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街道香堤瀾灣幼兒園 江蘇 蘇州 215000)
幼兒的身心發(fā)育正處于萌芽狀態(tài),基本上不能對自身進行評價和認知,唯一的自我感覺基本上是依賴教師的評價形成的,所以幼兒后期的自我概念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教師對幼兒的評價。幼兒教師對兒童行為的評價不僅是一種情感交流過程,同時也屬于教師與兒童交流溝通的行為,它是教師評定兒童行為的一種方式,并通過這種交際方式來影響兒童后期的學習和生活行為。不過,作為兒童言行的一種價值判斷,在評價的過程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1]。近年來,隨著兒童教學觀念的改進,各地幼兒園逐漸對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模式做出了許多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些改革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階段,缺乏實際的操作,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依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所以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改革下應當進一步對幼兒評價進行提高和創(chuàng)新。
國內目前教師對幼兒的評價類型主要有批評、鼓勵、忽視、懲罰以及表揚五個類別。
1.1 批評:批評是指幼兒在言語行為當中表現(xiàn)出不符合教師當時期望和現(xiàn)實情景時,教師對幼兒給予的一種否定性回應行為。
1.2 鼓勵:鼓勵作為一種激進方式,主要是指幼兒在某個時段所體現(xiàn)出來的言語行為盡管與教師的期望有一些出入,但是教師考慮到其有向期望靠近的趨勢,從而樂觀積極的面對幼兒,并從幼兒的長處和優(yōu)點上來給予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支持,或者是在其行為上指出新的要求來幫助幼兒度過某些困難,從而為幼兒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情境,使幼兒在語言和行為上向著教師的期望發(fā)展。
1.3 忽視:忽視指的是在教育過程中,盡管教師發(fā)現(xiàn)了幼兒在某些言語行為中有不妥之處,但是教師認為沒有太大影響而不對其進行制止和語言批評的有意忽略的行為。在忽視行為當中,也可能存在有手勢、短暫眼神的交流方式來示意幼兒,通常運用在對幼兒行為不贊同、不認可的情形下,其處理方式主要為打斷和不理睬兩種。
1.4 懲罰:通常是指幼兒的某些言行與教師期望相差太大或者做出一些不被認可的行為時,教師立即給予的一種制止行為,并適當?shù)牟捎媚承土P方式來讓幼兒記住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1.5 表揚:當某種情形下幼兒的表現(xiàn)與教師的期望相近或者是超過教師的預期時,教師則對幼兒在公共場合下進行的贊美、認可或者物質上的獎勵行為,突出了教師對幼兒言行的認可和肯定。
教師對幼兒教育中的評價主要是以表揚和鼓勵為主,而忽視與懲罰較少,幾乎接近一半以上的評價行為是表揚,通過認真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與教師的價值觀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的。而次之的則是教師對幼兒的批評占到整個評價的24%。幼兒在思維和行為方式上與大齡兒童有著極大的區(qū)別,他們不管是在游戲環(huán)節(jié)還是學習過程中都難以避免的會出現(xiàn)一些離教師期望偏差的情況,如調皮搗蛋、不遵守紀律等現(xiàn)象,都會引發(fā)教師對其進行批評,所以其占的比例也是較高的。
批評、鼓勵、忽視、懲罰以及表揚是教師對幼兒評價的五個基本類別,但是通過分析發(fā)展,教師在這五個方面的評價還是存在著一些不理想的問題。
2.1 表揚行為比較模式化、籠統(tǒng),評價的激勵功能欠缺。通常情況下,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認為表揚對幼兒是一種積極的改進方式,但是從實際調查分析和教學經驗來看,是否能夠發(fā)揮表揚的激勵作用也與教師的表揚方式有著極大聯(lián)系。如教師通常用“你很棒”、“真聰明”、“真不錯”、“非常好”這一類的模式化表揚用語,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并表現(xiàn)在行為上不是那么的有激勵作用,因此表揚盡管有激勵作用,但是也要創(chuàng)新方式和杜絕一味的模式化表揚。
2.2 教師的表揚行為存在“傷及無辜”的狀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物質生活的提高,現(xiàn)在的幼兒在言語行為上要比上世紀的幼兒反應更為靈敏,如果教師在表揚的時候沒有采取正當?shù)姆绞剑玑槍π〗M幼兒或者單個幼兒進行表揚的時候,盡管是為了表揚個體來激勵其他幼兒,但是也很可能會促動到其他幼兒,對其他幼兒產生一種“傷及無辜”的效應,因而使得其他沒有得到表揚得幼兒產生橫向比較和競爭,影響其正常發(fā)育[2]。所以,在表揚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方式,如在表揚某一幼兒的時候不能對其他幼兒進行批評,不然就會加大幼兒的橫向比較,就會使被批評的幼兒在心里上積累傷害,激發(fā)消極情緒。
2.3 批評、懲罰行為中教師的情緒偏向消極。一般來說,輕言細語的批評或者是懲罰,更容易讓幼兒接受,也更多在后期改造,這樣的中性或者正向的評價能夠極好的誘導幼兒進步,如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說,“你的畫很好看,就是顏色太單調了”、“你平時都表現(xiàn)那么好,今天是有什么心事么”等等的鼓勵性批評。而如果教師在批評和懲罰的時候帶有情緒,如“你這是畫的什么,鬼都認不到”、“你今天沒吃飯么,點都不規(guī)矩”、“你怎么笨得像個豬,豬都不會這樣”等等帶有情緒性的批評,不僅不能起到激勵作用,反而還會打擊幼兒的自信心。所以在這種批評過程中,如果教師情緒化,表現(xiàn)出厭惡、怨恨、奚落、責備等情緒,對幼兒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評價是教師與幼兒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渠道,最重要的就是要融入積極的感情,避免出現(xiàn)消極的情緒影響評價的目的。所以,教師也應當進行一個換位思考,站在幼兒的角度來進行評價描述和理解,從而使自己的評價帶來預期的實際效用和意義,引導幼兒健康發(fā)展。
3.1 對幼兒的表揚應具體。由于教師在表揚的過程中存在籠統(tǒng)和模式化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表揚幼兒的時候,要有創(chuàng)新的方式來代替模式化的評價用語,要盡量避免用“你很不錯”、“你好聰明”等模式化用語,盡可能的從幼兒但是的心境出發(fā)對其進行積極的評價。因為過于籠統(tǒng)和模式化的評價,不僅起不到表揚的作用,反而還促使幼兒養(yǎng)成壞的習性。因此,在表揚的過程中,要進行創(chuàng)新化的改進,表揚時盡量指出為何要表揚,表揚的具體情況在什么地方。如在一次課余時間上,一位幼兒幫教師把毛巾擺的很整齊,老師表揚他說,“你好乖哦,小手真能干,居然幫老師擺好了毛巾”,這樣的具體表揚,就要比簡單籠統(tǒng)的“哇,你好能干哦”更具有激勵作用。因此,在表揚的過程,教師應當更為具體的指出表揚的地方,促使幼兒在心理產生成就感,從而更好的從一件事情當中獲取和吸收更多積極的反饋信息,并正確的認識自己,為以后的積極性格發(fā)展打下基礎。
3.2 教師對幼兒的批評和懲罰應具有鼓勵性。批評和懲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幼兒更好的跟著教師的期望發(fā)展,并進一步改進自身的言語行為,作為一種教育行為,教師在批評和懲罰的過程中不能夠帶有情緒,一旦帶有情緒,就會適得其反,不僅不能夠激勵幼兒進一步發(fā)展,反而還會帶來消極影響,所以教師在進行批評和懲罰的時候應當十分注重激勵性功能的發(fā)揮[3]。如當幼兒在課堂上搶答問題而無意的影響到紀律的時候,教師不能采取堅決的語氣說“你給閉嘴,吵什么吵”,應當輕言細語的說“我知道你知道答案,但是我們一定要有禮貌的讓其他小朋友把話說完,你再舉手回答,好么”,這樣一來,不僅不會傷到搶答問題的幼兒,同時也給其他幼兒上了一堂遵守紀律的課,可以說是兩全其美。再如當幼兒回答不了問題的時候,教師不能立馬否定其沒有認真聽老師講,不要說“你肯定上課沒聽見”、“你上課干什么去了”等諷刺性話語,應當帶有鼓勵的性的說“我相信你能夠回答的,只要在思考一下下,如果還是記不起了,等會老師再請你回答”,這樣一來,不僅給了幼兒鼓勵,同時也會激發(fā)孩子對問題的積極思考,并主動學習,所以總體來講,在批評和懲罰上一定要講究策略,良續(xù)誘導孩子進步。
3.3 對幼兒進行評價時應重視自身的情感狀態(tài)。評價作為一種情感交流渠道,它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直接受到其評價方式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務必要重視自身的情感狀態(tài)。因為教師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因而在評價的過程中不應當帶著無差別和敷衍的行為來評價幼兒,要懷著盼望和激切的心態(tài)來表揚幼兒。因為只有控制好了情緒,才能促使評價起到應有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緒,針對實際環(huán)境和場合來調整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特別是在一些幼兒表現(xiàn)出消極和不聽話的情緒反應時,一定要采取冷靜、客觀、理智的方式來進行評價。
總之,在幼兒園教師評價中,教師首先就要樹立好反思和換位思考意識,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對自身評價行為成效的反思和改進評價行為。如通過一些經典書籍了解和學習先進的關于幼兒評價的知識,或者與其他幼兒教師一同進行探討和分享評價經驗等,從而促進自身評價能力的提升。因為通過學習和與人分享,也就是一個不斷反思和改進的過程,因此,教師首先要樹立的反思也是一直應當堅持的行為,因為只有通過反思,自身的評價才會逐漸的有所改善,才會逐漸的使自身的評價體系更為完整和成熟,以便為幼兒全面豐富的發(fā)展提供更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