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慧慧
摘 要:這份《明萬歷十四年張希賢夫婦誥命》系其子張孔修為官升遷得到嘉獎,朝廷對張孔修已故父母張希賢夫婦頒發(fā)的誥命。此誥命的內(nèi)容、圖案、形制皆完整可見,為研究明晚期誥命提供了檔案資料。結(jié)合誥命和《明實錄》信息,張孔修的為官生涯也能略微呈現(xiàn)。
關(guān)鍵詞:誥命;張孔修;張希賢夫婦;明代
東莞市博物館藏有一份明代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頒發(fā)給張孔修之父母張希賢夫婦的誥命。這封誥命原為東莞市工商局緝獲的走私文物,1989年東莞市工商局移交至東莞市博物館保存、收藏,后經(jīng)專家鑒定為一級文物。此誥命保存較好,信息豐富,歷史價值較高。
1 誥命內(nèi)容簡述
此誥命縱30.5厘米,橫385厘米,系五色織錦編制而成,底色分別是墨綠、淡黃、深黃、淺褐、米白,并織以銀色祥云紋。卷首(圖1)織銀色篆書“奉天誥命”四字,兩側(cè)各繡一條縱向龍,右側(cè)龍首向上,左側(cè)龍首向下。中間是誥命文字,楷體墨書三十七行,豎向排列,文字工整,“奉天承運”之“天承”、“皇帝制曰”之“皇帝”、“制曰”之“制”等字皆抬格書寫。誥命意為誥贈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僉事張孔修之父張希賢為中大夫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僉事,贈其母為淑人,款為“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鈐“制誥之寶”大方?。▓D2)和“廣運之寶”方印(圖3),且“廣運之寶”右側(cè)邊線騎縫下壓一縱行墨書小字“仁字七百四十五號”,騎縫字僅寫左半邊,是該誥命的編號。卷尾織“萬歷六年? 月? 日誥”七字。在圣旨背面(圖4)右下角有“萬歷十年十月 表背匠金貴 織匠王忠 (匠王五兒)”,說明了這道誥命的制作時間和人員,也可看出這份誥命是提前制作的。
誥命正文(圖5):
奉
天承運
皇帝制曰:士有隱德,無所表見,惟倜儻慕義之人稱焉,矧又詒榖后賢服勞王事,國家譽命所由逮也,爾贈奉政大夫陜西延安府同知張希賢,乃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僉事孔修之父,敦仁樂善,扶義好施,孝友著于宗盟,義方篤于庭訓(xùn),爾子歷官奏績駉牧有聲,惟爾實式榖之,是用加贈爾為中大夫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僉事,載荷廷綸之寵,丕昭泉壤之光。
制曰:朕惟孝子事親,鐘釜為小,睠懷為暱,惟是立身揚名俾生得珈封而沒歆鼎祀,乃所為令聞長世也,爾封太宜人王氏,乃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僉事張孔修之母,明章婦順,圣善母儀,從夫侔載畚之風,愛子勵和丸之教,慈音已邈,淑問彌彰,是用贈爾為淑人,載膺綸綍之褒,永慰桮棬之慕。
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從這封誥命內(nèi)容可知,頒發(fā)誥命時,張孔修任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事,誥命贈張孔修之父張希賢為中大夫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僉事,母親王氏為淑人。并且在此之前,張孔修任職陜西延安同知時,有誥命贈其父張希賢為奉政大夫陜西延安府同知,封母親王氏為太宜人。
“制誥之寶”“廣運之寶”是明初制作十七方寶璽中的兩個,“制誥之寶”用于詔書,是皇帝封誥五品及以上官員用的文書,區(qū)別于六品及以下官員敕書的“敕命之寶”;“廣運之寶”是獎勵臣工之用。
2 張孔修其人
關(guān)于張孔修,《明實錄》中略有記載,從記載中可粗略看到張孔修的仕途發(fā)展狀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七月,在任職饒平知縣時,擒獲地方盜賊之首余大眷。余大眷是廣東大埔人,起兵屯古野,率數(shù)百人,而后與同是廣東大埔的藍松山率領(lǐng)的數(shù)百人匯合,在漳延、興泉諸郡打家劫舍,被官軍追擊后,急奔福建永春、香寮,與當?shù)乇I賊蘇阿普、范繼祖連兵犯德化,被都指揮耿宗元等所敗,后又在與南贛巡撫吳百朋的戰(zhàn)斗中潰敗,余大眷逃匿到銀溪山,被饒平知縣張孔修和縣丞章良辰所擒,為此張孔修和章良辰被詔賞升俸一級。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一月,張孔修任廣東大埔縣知縣,因防御盜寇有功,被賞五品服色俸級。明代知縣為正七品,被賞賜五品服色俸級,說明當時張孔修在御寇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明代對官員的冠服(官帽和衣服)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品至九品官員的冠服都有所不同。
明隆慶五年(1571)十一月,張孔修任陜西延安府同知時,因功封賞銀幣。同知,是知府的下屬,品級正五品,與通判一起掌管清軍、巡捕、管糧、治農(nóng)、水利、屯田、牧馬等事,延安同知還需另外兼管牧民事宜。
明萬歷元年(1573)九月,張孔修在任陜西延安府同知時,因修筑延綏、固原二鎮(zhèn)邊墻有功,被賞誥命。
根據(jù)明代的驗封制度,封誥者的曾祖、祖父、父親的官職與被封誥子孫的官職相同,命婦的品級與丈夫、兒子的品級相同;命婦若是因子孫而獲驗封,且丈夫不在世,則加“太”字;生者為封,死者為贈;五品以上授誥命,六品以下授敕命。東莞市博物館收藏的這封誥命中提到的張孔修之父張希賢曾被“贈奉政大夫陜西延安府同知”,母親王氏被封為“太宜人”。當時張孔修擔任的是陜西延安府同知,是正五品官員,封誥父親為奉政大夫,“奉政大夫”是正五品官員升授的官階,母親為太宜人,“宜人”是五品命婦的封號,這與《明實錄·職官志》記載的驗封時父親官職、品階與兒子同、命婦的與丈夫共同的制度相吻合。張孔修的父親張希賢是“贈”奉政大夫陜西延安府同知,母親王氏是“封”太宜人,可知當時父親張希賢已過世,母親王氏還健在。
明萬歷五年(1577)四月,張孔修以西安知府的職級擢升為山東副使。知府品級正四品,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萬歷元年在延安知府任上,可知應(yīng)該是萬歷三年到任西安知府,在三年一次的考核中政績優(yōu)異,擢升為山東副使。副使屬提刑按察司,品級正四品。副使和僉事分道巡察,其兵備、提學(xué)、撫民、巡海、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監(jiān)軍等事宜。
明萬歷十年(1582)二月,張孔修調(diào)補陜西西寧副使。
明萬歷十一年(1583)四月,張孔修以陜西副使的職級擢升為甘肅行太仆寺卿。根據(jù)《明史·職官志》,行太仆寺設(shè)卿一人,品級是從三品。行太仆寺,掌管各邊衛(wèi)所營堡的馬政,審查馬匹的增減耗損、牙齒毛色等,聽命于兵部,三年一次考核,布政司和按察司不得參與和干涉。甘肅行太仆寺設(shè)置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
明萬歷十一年(1583)八月,以甘肅鎮(zhèn)石硤川失事,革操守來保任,仍著隨營立功奪參將王國柱、兵備副使張孔修俸有差。
東莞市博物館藏的這份頒發(fā)于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誥命,誥贈張孔修之父為中大夫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僉事、母親王氏為淑人,張希賢夫婦皆已過世。中大夫是從三品官員升授的散階,淑人是三品命婦的封號。雖然《明實錄》并未記載萬歷十四年張孔修的官職和政治事跡,但從這封誥命可以看出,當時張孔修擔任甘肅行太仆寺卿兼陜西按察司僉事,當有政績,朝廷賞誥命。
明萬歷十五年(1587)十月,“陜西右參政張孔修致仕,從”,可知在1587年張孔修從陜西右參政的官職退休,結(jié)束他的仕途生涯。明代右參政是屬承宣布政使司,品級從三品,分守各道,派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務(wù)。根據(jù)《明實錄·仁宗本紀》記載,1424年8月仁宗下令文臣年七十可以“致仕”,即退休,“陜西右參政張孔修致仕”未提及病、罪等原因,很有可能是年齡到了,申請退休,萬歷帝批準。
綜上所述,張孔修自1564年任饒平知縣到1587年從陜西右參政退休,在為官的23年里,歷經(jīng)饒平知縣、大埔知縣、陜西同知、延安知府、山東副使、西寧副使、甘肅行太仆寺卿、甘肅兵備副使、陜西右參政等職,品級從正七品升至從三品,晉升順利,而皇帝兩次對其父母頒發(fā)誥命,政績應(yīng)是不少,是位能臣。
這封明晚期的誥命從卷首、誥命文字到落款時間、鈐印、騎縫字、制作工匠,形制完備,信息豐富,是研究明晚期誥命的重要史料。
參考文獻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