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指出要加深中小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認識,這從側面反映了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更加重視古詩詞在教學中的運用。古詩詞具有古典美、情感美、畫面美等審美價值,教師需通過正確的途徑引導中小學生進行古詩詞的學習,提高他們對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文學等方面的感悟,從而感受到古詩詞帶給人們的情景畫面美和共情美。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yǎng),而且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新課標;中小學語文;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具有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特點,能洗滌人們的心靈,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課標對古詩詞教學的改革非常重視,教師也應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注入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同時,應采取以人為本的策略,根據(jù)中小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讓學生了解詩詞的精練與意象語言、詩的節(jié)奏韻律、句子的結構規(guī)范與建筑美,品味古人傳達的豐富情感。
一、朗讀古詩詞
詩歌和詞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要符合一定的和諧韻律、節(jié)奏和音調,這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要求之一,因此,絕大多數(shù)名不見經傳的古詩詞都擁有音樂美感的語言,能有效的幫助中小學生產生對朗誦古詩詞的興致。比如教師可以合理地借用朗誦語文的教學形式,組織學生分組選擇朗誦詩歌,這樣,具有優(yōu)美韻律的古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就能給中小學生帶來音樂般的快樂。譬如蘇軾《水調歌頭》“月明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體精練,對仗工整,朗朗上口,成為絕唱。另一方面,朗誦可以使學生更快、更近地學習古詩,在中小學語文教學計劃中,不應忽視學生朗誦古詩的寶貴時間,中小生學習一首新古詩時因其陌生感和疏離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打破這一限制需要語文教師積極引導中小學生朗誦古詩詞,使其富于生動的畫面感與古詩詞親近,挖掘和激發(fā)其內心深處的初步思考,加深其記憶感和語感。舉例來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就是一首舉世稱頌的佳作,其中“人有悲歡,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庇寐?lián)系不同的時間、空間的重大事件,表現(xiàn)了詞人寬廣的心境。中小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朗誦《水調歌頭》,還可以用編成曲子的方式來吟唱,使之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埋藏在詞中的樂觀精神和思想情感,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進行示范,引導中小學生在表達詞情基調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情感朗誦,通過示范朗讀,中小學生不僅可以注入自己對詞情的理解情感,還可以受到詞人情感的熏陶和啟迪,逐步體會其中的深意。
二、構建情景畫面
逼真的場景畫面可以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和無限的遐想,可以充分調動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不斷引發(fā)對創(chuàng)新與生活內在聯(lián)系的思考。大部分古詩詞的絕妙之處就在于用精煉的語言營造環(huán)境和情景,借景抒情,使思想感情的精華得以生動地表達。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圍繞古詩詞的學習內容,認真細致地為中小學生講解詩句所在的環(huán)境,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構建相應的情景環(huán)境,通過畫面的描寫方式,有效地增加學生的吸引力和學習古詩的熱情。例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為了培養(yǎng)中小學生對古詩畫面的想像力,老師在一堂課上借助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了一個風雨交加的黃昏之后,待大多數(shù)事物為躲避寒冷而休眠時,一簇簇的紅梅獨自承受著風雨的沖擊,享受著只屬于它的寧靜與獨立。讓學生體會并理解畫面的詮釋,教師可以隨機地讓幾個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可以從欣賞全文的角度,交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翻譯全文,從整體上引導中小學學生欣賞詞句的上、下的意境,以及從更為精細的角度欣賞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對整體和局部的景物有一種更深層次的綜合認知。
三、啟發(fā)聯(lián)想促進思考
把握詩歌的整體內容,將學生引入意境中,使學生與詩人融為一體,陶冶學生情操,陶冶學生情操,陶冶學生情操。例如,講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一段“風雨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三重茅...”,就能主動地讓學生展開想象,聯(lián)系生活,把書本上排列整齊的詞句化作腦中繪出的生動圖畫,并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現(xiàn)出來。教師還可以運用第一段的啟發(fā)式對話,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第一段中的哪個詞能否形象地描述出陣陣秋風的來臨信號?”接著,啟發(fā)學生緊緊圍繞“號”“茅”“郊”“梢”“拗”“卷”等字,使學生產生聯(lián)想,產生生動性語言。接著問他:“當茅草被風吹起時,哪個詞抓住了詩人的心弦?”讓同學們一字一字地想:“卷”“飛”“渡”等詞。因此,通過對詞人內心世界的深入,讓學生領略了杜甫那秋夜漏雨、風雨交加、窮困潦倒的草堂,體會了“安得廣廈萬間,避風港天下寒”的美好理想,并把這種廣闊的理想精神傳達給學生。
結束語: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中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感受其燦爛的文化底蘊,中小學語文教師應開展了一系列的古詩詞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圍繞著教學內容朗讀、構建情景和啟發(fā)聯(lián)想等教學策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新課標下的古詩詞。
參考文獻:
[1]侯榮榮.論如何通過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J].中華少年,2019(36):84-85.
[2]閆德良.基于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審美體驗方法分析[J].考試周刊,2019(92):44-45.
董文斌?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經濟開發(fā)區(qū)白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