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qū)大灣鎮(zhèn)木沖溝中學 貴州 六盤水 553012)
音樂是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在音樂學科中將人們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統(tǒng)稱為樂感,優(yōu)秀的音樂感知能力,能夠進一步加強人們度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激發(fā)人們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因此在初中音樂課程教學中需要主動學生樂感培養(yǎng),通過創(chuàng)新音樂課程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音樂學習基礎,實現全面發(fā)展。
音樂其實就是情感的表達,享受和聆聽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的體驗過程。這是一個發(fā)現美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審美水平的過程。音樂教師通過更好地聯系生活實踐,提升音樂的認同感和文化感,逐步培養(yǎng)受教育者們的審美情趣,并遠離低俗暴力的音樂。從一定程度上凈化了受教育者的音樂環(huán)境和氛圍。
在新時期,時代對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的創(chuàng)新,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叭宋乃刭|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僅僅是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科目的教育,音樂教育對于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音樂體現的不僅是音樂本身,更是通過旋律來體現當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歷史事實。音樂與文化信仰是密不可分的。這些也正是現階段的受教育者們所需要學習的。音樂不僅是豐富了受教育者們的課余生活,更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以及愛國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三觀。
音樂教育與新課改立德樹人理念具有密切聯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首次提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八大報告則進一步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音樂教育以優(yōu)美的旋律、深遠的內涵,以簡單輕松的教學模式,加深學生的領悟,以促進學生民族觀與道德觀形成,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基礎素養(yǎng)。
2.1 音樂教師應該加強初中生歌唱的訓練。就初中音樂教學現狀來說,部分教師仍舊沿用傳統(tǒng)照本宣科的教學理念,將教學的重點放在音樂理論知識的講解上,為學生推薦應試音樂曲目,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播放曲目進行鑒賞。這種音樂教學模式沒有意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味地對學生進行“滿堂灌”,只會使得學生被動地接受音樂知識,無法發(fā)揮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沒有主動展示自我的意愿,長此以往,初中生對于音樂知識的學習容易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挫敗感。因此,初中音樂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音樂教學模式,不僅要向學生講解基礎知識,播放固定曲目供學生欣賞,而且應該留出一定的時間供小學生進行歌曲試唱的練習。當然,這也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教師只有合理把握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幫助學生在試唱曲目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曲目的特點,強化自身的樂感。這種樂感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實踐的積累的,初中生在深入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強化自己的樂感,為提升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夯實基礎。
2.2 因材施教給予學生音樂情感需求與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喜愛的音樂類型,或流行、或古典、或民謠,在初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順勢而為去主動了解不同學生所喜愛的不同音樂類型,然后由此為出發(fā)點給予學生因材施教的樂感培養(yǎng)方式,學生喜愛不同的音樂,可能是某種類型的音樂帶給學生以良好的情感體驗滿足了正處于青春期身心發(fā)展的心理需求,這時教師需要辯證地來看待教材文本里的音樂作品和學生們課下所自發(fā)熱愛的音樂之間的關系,不能有教材才是主流音樂而摒棄學生自由喜愛的樂曲,應當順勢而為因材施教地將這些好的學生們喜愛的樂曲都當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樂感的素材來對待,如此才會令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從而在生活中也處處留意自身樂感的培育。
2.3 剖析音樂作品,把握作者情感。初中音樂教材中的音樂大多比較經典,作詞作曲都具有很大的欣賞價值,作者往往通過歌曲表達了自己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音樂作品,分析作品本身、作者以及時代背景等,通過深入分析,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明白作者如何通過歌曲升降調表達情緒,如何將情感寓于歌曲的,從而達到與作者形成一種情感共鳴的境界,在后期的學習和演唱的過程中都能更好的培養(yǎng)樂感,增加心靈的震撼,將情感融入演唱,更好的把握歌唱節(jié)奏。
總之,在農村初中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對學生的音樂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樂感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把控好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情緒,訓練學生通過感知音調和音律的變化來感受音樂所帶來的體驗也就成為了當前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音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組織者,應該充分的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加強教師引導、為學生奠定樂感基礎;不斷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的音樂樂感;加強設疑指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