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弢,孫小翠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白云院區(qū)大外科,廣東 廣州 510095)
項痹歸屬“痹癥、項強”范疇,病因為寒邪入侵,以血運不暢、氣滯阻絡為病機,最終導致頸椎疼痛不適[1],在現代醫(yī)學中稱“頸椎病”,表現為頸椎骨性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椎間盤脫出癥等,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好發(fā)于中青年[2]。中醫(yī)認為本病為肝腎虧虛、寒凝氣滯、血脈不通、經脈失常所致。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可出現劇烈頸部疼痛、肢體乏力麻木、行走困難等一系列神經系統(tǒng)癥狀,專業(yè)的護理可提高療效,改善病情[3]。隨著刮痧療法的不斷完善,發(fā)展為以中醫(y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的辨證治療,逐漸成為融預防、醫(yī)療、保健于一體的現代刮痧醫(yī)學[4],。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經絡辨證理論應用銅砭刮痧及耳穴埋豆在頸椎病患者康復中的臨床療效分析。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項痹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100例)與觀察組(100例)。對照組男58例,女42例;年齡34~68歲,平均(45.98±3.34)歲;病程1~6年,平均(4.12±0.41)年;觀察組男63例,女37例;年齡33~67歲,平均(46.16±3.50)歲;病程1~7年,平均(4.24±0.46)年。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頸椎病,年齡>18歲,愿意參與本研究,臨床資料、隨訪完整。本研究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采用艾灸、拔罐、按摩、傳統(tǒng)刮痧等方法,知識宣教,指導其正確治療、頸椎鍛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依據經絡辨證理論,實施銅砭刮痧及耳穴埋豆進行干預。
1.2.1 虎符銅砭刮痧
虎符銅砭因為具有導熱效果好,易與人體形成磁場共頻,提高患者的舒適度等優(yōu)點近年來在臨床上廣泛開展。
(1)循經刮拭督脈 理論依據:督脈,總督一身陽氣,屬陽脈之海,調動全身的陽氣發(fā)揮重要作用。重點穴位:百會、大椎、命門穴;膀胱經,理論依據:五臟六腑之背腧穴均位于膀胱經上,故刮膀胱經腧穴,可通調膀胱經之經氣而調五臟六腑之功能。重點穴位:肝俞、脾俞、腎俞,選穴依據: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經脈所過,主治所疾,取風池穴、頸百勞、夾脊穴、肩井穴等。
(2)經絡辨證思路:后溪穴總管督脈,而后溪穴同時是手太陽小腸經的俞穴,在五行里屬木即為小腸經的母穴,項痹多為久病遷延為虛癥,以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的原則,故項痹患者應重點干預此穴,使用補法,以通 為補,先疏通小腸經,再重點磨后溪穴,使局部發(fā)熱?;颊甙殡S上臂麻木不仁癥狀時,則通過經絡診查,確定麻木所在經絡,重點干預。伴隨嘔吐時則重點干預脾經、胃經、肝經,因五輸穴都分布于雙膝以下,所以重點刮拭雙膝一下。
(3)刮拭方法:先清潔皮膚,使用活絡油涂抹刮拭部位,刮板以45度角向一個方向刮拭,由上到下,由內到外,刮板不離開皮膚,刮痧每板長度以三到四寸為宜,力線不可過長,使用和緩手法,以局部皮膚發(fā)紅、發(fā)熱,出現痧癍為宜。重點穴位要刮透。手法可用刮法、按法、磨法,調動人體氣血運行,所刮之處造氣、調氣、催氣、候氣、得氣,引邪出表,疾患由里走表。刮痧一周一次。
3)向患者行宣教:刮痧后局部保暖,宜多飲溫開水,利于痧毒的排出,四個小時內禁止沐浴。
1.2.2 耳穴埋豆
耳穴選取原則為:相應部位、臟腑辨證、經絡循行、神經內分泌學說、特定穴位。
(1)相應部位選取耳穴:頸椎、肩;(2)臟腑辨證選取耳穴:肝、腎、膽穴;選取耳穴:內分泌、枕小神經,起到調整內分泌平衡,疏通頸肩背及后頭部經絡的目的;(3)特定穴位選取耳穴:頸三角(由耳背頸3頸4頸6頸7,耳大神經點組成)、肩三角(由頸椎、鎖骨、耳大神經點組成);(4)根據患者的一些伴隨癥狀選取相應穴位:如有眩暈選取:暈區(qū);睡眠障礙選取垂前、睡眠深沉點、催眠點;嘔吐選?。何?、賁門、脾等。(5)向患者行宣教 耳豆按壓方法:可點按,揉按;按壓時間:每豆按壓不少于30秒,每日三到四次;按壓力度:以感到酸脹、疼痛,局部發(fā)紅發(fā)熱為度
1.2.3 膳食調理
多食當歸生姜鹿筋煲、大棗蓮子粥、山藥等溫性、驅寒利濕、健脾通絡的食物,忌涼性食物,多食鈣元素豐富的食物。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0~10分,評分越低疼痛越輕;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睡眠狀況,數值越低睡眠質量越好;評估頸椎前屈、右側屈、左側屈活動度。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護理前比較無明顯差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3個月后,兩組患者上述評分較護理前均下降,且觀察組下降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頸椎前屈、右側屈、左側屈活動度護理前比較無明顯差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3個月后,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較護理前明顯好轉,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隨著壓力增大、生活節(jié)奏加快,項痹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5]。銅砭刮痧與耳穴埋豆為中醫(yī)外治法,操作簡單,安全,能有效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患者VAS評分、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中醫(yī)經絡辨證理論指導操作規(guī)范更具優(yōu)勢。常規(guī)護理只限于局部的經絡疏通及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不良生活、工作習慣,提高病患抵御外邪入侵的免疫力。經絡辨證思路充分體現了中醫(yī)整體理論觀,對于改善頸椎活動度及減輕疼痛不適顯著;膳食調理指導患者多食溫性、驅寒利濕、健脾通絡類食物,多食鈣元素豐富的食物,也能緩解疼痛。
表1 兩組間VAS、PSQ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間VAS、PSQI評分比較(±s,分)
注:較護理前,&P<0.05;較對照組,*P<0.05
組別 VAS評分 PSQI評分對照組(n=100) 護理前 7.25±1.29 17.67±2.65護理3個月后 4.69±0.98& 12.71±2.15&觀察組(n=100) 護理前 7.34±1.18 18.09±2.72護理3個月后 2.52±0.41&* 8.08±1.62&*
表2 兩組間頸椎活動度比較(±s,度)
表2 兩組間頸椎活動度比較(±s,度)
注:較護理前,&P<0.05;較對照組,*P<0.05
組別 頸椎前屈 頸椎左側屈 頸椎右側屈對照組(n=100) 護理前 52.25±5.29 20.67±2.65 20.78±2.59護理3個月后 61.69±7.35& 29.63±3.70& 30.02±3.28&觀察組(n=100) 護理前 53.02±6.30 19.98±2.79 20.12±2.78護理3個月后 69.52±8.01&* 37.74±4.01&* 38.54±3.87&*
本研究還發(fā)現觀察組患者在銅砭刮痧及耳穴埋豆護理干預3個月后,其頸椎前屈、右側屈、左側屈活動度明顯提高,且睡眠質量提高。說明此方法長期效果理想。整體刮痧及耳穴的應用可調整臟腑功能,調動全身氣血,使形成一氣周流,使機體抗病能力增強。本組研究對于實施的護理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包括刮痧手法,耳穴按壓手法、經絡診察方法等,由責任組長制定刮痧方案,每次實施后分析痧象,留取照片對比,及時調整方案。依據經絡辨證理論應用銅砭刮痧聯合耳穴埋豆可有效改善頸部疼痛,頸椎活動度及改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要求臨床護士要提高中醫(yī)經絡知識的學習,辨證思維的建立,下一步研究痧象及舌診來辨證,多方綜合分析,實施精準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