,宣傳、組織、武裝群眾,提高群眾覺悟,使其成為革命的主力軍。1934年11月7日,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在南梁成立,習仲勛任政府主席。習仲勛深入百姓生活,與群眾聯(lián)系密切。時任政府秘書長的蔡子偉回憶:“幾乎每逢集市,習仲勛和我們幾個人都去轉一轉,群眾每每把我們圍攏起來,問這問那,親熱極了?!盵3]習仲勛也對陜甘邊地理環(huán)境、經濟狀況、社會風貌做了細致調查,據此制定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十大政策”,解決了土地、財政、糧食、軍事、社會風俗、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化教育等攸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從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笆笳摺睆母鞣矫鏋槿嗣裰\利益,是革命時期根據地建設的典范,為黨局部執(zhí)政積累了豐富經驗。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也高度重視民主和廉政建設。蘇區(qū)實行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并規(guī)定了選舉辦法,即兼顧工、農、兵、婦女等群體,按照選舉地區(qū)和單位人數比例選出代表,在代表大會上選舉產生蘇維埃政府委員會[1]29。這有利于人民實現(xiàn)政治權利,得到群眾歡迎。政府清廉與否直接影響群眾利益。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建立嚴格的法規(guī)約束領導干部,如劉志丹曾制定“凡一切黨政軍干部,如有貪污十元以上者槍斃”的條例[2]15。這些規(guī)定看似嚴厲,卻保證了陜甘邊蘇區(qū)政府的清正廉潔。以劉志丹為代表的陜甘邊共產黨人尊民、親民、愛民、護民,與群眾建立了深厚聯(lián)系,為革命勝利構筑了堅強堡壘。
南梁精神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黨的生命之基、初心所依和歸宿之所在。有了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陜甘邊的革命道路方能“行得遠”。今天,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同樣需要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需要黨心系群眾、造福于民。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實現(xiàn)人民解放和人民富裕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目標得以完成,黨中央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高度重視扶貧開發(fā)事業(yè)。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減貧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反貧史上樹立起光輝典范。幾十年的成就值得肯定,但脫貧事業(yè)仍未結束。2015-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期。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提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要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短板’盡快補上,否則就會貽誤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于農村還有七千多萬貧困人口?!盵4]為了拔掉7000多萬人的“窮根”,中共中央從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策保障、凝聚社會力量、建設精神文明等方面進行總體部署,明確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以及一系列精準扶貧方略,確保脫貧成效落到實處。到2018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降至1660萬人,脫貧攻堅到了最后“決戰(zhàn)”時刻。黨和國家在精準扶貧中,應注重依靠人民,處理好外力幫扶和群眾自主、物質扶貧和精神、技能扶貧的關系,激發(fā)群眾自覺,提高群眾自我創(chuàng)造力,從更高層次上造福于民。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談道:“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5]弱鳥如何先飛、如何脫貧,首先應有敢飛的勇氣和會飛的實力,即應有飛的“志”和“智”。故此扶貧應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既幫助貧困群眾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淡化貧困意識,鼓勵群眾自立更生、積極進取,又教導群眾充實頭腦,增強生活本領,擺脫懶漢思維,促使群眾自強不息、勤勞致富。這樣,扶貧工作由“要我脫貧”轉變?yōu)椤拔乙撠殹焙汀拔夷苊撠殹?,有利于群眾脫離幫扶的“溫床”,增強脫貧的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為使脫貧效果更實,脫貧攻堅也應與反貪、反腐結合起來,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和對扶貧干部的審核、監(jiān)督工作,嚴查扶貧領域的犯罪行為,保證扶貧資金真正為民所用。
顧全大局,即堅持整體利益至上,保持內部團結穩(wěn)定。陜甘邊革命者將黨的利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不計個人得失,從整體出發(fā),謀劃部署,開展革命活動。劉志丹等人在“三嘉塬繳槍事件”、杜衡冠以“右傾機會主義”“逃跑路線”“梢山主義”的批評和指摘以及陜北“肅反”面前,始終忠誠于黨,不顧個人榮辱,維護黨和軍隊團結。如習仲勛在陜北“肅反”被關押期間,有人暗示習仲勛可以幫他逃離,習仲勛只回答了四個字:為黨盡忠[6]。又如劉志丹在被捕釋放后,毫無怨言,激動地說:“中央來了,今后一切事都好辦了?!盵2]19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人不求個人名利,不論資排輩,以能力高低擔任黨政軍重要職務。習仲勛年紀小,但在政權建設方面經驗豐富,劉志丹推薦他為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1935年2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劉志丹、謝子長從革命利益出發(fā),在西北軍委主席的職位上互相推舉[7]。陜甘邊革命者的大局觀不僅體現(xiàn)為不謀私利,也體現(xiàn)在統(tǒng)籌部隊和根據地的行動上。在革命大局面前,三路游擊隊與紅二十六軍互相配合,三路游擊區(qū)互相呼應,推動了南梁根據地的建立和擴大,形成穩(wěn)固的中心區(qū)域與多個游擊區(qū)并存、互為補充的局面,保存并壯大了革命力量。1934年到1935年,為粉碎國民黨對陜北根據地的第一、第二次“圍剿”,紅二十六軍與陜北紅軍統(tǒng)一行動、共同御敵[8]。陜甘邊革命黨人從大局出發(fā),遵守組織紀律,堅持整體利益高于一切,為了革命事業(yè)而精誠團結,增強了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推動了革命進程。
南梁精神告訴我們,人民群眾的力量需要黨的凝聚和團結。黨是旗幟和方向,發(fā)揮謀大勢、定大局的引領作用。有了黨的領導,陜甘邊的革命道路方能“行得對”。今天,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需要我們守住黨的核心地位,統(tǒng)籌各方,勇于擔當。脫貧攻堅是當前黨和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不是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民的“獨奏”,而是多方參與的“合奏”??傮w來說,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需要統(tǒng)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從國際來看,中國是世界反貧事業(yè)的重要一員,應同各國一道,互學互助促脫貧。習近平在2015年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提道:“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減貧交流合作關系,是消除貧困的重要保障。”[9]我國應推進同發(fā)展中國家在工業(yè)、農業(yè)、人力資源開發(fā)、綠色能源、環(huán)保等領域的合作[9],借鑒有益經驗,積極履行國際責任,推動實現(xiàn)全球減貧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各國共謀發(fā)展、攜手消除貧困的良好嘗試;從國內來看,脫貧攻堅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任務,需要從區(qū)域合作、社會力量、政府部門三方面做到多向發(fā)力,構建從中央到基層、從政府到社會、從組織到個人相互聯(lián)動的“扶貧網絡”。在區(qū)域合作上,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應加強東西部協(xié)作,以補齊短板,縮小區(qū)域差距。在社會力量方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應發(fā)揚扶傾濟弱、團結互助的大愛精神,構建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和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10],匯聚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形成扶貧領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黨應健全社會力量幫扶機制,鼓勵民營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個人承擔社會責任。在政府部門上,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應堅持黨的領導,執(zhí)行各級黨委一把手負責制,強化中央統(tǒng)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10]。其中,中央是脫貧攻堅的“總指揮部”,負責制定扶貧開發(fā)的大政方針;各省是脫貧攻堅的“聯(lián)絡站”,根據中央指示和實際情況,做好進度安排、資金使用、人力調配等工作;各市、縣,尤其是貧困村,是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應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選用有責任、勇?lián)數姆鲐毟刹?,保證扶貧工作有效落實。
信念,是一種心理認同和情感支撐,是對理想的篤定,對未來滿懷希望且目標明確。陜甘邊革命者心中的信念是共產黨人共同的革命理想,即為中國求獨立、為人民求解放,在當時集中表現(xiàn)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守革命必勝的信念,百折不撓、無私奉獻[1]35-46。陜甘邊革命者在多次失敗后,注重掌握軍隊領導權。劉志丹等人貫徹“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從兵運工作起,就在部隊中建立黨支部,開展政治教育,確保全軍政治團結、步調一致跟黨走。由于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革命斗爭并非一帆風順。但陜甘邊軍民堅定革命必會勝利,屢敗屢戰(zhàn)、不懈奮斗。如在革命武裝創(chuàng)建初期,陜西省委發(fā)動的清澗、旬邑、渭華等起義均遭失??;在開展兵運工作期間,劉志丹經歷了三道川事件、張皮塬遇挫、彬縣身陷囹圄、早勝遭受暗算、合水遇險等磨難[11];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成立后,部隊內部就改造成份、是否立即打出紅旗的問題產生分歧,釀成了“三嘉塬繳槍事件”;陜甘游擊隊成立后,多次受王明“左”傾路線的影響,輾轉于平原與山地間,未建立起穩(wěn)固的根據地;1932年7月,在杜衡的錯誤指示下,紅二十六軍南下渭華起義失敗,部隊遭到重創(chuàng)。在失敗面前,陜甘邊革命領導者總結經驗教訓,最終提出適合陜甘實際的“三窟”理論,以動態(tài)的多區(qū)域布局促進了西北紅軍的壯大和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在當時激烈的革命環(huán)境下,能夠跨越這些阻礙,體現(xiàn)的是革命者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劉志丹說過:“加入黨團,就要為共產主義信仰奮斗到底,作為個人來說,奮斗到底就是奮斗到死。”[12]縱使局勢惡劣,革命者心中的“紅旗”永不倒;他們抱定信念、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甚至付出生命。
南梁精神告訴我們,理想信念高于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希望燈塔”。在信念的引導下,陜甘邊革命者矢志不渝,使陜甘邊革命道路“行得久”。今天,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需要我們堅定信念、百折不撓、攻堅克難。脫貧攻堅戰(zhàn)在最后關卡,攻克的是一些障礙重重的深度貧困區(qū)。我們既要充分認識脫貧攻堅的深刻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也要了解脫貧攻堅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勝性。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不能懈怠,越要有鍥而不舍的信心,凱旋的意志、迎難而上的魄力和苦干實干的精神。脫貧攻堅戰(zhàn)是一場只許勝、不能敗的決戰(zhàn);脫貧攻堅能否如期完成,事關百姓民生、人民福祉,關乎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我國的國際形象,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xiàn)和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彰顯。2019年3月7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現(xiàn)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盵13]我們要堅信,在黨的領導下,在社會各區(qū)域、各領域、各階層的幫助下,在貧困群眾的奮斗下,脫貧攻堅必能保質保量完成。脫貧攻堅戰(zhàn)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zhàn)。貧困,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狀態(tài)。扶貧脫貧,是一個慢功夫,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扶貧干部要有“沉下去”的恒心和毅力,致力于打通脫貧“最后一公里”。脫貧攻堅戰(zhàn)是一場困難交錯的苦戰(zhàn)。我國的貧困地區(qū)分布較為廣泛,各地地理環(huán)境、經濟狀況、人文風情差別各異,致困原因多樣,脫貧路上面臨的阻礙眾多,需要我們有直面困難的膽識和戰(zhàn)勝困難的智慧。脫貧攻堅戰(zhàn)是一場久久為功的硬戰(zhàn)。脫貧攻堅不是蜻蜓點水就能完成,需要我們腳踏實地、敢想敢干,需要有“忘我”“無我”的品格和滴水穿石、愚公移山的精神。近幾年來,脫貧攻堅戰(zhàn)線中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扶貧干部,如被追授“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的廣西百色市樂業(yè)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獲“人民楷?!眹覙s譽稱號的云南貢山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等,他們在扶貧一線傾情付出,甘愿做泥濘路上的“老?!?,一步一個腳印踏出當地百姓的脫貧致富路,用滿腔熱血甚至生命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求實開拓是一種尊重事實、追求真理、敢于探索的精神,表現(xiàn)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在王明“左”傾錯誤干擾下,陜甘邊共產黨人的求實開拓尤為典型。劉志丹等人立足陜甘邊客觀形勢,理論聯(lián)系實際,同錯誤思想做斗爭。他們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尋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陜甘革命道路,最具代表性的是劉志丹的“三色”和“三窟”理論?!叭保催\用“白色”“灰色”“紅色”三種武裝力量和斗爭形式建軍?!鞍咨敝冈谲婇y部隊中開展兵運工作;“灰色”指收編改造土匪、綠林武裝;“紅色”指發(fā)動工農群眾?!叭笔潜\、匪運與工農運動的結合,三者有機統(tǒng)一,相互配合。其中,“紅色”是保持軍隊無產階級性質的“主色”和“底色”“白色”“灰色”從屬于“紅色”。劉志丹等人從陜甘邊地理環(huán)境、軍事化體系、社會階層構成及其經濟地位、全國及西北革命局勢出發(fā),利用一切積極因素適時調整建軍方式。從開展兵運工作,到收編綠林武裝,再到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的建立,黨在陜甘邊的武裝從無到有,從小變大,奠定了西北紅軍的最初基礎?!叭摺崩碚撌顷兏蔬吀锩唛_辟根據地、保存革命實力的方式;“三窟”,指圍繞橋山中段、向南北延伸的陜北、隴東、關中三路游擊區(qū)。其中,第一路以安定為中心,第二路以南梁為中心,第三路以照金為中心。三路游擊區(qū)相互策應,以南梁為主體建立南梁革命根據地?!叭摺崩碚摂U大了部隊回旋余地,在動態(tài)中實現(xiàn)了紅軍力量和根據地的雙向發(fā)展?!叭摺敝屑扔泻诵膮^(qū)域,又有補充、協(xié)調區(qū)域,堅持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是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陜甘邊的具體化,是“梢林”中的馬克思主義。陜甘邊革命者實事求是,不崇拜抽象教條,勇于糾正錯誤,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了有陜甘特色的革命模式。
南梁精神告訴我們,理想信念高遠美好,但更需腳踏實地、求實開拓。求實開拓“俯于地”,體現(xiàn)為尊重規(guī)律、聚焦問題、務實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制勝法寶”。陜甘邊革命者立足陜甘實際,使陜甘邊革命道路“行得通”。今天,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需要我們找準痛點、真抓實干、精準施策。精準脫貧的要義在“精”“準”“實”,其目標是“真”“穩(wěn)”“優(yōu)”。精準方略堅持問題導向,貫穿貧困開始、持續(xù)、結束的全過程。精準脫貧從扶貧對象、類型、目標到扶貧方法和結果,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到精準識貧、精準析貧、精準定標、精準治貧和精準減貧。精準識貧是脫貧攻堅的起始階段,從源頭影響脫貧效果。精準識貧務必經過實地調查,摸清底數,做好建檔立卡工作,防止假貧困人口混入。同時,由于貧困的可變性,建檔立卡應進行實時管理和調整,確保不落下一個貧困人口。在找準扶貧對象的基礎上,應分析原因,深挖窮根。基于貧困流動性視角,以貧困人口的收入和支出為基礎,貧困類型可分為絕對型貧困、支出型貧困、收入型貧困、技能開發(fā)型貧困、脆弱型貧困、家庭急難型貧困、人情型貧困、人力資本型貧困、依賴型貧困等九類[14]。只有準確把握原因,才能做到因人、因戶施策。在了解貧困人口基本情況后,應確定一個脫貧目標,以指導行動。脫貧目標的制定,應從中央部署和本地實際出發(fā),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好高騖遠;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精準識貧、精準析貧、精準定標是為了更好地對癥下藥。精準治貧應做到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方法,真抓實干,可以通過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實施易地搬遷、加強教育和就業(yè)培訓、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加強貧困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實現(xiàn)脫貧。在項目實施、扶貧開發(fā)取得一定成果后,涉及何時退、如何退的問題。在這一階段,應建立嚴格的脫貧考核、監(jiān)督體系,反對假脫貧、急脫貧、亂脫貧等現(xiàn)象,確保百姓真實脫貧。貧困縣摘帽后,不能馬上退出,要保留原有政策和人力,防止群眾返貧。精準識貧、析貧、定標、治貧和減貧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銜接的系統(tǒng),任何一環(huán)節(jié)均需務實、精細,以保證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15],增強脫貧實效。
南梁精神是我國革命精神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革命精神的共同特征,并與脫貧攻堅戰(zhàn)的內在要求相契合。南梁精神包含中國共產黨人從價值追求到實踐落成的全過程,體現(xiàn)共產黨人的出發(fā)點、落腳點、革命理想、依靠力量、組織原則和行動方針等。其中,面向群眾是共產黨人的初心所在,指引黨在脫貧攻堅中心系群眾、造福人民;堅守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指引黨在脫貧攻堅中百折不撓、攻堅克難;顧全大局是共產黨人的政治生命,指引黨在脫貧攻堅中統(tǒng)籌各方、勇?lián)熑?;求實開拓是共產黨人的行動指針,指引黨在脫貧攻堅中真抓實干、精準施策。在南梁精神的啟示下,脫貧攻堅戰(zhàn)的具體要求也構成了一個由理想到現(xiàn)實、從愿景展望到政策落地的完整體系。
過去,陜甘邊革命者和中國共產黨人打了一場為人民求解放的反帝反封建之戰(zhàn);現(xiàn)在,我們也面臨一場硬仗,那就是為人民謀富裕的脫貧攻堅戰(zhàn)。2015年11月29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盵10]貧困是古今中外的重大難題,我國的脫貧事業(yè),在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帶領人民成功解決7億多人口的貧困問題,譜寫了中華民族脫貧史、社會主義抗貧史和人類社會反貧史的華麗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更將扶貧工作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扶貧事業(yè)取得重大進展,8000多萬貧困人口穩(wěn)定脫貧。中國在全球減貧中的貢獻率超過七成,體現(xiàn)了大國作為和大國擔當。同時,我國在扶貧開發(fā)中探索的一系列經驗,如扶貧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結合、外援幫扶與內源脫貧相統(tǒng)一、政府和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全民參與、精準施策等,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反貧工作,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但我們也應意識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口,我國仍有一些深度貧困地區(qū)未順利脫貧,低質量脫貧、返貧現(xiàn)象有待解決,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百米沖刺”的關鍵期。過去,陜甘邊軍民創(chuàng)造了“碩果僅存”的奇跡,產生了獨具特色的南梁精神;現(xiàn)在,我們應以南梁精神為指引,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勠力同心下,定能創(chuàng)造脫貧攻堅的下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