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濼銚
《水想 II》是朱世瑞先生以“水”為意象,為古箏與二胡寫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2010年,并于2010年10月在上海音樂學院當代音樂周首演。這首曲子在2012年獲得“TMSK劉天華中國民樂室內樂比賽”一等獎(前四屆“一等獎空缺”),并開始作為中央音樂學院以及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考試備選曲目以及“金鐘獎”等比賽曲目,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首曲子在這個現代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與學院派普遍受“冷落”的大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備受關注呢?
水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包容萬物,有容乃大,同時水變化莫測,這首曲子分為了四個樂章,用“慢快——快慢”的對稱設計,勾勒出水可進可退的特征,同時樂章順序可隨機安置,自由組合。這種構思也更符合水的自由變化、居無常形的特點。第一樂章中古箏聲部采用多次按滑音,通過左手做韻,恍若水滴滴落的形態(tài),給人以靈動之感。還出現了古箏演奏中不經常用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泛音,在同一琴弦上做不同的泛音演奏,宛若水的自由隨意而動聽的不同響聲,更突出了水的靈動與多變,同時也增強了曲子的可聽性。這種靈活與多變也為第二段的推進埋下了伏筆。第二樂章旋律逐漸從點變成線,旋律和節(jié)奏線條都明朗起來,恍若水的流動。在第三樂章中作品推向了高潮,古箏聲部運用許多快速琶音與按滑音的演奏模仿水流動的形態(tài),二胡的節(jié)奏多以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為主,增強了曲子的緊張度,古箏在二胡線條每次氣口的連接部分插入進行點狀潤色,二胡的橫向線條與古箏隨后的模仿恰巧形成一種類似單一線條在縱向音響中展開,點與線的交織正如水浩浩湯湯的前行,動感十足。在第四樂章中,旋律黯淡下來,回歸平靜,二胡為主線,旋律動人,古箏以泛音的形式,節(jié)奏韻律規(guī)整,一動一靜,虛與實的結合,在情感中理智前行,恍若水的“清”與“空”,讓人留下無限的遐想。四個樂章帶我們領略了水的變化無常,自由隨性的形態(tài),
在演奏技巧上,古箏從第一樂章中的按滑音,左手的做韻,不常規(guī)泛音的運用,節(jié)奏的控制,第二第三樂章中左手按滑音和和弦的來回交替,右手的快速琶音與把位的轉換,以及第四樂章中大篇幅的泛音,對泛音的的演奏的精準性和可聽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打破了古箏在傳統演奏技法的局限,二胡的在第一和第四段中情感的把握,在第二段右手弓段運動以及強弱的敏感以及在第三樂章中的跳把和內外換弦,對演奏者的技法和精神層面上的領悟都也有極高的要求。這首曲子在協奏中也突破了以往以一件樂器為主,另一件樂器伴奏的傳統模式,古箏與二胡的主線相互交替,使兩件樂器融合而又獨立,同時在兩件樂器的協奏中,音符的密集和對位的精準都是對演奏者的挑戰(zhàn)。復調的運用以及對位曖昧的不協和,諸多技法與要素的糅雜中,平衡的帷幄體現作曲家的才華與節(jié)制感,同時實現了對傳統的變異和突破,同時把兩件樂器都發(fā)揮到了極致,在這兩件傳統樂器中展現出新的技法和藝術形態(tài),是一種現代的創(chuàng)新也是傳統的傳承。
《水想II》以“水”為主題,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進行著針對水的思考,“水想”想到的是什么?作者想到的是老子的“上善若水,無形亦隨形”,水有剛柔并濟的能力,更有海納百川的大度,有滴水石穿的毅力,它能滋養(yǎng)萬物,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fā)生矛盾、沖突,而作者想要表達的“水”遠不止自然如此簡單,他表達的更是一種對藝術、對傳統的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當代作曲家對于已然逝去的傳統因素的追尋。這種感受是自古中國知識分子一直感受得到的,即所謂“智者樂水”。這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蘊含了文人墨客的仁智之德。
這部作品無論從構思、設計和創(chuàng)作上都是煞費苦心,作者力圖把中國的傳統美學和哲學與在國外學習的創(chuàng)作技法融合,將傳統創(chuàng)新,是一種傳統的回歸,也可看做是“新傳統”主義的體現。民樂創(chuàng)作在近些年產生了不少優(yōu)秀的現代創(chuàng)作作品,而這部作品能從中脫穎而出,我認為首先是基于作者對傳統民樂的熟悉度和對中國文化的領悟與吸收,不少作品以一種對傳統民樂的膚淺態(tài)度來模仿當代樂器的創(chuàng)作手法,最終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似是而非,缺少中國傳統民樂作品的神韻和特點。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