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嫦婷,朱瑞清,黎秀芬
(東莞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900)
痤瘡是常發(fā)于青春期的皮膚慢性炎癥性疾病,好發(fā)于面部、胸部及背部,如不及時處理容易形成瘢痕,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容貌,引發(fā)不同程度的心理與社會問題[1]。傳統(tǒng)藥物治療效果因個人情況不同而存在一定差異,長期服用容易產生耐藥性,并且存在一定的潛在不良反應,而外科手術治療、皮損內注射的臨床效果也不明顯。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指通過外敷5-氨基酮戊酸被毛囊皮脂腺吸收,其代謝產物在光源照射后產生自由基團殺滅痤瘡丙酸桿菌、破壞毛囊皮脂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這種療法在中重度痤瘡治療中,可引發(fā)紅斑、疼痛甚至蛻皮等不良反應,所以臨床護理服務非常重要[2]。為此,本次研究主要選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痤瘡患者為對象,通過PDT 進行臨床治療,在治療過程,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分析評價其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70 例中重度痤瘡患者,所有患者均為我院2017 年5 月~2019 年4 月之間收治。采用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5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3 例,年齡(16 ~33)歲,平 均(24.25±3.56)歲,病程(1 ~6)年,平均(2.2±1.8)年;觀察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17 ~34)歲,平均(24.31±3.42)歲,病程(1 ~7)年,平均(2.3±1.9)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潔患者面部皮膚,根據其皮疹面積大小配制5% 5-氨基酮戊酸溶液(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yī)學股份有限公司,5-ALA)涂抹于患處,治療結束后叮囑其注意避免強光照射,每周治療3 次,共治療4 次,完成之后第2 周、4 周、8 周分別進行隨訪。觀察組在治療前對痤瘡皮損處進行預處理,預處理為對面部膿包進行消毒、擠壓,清除其中膿液,并沖洗膿腔,并將閉合式粉刺、開放式粉刺擠出,在皮膚表面形成開放式空腔,以利于PDT 治療時促進藥物滲透與吸收。敷光敏劑后照紅光(LED 紅光功率85mv/cm2),采用冷風吹面部,以降低局部溫度;對照組在治療前不對痤瘡皮損進行預處理,敷光敏劑后照紅光,不用冷風吹面部。
1.3 護理措施 ① 心理護理。當下PDT 是國內治療痤瘡一項最新的技術,因為投入使用不久,多數患者對其了解不多,同時在治療過程中也難免產生一些負面心理,如焦慮、不安、恐慌等,面對這種情況,護理工作中應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耐心解答,詳細解釋PDT 治療的目的、方法以及可以達到的效果,同時說明該療法的不良反應比較小,對于正常組織的損傷非常輕微,幾乎不存在痛苦,幫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和存在的疑慮,從而提升其治療依從性。② 治療中護理。調整光源位置,確保正確照射患處,治療過程中仔細觀察患者反應,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輕微瘙癢、燒灼感、刺激感,均屬正常反應,多數發(fā)生于開始治療5min 內,詢問其是否存在疼痛、灼熱感,觀察皮疹改變情況,結合具體情況安撫情緒,或采用漸進式適應的方式??梢宰尰颊呒覍倥c其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也可以用肢體語言給予其鼓勵,幫助其消除不良心理。照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與患者都要戴防護眼鏡,以避免引發(fā)電光性眼炎。③ 治療后護理。手術結束后用紗布遮蓋治療處,保持嚴格避光48h,同時保持1 周內禁止強光直射,過1 周即可參與正常的戶外活動,但注意外出時要戴上墨鏡和大檐帽,涂抹防曬霜。極少部分患者在光動力治療后可能出現反應性痤瘡,常出現于口周,一般不經特殊處理可在10天到1 個月左右明顯緩解,且不會留下疤痕。如發(fā)現水腫、紅斑或水皰,可用3%硼酸溶液或冰袋濕敷,過(1 ~2)天即可自行消退,如有明顯疼痛,可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時也可以用止痛類藥物。一般結痂1 周后即可脫落,可用抗生素軟膏軟痂以促脫痂,注意不能搔抓和過度清潔,后期如出現色素沉著或脫屑等問題,不用過于緊張,2 個月后即可消失。④ 健康宣教。飲食上要以低熱量、清淡食物為主,適當添加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形成有規(guī)律的生活,保證睡眠充足,進行適當的運動,保持一個平和、輕松的心情。同時要避免長時間日曬或大量電離輻射,以減少皮脂腺分泌,平時注意局部皮膚清潔,選擇溫和的洗面奶,切忌用指甲摳挖,以避免加重感染。
1.4 效果評估[3]根據臨床癥狀評估患者臨床療效:皮損消退達到90%及以上為痊愈;皮損消退在60%~90%之間為顯效;皮損消退在20%~60%之間為有效;皮損消退未達到20%,甚至出現加重跡象為無效。(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總有效率。通過自制問卷調查判定治療依從性,問卷總分為100 分,完全依從為(90 ~100)分,部分依從為(60 ~89)分,60 分以下為不依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總依從性。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痤瘡患者臨床護理的相關數據均錄入Excel,建立數據庫,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痊愈11 例(31.4%),顯 效10 例(28.6%),有 效8 例(22.9%),無 效6 例(17.1%),治療總有效率為82.9%;對照組痊愈6 例(17.1%),顯 效12 例(34.3%),有 效2 例(5.7%),無效15 例(42.9%),治療總有效率為57.1%。觀察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χ2=5.510,P <0.05。
2.2 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97.1%,明顯高于對照組82.9%,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χ2=3.968,P <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總依從性比較(n,%)
2.3 患者耐受程度比較 觀察組耐受程度為97.1%,對照組為85.7%,組間數據對比差異不顯著(χ2=2.917,P >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耐受程度比較(n,%)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所有患者在治療后均出現了短期表面紅腫、皮損炎癥輕度加劇及疼痛感,未經特殊處理,過(5 ~9)天后基本消退,此時囊腫明顯縮小,炎癥也顯著減輕。
痤瘡的發(fā)病原因非常復雜,毛囊上皮角化過度、皮脂分泌過度以及炎性反應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痤瘡的發(fā)生[4]。經臨床研究證實,PDT 是除藥物治療以外的一種安全性、有效性較高的物理療法,近年來正逐漸被臨床醫(yī)生與廣大患者所接受,逐漸成為治療痤瘡的一種新趨勢[5]。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PDT 治療,兩組護理的不同之處在于觀察組治療前對痤瘡皮損進行預處理,敷光敏劑后照紅光用冷風吹面部,而對照組沒有預處理和冷風吹面部的步驟。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 <0.05。治療之前護理的重點在于結合患者心理狀態(tài)與性格的不同,根據心理護理方法,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PDT 治療需要一個過程,且治療過程中、治療結束后都可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疼痛、紅腫等情況,這些都要在治療之前告知患者,同時詳細說明這些不良反應出現的原因與可能持續(xù)的時間,從而幫助患者克服心理上的不適感,提升其配合治療的依從性,這對提升臨床療效非常重要[6、7]。治療后的護理重點在于告知患者治療后的常見不良反應與處理方式,引導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明確導致復發(fā)的不良習慣,以避免病情反復[8]。
綜上所述,PDT 治療中重度痤瘡療效明顯,安全性較高,臨床護理的實施可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