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彰 吳衛(wèi)馨
(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 重慶 401123)
我們常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看到對某個人物的身高描寫,如“身高一丈”“身長八尺”“不滿五尺”等,但是大家都知道,歷史上每個時期的度量長度單位是不太一樣的,有的朝代甚至是混亂的,不像我們現(xiàn)在說某人身高一米幾,大家腦海里大致會有個概念。那么,如果換算成現(xiàn)在的長度單位,古代那些名人的身高都是多少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挖掘一下古代人的身高,還原歷史人物的面貌。
下表是歷朝歷代不同的尺度標準[1]。
中國歷代長度量值表
由上表可看出,商代時候一尺合今16cm,十尺為一丈,按這一尺度,人的身高達到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還有,古人常說“堂堂七尺男兒”,這個“七尺男兒”大約是多高呢?“七尺男兒”基本上是在漢代形成的這個說法,漢代的度量衡基本與秦代完全一致,其中,長度單位“尺”約為0.23米,0.23x7=1.61米。而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長度單位“尺”約為0.242米,所謂七尺男兒就是1.7米左右(0.242X7=1.69米)。所以說,七尺男兒的身高應該是1.6-1.7米,和近現(xiàn)代差不多,都是標準身高。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正史中各位著名人物的身高。
受課本和民間文化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孔子是個小個子長須老者,到處講經(jīng)講道,但真實的情況卻是身材高大威猛的孔子帶著一群青年才俊去各國游說。對于孔子的身高,《史記》中只記載了一句話,就是:“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九尺六寸”有多高呢?一些學者認為:司馬遷寫史記是漢朝,漢朝一尺23.1cm,所以就應該按照漢朝的尺度來計算孔子的身高。如此算出來孔子高2.21米,完全是巨人。但這種看法無疑是錯誤的。司馬遷寫史記是根據(jù)以前各國遺留的史料寫的,孔子是魯國人,描述孔子身高的史料最有可能是來自魯國,而“周禮盡在魯”,魯國最忠誠地保留了周王朝的禮儀和文化,因此魯國的尺度應該與西周一致而使用周小尺(一尺=0.197米。周代社會上流行大尺與小尺,周小尺主要推行于西周京畿和行“周索”的魯國等地),那么孔子的身高則為1.89米(9.6X0.197=1.89),也足夠超出常人了,但還不算太離譜。
另外可以佐證的是,孔子父親比孔子還要高大?!犊鬃蛹艺Z》等書指稱:“其人(孔父叔梁紇)身長十尺”,“十尺”比孔子還要長四寸,近2米身高。叔梁紇年近七十生孔子,本人是力大無窮的威猛武士,曾經(jīng)以一人之力托起過逼陽城的千斤城門,也是周代諸侯國——宋國君主的后代,“魯國三虎將”之一,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武士“。根據(jù)遺傳學的原理,孔子長這么高也就不奇怪了
秦始皇是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當然是貴族)。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tǒng)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據(jù)《太平御覽》曰:“秦始皇帝,名政,……長八尺六寸?!遍L八尺六寸,就是他的身高。
《緯書》中的《禮緯》也有同樣的記載。這個八尺六寸是多高呢?秦制一尺合現(xiàn)在的23.1厘米,這么算來秦始皇的身高就有1.98-1.99米。這一點可以從秦始皇佩劍的長度找到佐證?!妒酚洝ご炭土袀鳌分杏涗浟艘淮沃闹\殺事件——荊軻刺秦王。在秦統(tǒng)一中國的前一年,強大的秦軍正準備消滅燕國時,一個叫荊軻的使者帶著燕國地圖來到秦國,準備獻圖給秦王,其實獻圖投降是假,刺殺秦王是真。這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書上是這樣描述的:刺客荊軻手持匕首刺殺秦王時,繞柱奔逃的秦王企圖拔劍還擊,三次拔劍竟然拔不出,幾乎被殺。后有大臣提醒:“王負劍”,秦王終于拔出佩劍,八創(chuàng)荊柯,遂轉危為安。司馬遷對此解釋說,由于秦始皇的佩劍太長,所以不能及時拔出來。那么,多長的佩劍能讓秦始皇拔不出來呢?西漢桓寬《鹽鐵論·論勇第五十一》中說:“荊軻懷數(shù)年之謀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憚于不意,列斷賁、育者,介七尺之利也?!币馑际钦f,荊軻拿的是一尺八寸長的匕首,而秦始皇佩帶的是一柄長約七尺的利劍,如劍果真七尺,那就長達一米六。可以設想,當年秦始皇在刺客緊逼的奔跑中,要拔出一米六的佩劍確實不易。但更可想到,如果身高不及一米九,又怎能背負和使用如此長的佩劍?
項羽謚號“西楚霸王”,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唐宋典籍記載為周王族諸侯國中姬姓項國后代,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也是“貴族+武士”。據(jù)《史記》記載,“羽身高八尺有余……”,漢書記載為八尺二寸,按照當時的換算,大概就是近1.90cm。項羽一生經(jīng)歷過的戰(zhàn)爭不在少數(shù):巨鹿之戰(zhàn)、彭城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等,他的神勇與他高于常人的身體素質是分不開的。而對手劉邦比他矮了4寸,(《河圖》記載“長七尺八寸”)正好1米8,也是個高個子。
即使是這樣,像孔子、秦始皇或楚霸王也是身形極為高大的男子,而且在很多先秦的古墓中也發(fā)現(xiàn)過身材高大的先民們。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這些身材高大的遺骨在生前通常都是貴族或武士。
到了隋唐五代,由于尺寸的增長(平均一尺29.5cm-30.3cm),原來秦漢時代標準身高“七尺”已經(jīng)降低到了六尺。比如貞觀十二年唐太宗選拔駐扎玄武門左右屯營的“飛騎”,要求就是“長六尺闊壯者”,就是1米8左右的彪悍勇士。
宋代(平均一尺31.4cm)之后,史料再無身高在九尺以上的記載,其時身長八尺已經(jīng)可以算是高得離譜了。到了明清(平均一尺32cm),身高七尺已經(jīng)在2米以上。所以在明清話本評書中動不動就說某戰(zhàn)將身長九尺、千萬不可誤以為是明清尺寸。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關于北宋軍隊的招募標準:“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保W陽修《原弊》),那又是怎樣的“尺度”呢?
請見《宋史》卷154兵考六“軍防令”:
“上四軍”:天武軍5.8宋尺(=182cm);捧日、神衛(wèi)軍5.75宋尺(=181cm);龍衛(wèi)軍5.7宋尺(=179cm)。拱圣,神勇、勝捷、驍捷、龍猛、清朔5.65宋尺(=177cm)。
(“上四軍”的天武、捧日、神衛(wèi)、龍衛(wèi)四軍就對兵員身高要求較高,這四軍中龍衛(wèi)軍身高要求最低,為5.7宋尺,合1.79米。天武軍要求最高,要5.8宋尺,合1.82米。)
普通禁軍的身高也均在1.7米以上,從拱圣軍的5.65宋尺(1.77米)到神銳軍的5.5宋尺(1.73米),共24個軍號都是這個要求。至于如廣捷軍、威勝軍、克戎軍、飛騎軍等三流部隊,身高也要求在5.4宋尺(約1.70米)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愛國將領岳飛到河東路平定軍入伍,后被選入廣銳軍,當時的廣銳軍士的身高規(guī)定是5.5宋尺,即岳飛身高至少1.73米。
說到這里,聯(lián)想到秦始皇兵馬俑平均身高180cm,除了秦軍主要為北方兵種,本來較為高大,大概率也是因為經(jīng)過選拔的吧。
古代名人雖然也有晏子(據(jù)說五尺,1.15m)、曹操(7尺,1.61m)等矮小的人,但還是以高大的身材居多,甚至超過我們現(xiàn)代人,使我們不免心存猶疑。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我們又在古代的醫(yī)學典籍上找嚴謹?shù)拇鸢浮?/p>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重要著作之一《靈樞經(jīng)》,又稱《靈樞》《針經(jīng)》《九針》,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約成書于東周戰(zhàn)國時期。其中骨度第十四黃帝曰:”愿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按照周秦時代標準,一尺23.1厘米,那么古代中國人標準身高在173cm左右,唐代醫(yī)書《外臺秘要方》《千金要方》,明代《類經(jīng)·經(jīng)絡類》也同意這種說法;而《靈樞經(jīng)》成書的時代,中國的重心在中原,其所記身高都是現(xiàn)如今“北方人”的身高。
研究了以上身高歷史,盡管未必全面,但也說明我們今人和古人相比,無論身高還是體能都相差不少。過去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還能步行千里進京趕考,而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多走幾步路都氣喘如牛,在如今營養(yǎng)豐富的情況下,確實要加強體能,崇文尚武,雙管齊下,以免被老祖宗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