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金豐路初級中學 朱愛華
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不能單純地定義為知識傳授,還應該深層次挖掘教育的功能,使其能喚醒學生的內在潛能,激勵學生學習探究,引導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教師要把學科知識教學和德育聯系起來,促進二者的深度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三觀。特別是歷史這種科目,更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感悟,促進學生對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大量仁人志士推動了科學發(fā)展,表現出了民族精神和偉大氣魄,更助推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德育滲透到歷史教學中,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歷史人文素質的發(fā)展,引領學生充分感知人文,把握各地文化,加快歷史發(fā)展的步伐。例如,在教學“沖破思想的牢籠”時,教師可以把網絡平臺作為重要的教學改革著力點,積極查找多樣化的教學素材,尤其是為學生補充伽利略、牛頓等重要人物的偉大事跡,把歷史教育和德育指導進行有效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三觀。
既然要滲透道德元素,教師就要多結合時政熱點,友好地和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生活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聯關系。比如在學習唐朝和明朝的有關歷史時,教師可聯系當前反腐倡廉的具體案例,基于網絡平臺查找視頻資料,可播放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片段,與學生在共同觀看和探討的過程中增進學生對其中道德內涵的理解。《人民的名義》有很高的國民關注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步樹立起節(jié)約和廉政的意識。另外,歷史教育的長期性使得教師可聯系國家的重大紀念日,比如建黨節(jié)、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組織班級閱兵儀式,將原本的知識灌輸轉化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讓學生在模擬軍事訓練的實際活動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教材為歷史教學提供了基本內容,也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提供了載體。為了讓學生具備敢于挑戰(zhàn)權威、追求科學和真理的精神,教師要注重歷史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學生對歷史科目的感知和理解。在對中國近現代史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要用好教材內容并適當對教材進行拓展,比如查找林則徐虎門銷煙等歷史事件的拓展視頻和圖文資料,進一步增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文情懷。對這些德育素材進行挖掘,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意識,還能拉近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能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他們進行歷史情感的激發(fā)和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
正所謂“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教師還可以在各種紀念日時,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文化活動,帶領學生走訪歷史遺址、參觀歷史文化博物館,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幫助學生建立起文化自信,讓學生在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把胍?2頻道”是開展德育的重要節(jié)目平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觀看直播,為學生創(chuàng)設鮮活的認知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對祖國產生歸屬感,意識到有大家才有小家,才能逐漸提升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yǎng),讓愛國主義成為支撐學生拼搏努力的動力源泉。
為了更好地將德育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把握歷史課程中的資源,注意對其中的優(yōu)秀歷史人物進行挖掘,將其作為重要的道德典范,讓學生在接受相關理念熏陶指導的過程中塑造良好的人文情懷。從古到今,大量的優(yōu)秀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光榮事跡給后世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通過道德素質教育,帶領學生熟悉和了解相關歷史人物,讓歷史文化素材潛移默化地滋潤學生的心田。例如,在教學“春秋五霸與戰(zhàn)國七雄”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充分感知與體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情懷,也可以給其播放歷史教育紀錄片,真正做到讓歷史融入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三國鼎立”一課時,有的學生對蜀相諸葛亮的人物特點不是很了解,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諸葛亮的事跡,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讓學生對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和死而后已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教學“王安石變法”時,就要引導學生對王安石的事跡進行學習,理解他的寬容大度。如果學生難以理解,我們還要加入各種網絡素材或者教學視頻,豐富歷史文化課堂,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這種道德素質教育,能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自覺形成正確的人生理想、個性品質,為其今后進入社會做足準備。
這樣的教學素材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熟知的班超“投筆從戎”,祖逖“中流擊楫”等,他們不懈付出的背后體現出的是這些前輩的愛國精神。學生能從這些歷史故事的背后,看到命運多舛的祖國,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在歷史教育實踐中,教師還可以積極收集大量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名言,鼓勵學生對這些經典語言進行深層次的分析研究,從而讓學生被愛國精神熏陶,塑造學生優(yōu)良的道德品格。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可以帶領全班同學共同經歷一個歷史的學習過程,理解記憶和背誦歷史。如果時間允許同時學生有濃厚興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加強彼此間的互動交流,積極鉆研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拓展更多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信息,以他們?yōu)榘駱訉W習優(yōu)良美德,塑造良好素養(yǎng)。
初中階段的部分學生會存在逆反心理,不愿意配合教師的引導,難以將課堂中的德育內化為穩(wěn)定的道德情感。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不考慮學生實際而盲目開展教學活動的現狀,教師要分析學生的接受能力,注意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資源,特別是引入實際的教學案例,讓德育的滲透效果得到保證。比如福建省有多個蘇區(qū)縣,還有數個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紅色教育區(qū)域,教師可利用假期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革命紀念館,并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革命精神的熏陶,讓學生重溫那段艱苦的歷程。這種實際的歷史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樹立起不忘歷史、為國家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同時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
中學生處于“好奇心強、感性大于理性、遇事較為沖動”的階段,教師可通過圖片、視頻、Flash動畫等,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觀念,幫助學生搭建歷史知識框架。比如在學習“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讓看過類似影視劇作品的學生到講臺上講解自己了解的資料,全班同學一起感受來自千年前的文明,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歷史知識較為薄弱,教師可以播放《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南京大屠殺》等錄像片段,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學習感受,并在這樣的情境中感知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正義感和正確的榮辱觀。每個學生內心都有一片天,這種實際的歷史素材,能激發(fā)學生報效祖國的決心和勇氣,真正發(fā)揮德育的重要作用。
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誕生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愛國故事。教師可以把網絡平臺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平臺,積極收集有關資源,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培養(yǎng)。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蘇武牧羊的故事,讓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蘇武的愛國操守和始終不忘使命的精神。在教學“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課時,課程內容多且理解難度大,于是教師可結合故事優(yōu)化歷史教學,幫助學生梳理人物關系。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西周。這是經典的歷史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周武王等,全班同學一起將“周公東征”的故事演示出來,更加深入地了解分封制的作用。教師也能通過這種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有內容、有情節(jié)、有情感”的精彩課堂,讓學生理解階級局限和人文精神。
總之,“怎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是新時代教師的教學任務,與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相契合。新時代歷史教師應該秉承正確的德育觀滲透德育知識,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從本質上完善德育實例,推動學生歷史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綜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