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見于君,執(zhí)摯①,至下,容彌蹙,庶人見于君,不為容,進退走。士大夫,則奠②摯再拜稽首;君答壹拜。
若他邦之人,則使擯③者還其摯,曰:“寡君使某還摯?!辟e對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辭?!痹侔莼?,受。
凡燕④見于君,必辯君之南面。若不得,則正方,不疑君。君在堂,升見無方階,辯⑤君所在。凡言,非對也,妥而后傳言。與君言,言使臣;與大人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眾皆若是。若父,則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若不言,立則視足,坐則視膝。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⑥,以食具告,改居,則請退可也。夜侍坐,問夜,膳葷,請退可也。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2012年版《儀禮》)
【注釋】
①摯:通“贄”,見面禮。
②奠:放置、放下。
③擯:通“儐”,儐相,導引賓客的人。
④燕:私底下,非正式場合。
⑤辯:通“辨”,辨明君的方向。君臣相見,以君居南面臣居北面為正。
⑥晏:晚。
【譯文】
新臣首次面見君,要執(zhí)持禮物,走到君的堂下時,容貌要愈益恭敬,庶人進見君時,不必做奔走翔行的姿勢,只是進退時要疾步快走。士大夫首次見君,把禮物放在地上后再拜叩首,君答以一拜之禮。
如果是外邦之臣來見君,禮畢,就讓儐相把禮物還給客人,說:“寡君派某人將禮物奉還于您?!笨腿嘶卮鹫f:“君不愿以外臣為臣,豈敢再推辭。”于是再拜叩首后收下禮物。
凡是臣私底下面見君,必須按照君居南面臣居北方的禮則。如果不能得君南面之位,則要取君正東面或正西面之位,不能隨便猜度君的方位而斜向行禮。君在堂上時,臣走的臺階沒有一定之規(guī),君臨近哪個方向,就從哪個方向的臺階上去。凡是向君進言,而不是回答君的發(fā)問,一定要等君安坐后再開口。閑暇時談?wù)摰脑掝},與君,應該談如何使用臣下;與卿大夫,應該談如何侍奉君上;與年老的長輩,應該談如何教育弟子;與年輕人,應該談如何孝悌父兄;與一般人,應該談如何以忠信仁慈處世;與士以下的官吏,應該談如何忠誠奉公。凡是與卿大夫說話,要注意自己視線的位置,開始時視線要落在對方臉部,觀察其氣色,看能否開口說話,話說完后,視線要移到對方的胸部,以示尊敬,并給對方思考的時間,最后再將視線移到對方臉部,觀察他是否已采納自己的意見,整個過程,體態(tài)表情不要隨意變動。對在座的其他卿大夫,也都應如此。如果是與父親說話,則目光可以游移,但上不得高于其面部,那樣顯得傲慢;下不得低于其腰帶,那樣顯得憂愁。如果對方不再說話,那么視線要落在他行走時最先移動的部位,對方站立則視其雙足,對方坐則視其膝部。
凡是陪坐在君子的左右,如果君子打哈欠、伸懶腰,問時間的早晚,就要問仆從是否已準備好飯菜。如果君子在座位上不斷變換姿勢,這表明君子已有倦意,這時就可以請求告退。如果是在夜間陪坐君子,當君子問鐘鼓漏刻的時數(shù),或者用蔥、韭菜等辛菜作為夜宵以解瞌睡,表明君子有倦意了,這時可以請求告退。
【簡析】
《士相見禮》記錄了古人初次相見之禮。古人非常重視士大夫初次相見之時的禮節(jié),強調(diào)人際交往的倫理道德和禮儀的重要性,認為交往對象不同,言行舉止的表現(xiàn)應各有不同,但都應以厚德勸善為宗旨。
本選段為本篇名段,記載了五個方面的禮節(jié):首先是大夫、士人、庶人首次見君之禮,其次是他邦外臣見君之禮,接著是大臣私下里見君之禮,然后是向君主進言之禮,最后士大夫陪坐于君子身旁之禮。其中“進言之禮”的相關(guān)記載最為精彩,雖然兩千多年過去了,社會形態(tài)、社交禮儀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們今天讀來仍然很受啟發(fā),這些禮節(jié)也十分實用。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則是《儀禮》中對每一個言行舉止都有道德上的要求與解釋,讓我們能切身體會到“發(fā)乎情,止乎禮”“不學禮,無以立”“人而不仁,如禮何”這些名言警句的深刻內(nèi)涵,同時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合情合理的言行儀則仍然可以作為我們今天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龜鑒。
涵養(yǎng)
冷淡的回報
彭懿軒
一個著名作家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fā)一言。
“這家伙態(tài)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xù)前行時,作家問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迸笥颜f。
“那么你為什么還是對他那么客氣?”作家問他。
朋友答道:“為什么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