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有效課堂教學,就是學生在45分鐘課堂中,在授課教師的管理下能真正學到多少實用的知識。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已不是單純的授課,而是要根據學生上課反應情況,改變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還課堂于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教師要加以引導,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關鍵詞:初中物理;新課程背景;中學生;有效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歡樂帶給兒童,在兒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睂W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有被贊美、被激勵的渴求。教師的賞識與贊許、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能讓學生感到莫大的快樂,升騰起學習的動力,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一、‘培養(yǎng)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調動學生思維的源泉,興趣是激發(fā)學生自身潛能的手段。教師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引導入門,啟迪思維,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
二、利用趣味引導學生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因此從一開始就要讓學生感到學物理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充滿趣味的。學生第一次上物理課,他們的心里充滿了好奇, 腦海里也縈繞著許多問題,因此我首先利用幾個趣味的實驗(如冷水能使熱水沸騰,會跳舞的小人等)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后我拿出放大鏡,學生們就會被吸引住,小時候拿放大鏡聚光點燃火柴的一幕就出現(xiàn)在眼前,接著我問: 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從名字上就知道,那能不能把物體縮小?逐一讓學生演示、發(fā)言,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樂趣, 使他們認識到物理的千變萬化,五彩繽紛,在驚嘆—疑問—觀察中增加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備課扎實、課后要及時反思
1.教師備課要有個性突出學科特點。在備課時,要按照新課程的要求,體現(xiàn)學科特點,尊重教師個性。教師在備課時要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精選一些有趣味性的小實驗,如,變壓器,讓學生體驗觸電感覺,安全又刺激。再如,全反射教學中來個光學小魔術,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等教學內容,突出物理學科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每一節(jié)課都讓學生實實在在的認識收獲和學科感悟。
2、課后及時反思,確保有效備課的完整性。教后反思即是針對備課時的初衷與課堂的實施作一番回顧和比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堂生成處理是否妥當、問題設計是否有意義、情景創(chuàng)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再思考、再認識,并及時把感想、心得和調整策略等內容認真整理在備課本上。這樣既可以積累教學經驗,避免以后的教學實踐少走彎路,又可以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四、將探究式教學充分應用于課堂教學
從認識論角度看,物理科學認識獲得本質上就是探究,放手讓學生思考,使探究貫穿課堂,則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學程序化,學生根據教師的預設,生硬的學習,弱化了“知、情、意、行”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重知識,輕方法;重講授,輕活動;重結論,輕過程;重機械訓練,輕思維探究;”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過分側重于知識的灌輸,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壓抑了他們主體性發(fā)展。缺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應用能力及科學態(tài)度、科學研究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死記硬背,脫離實際,機械訓練,學生負擔過重,對物理敬而遠之。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一些如學生上課聽得懂,但課后不會做的尷尬局面,使學生對物理學習失去信心。其原因是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容器”。因此,要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就必須優(yōu)化課堂教學,徹底改變“填鴨式”教學,積極實施探究式教學,還主動權于學生,讓他們自主愉快學習、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展示、提高學習物理興趣 。
五、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抓個體差異,促整體發(fā)展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以及教學活動的對象,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和自身條件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特性當前新實施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人人獲得進步和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教學目標,由此可見,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采用平等的眼光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放在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進步和發(fā)展上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轉變過去重優(yōu)輕差落后教學觀念,將教學活動的廣度進一步擴大,將視線投向整體學生,在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要求制定教學活動開展等方面,采用分層教學方法,為不同學生打造有的放矢的活動空間,使每個學生都有活動鍛煉和自我展現(xiàn)的機會,實現(xiàn)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更大發(fā)展和進步。
六、物理現(xiàn)象源自于自然,教師要把生活實際與課內學習相結合。
物理概念來源于生活實際,是自然現(xiàn)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從生活實際中感知自然現(xiàn)象,而后再歸納總結,這種從實踐—理論—實踐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課外參觀訪問到課內的探究,深層研究,也就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過程。在課外學生的參觀訪問是純自然現(xiàn)象的體驗。當回到課堂上再通過各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景,這是經驗的再現(xiàn)。上課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回憶來畫遠距離輸電的過程示意圖。生活中的參觀訪問是原始情景的體驗,回到課堂上是實際現(xiàn)象的抽象, 這種情景的呈現(xiàn)方式能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能力,正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習方式。
總之,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門藝術,雖然它是枯燥無味的,但只要教師能真正把關注學生放在首位,還課堂于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其在愉快的氣氛中輕松突破難點,掌握重點。我堅信:只要我們用心挖掘,總會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憲魁:《物理科學方法教育》[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
2.馮雙喜.物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甘肅科技,2010年11期。
3.應玲芳談科學探究性課堂教學模式中國科技信息, 2005年第15期。
4.張華榮.基于新課程理念的物理情境教學探討.科技信息,2008年21期
5.張帆.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構建物理高效課堂.教育教學壇,2012年29期.
江西宜春上高中學 江西宜春?汪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