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蘊
(北京市朝陽區(qū)職工大學,北京,100013)
目前,對家長來說,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是如何規(guī)劃和選擇課外培訓科目,發(fā)展孩子的特長和才藝。在教育市場化背景下,出于對孩子成才的高度期望,以及在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刺激下,家長不斷增加孩子課外學習的數量、種類。家長不斷給學生報課外培訓班的現(xiàn)象必然會對學校教育和學生成長產生影響。因此,選擇哪些課外培訓班、如何選擇課外培訓班成了家長經常要面對的問題。
課外培訓班是教育產業(yè)化背景下市場所提供的一種教育產品或者一種教育服務,從本質上來講它是一類商品,其培訓質量和培訓效果如何?能否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有益補充?能否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個人素養(yǎng)的提升?這一系列問題就需要廣大家長基于自身價值取向、家庭經濟情況,以及孩子學習基礎等方面進行科學理性選擇,避免盲目報班造成的孩子疲累、家長焦慮、家庭財力負擔過重、孩子厭學等后續(xù)問題的出現(xiàn),從而真正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家長對中小學生課外培訓班的選擇是家長對課外培訓機構教育產品或教育服務的購買和消費。家長作為購買培訓課程和培訓服務的消費者,要想達到培訓教育的成效最大化,需要學會運用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自己進行科學理性的消費決策,而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絕對是家長進行學生課外培訓班選擇決策時不可忽視的一條規(guī)律。
經濟學中的“效用”一詞,指的是市場中的消費者從消費某種物品當中所感受到的滿意或者愉悅情緒。效用是消費者的一種主觀感受,當消費者消費某種物品時感覺特別愉悅或者幸福,那么消費者獲得的效用就大;反過來,消費者消費某種物品感受不到滿足或者愉悅的情緒不高,那么消費者獲得的效用就小。例如,當一個人特別饑餓時,一頓美味佳肴和一碗果腹之餐,兩者對這個人的效用大小自然不言而喻。如果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物品時感受不到愉快或者滿足,反而是痛苦不堪,那么就是負效用了。例如,和同學、朋友去歌廳唱歌,對喜歡與朋友聚會唱歌的人來講,參加這個活動會獲得美好的享受和極大的滿足,而對性格孤僻、喜歡獨處并且五音不全的人來說則毫無效用,反而有負效用。
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概念是指一定時間內消費者增加物品消費所引起總效用的增加值,也可以說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物品的消費量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的增量。因此,邊際效用是一個增量的概念,自變量是一種物品的消費量,因變量則是消費該物品感受到的總滿足程度或者總效用的增加量。消費量所引起的效用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經濟學研究表明,在一切物品消費當中都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具體地說就是隨著人們對某種物品消費數量的增加,人們從這種物品連續(xù)增加的消費單位中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存在著一種從高到低或者說是從大到小的遞減趨勢。分析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形成的原因,需要從人類本身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發(fā),當連續(xù)消費某種相同的物品時,隨著消費數量的不斷增多,滿足人們消費欲望的程度必然會下降。例如,我們連續(xù)不斷地吃一種巧克力時,就會有明顯的效用遞減的感受。
同時,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和效用理論,經濟學研究表明,當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是正值的時候,無論大小,這種物品消費所帶來的總效用也就是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該物品所獲得的效用總和都是增加的;當人們消費某種物品達到感受不到滿足也感受不到難受的臨界點時,邊際效用為零,這時總效用值也就是前面消費這種物品加總起來的效用值達到最大;當人們接著消費這種物品感到難受時,也就是邊際效用為負值時,這時候接著消費下去總效用值不但不增加,反而會減少。作為理性的消費者,消費的目的和追求肯定是達到消費總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消費者需要進行科學消費決策,從而避免消費當中的得不償失行為。
中小學生課外培訓班選擇從表象上看是家長的消費行為。家長根據自己對孩子學習情況的了解和學習目標的設定,結合家庭對孩子素質培養(yǎng)的要求、孩子的興趣愛好、家庭經濟能力等諸多因素的考量,來規(guī)劃安排和選擇給孩子報一系列的課外培訓班。家長希冀通過課外培訓班的培訓來提高孩子課內成績、培養(yǎng)孩子藝術素養(yǎng)、發(fā)展孩子興趣特長,最終實現(xiàn)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景。因此,很多時候家長會從給孩子規(guī)劃課外培訓、選班報班上獲得很大的滿足感,感到了美好愿景將要實現(xiàn)的愉悅感,也就是說家長在給孩子報課外培訓班中獲得了一定的效用。然而,家長往往混淆了課外培訓的消費主體和效用本體,家長花錢報班,家長無疑是消費主體,但是課外班培訓成效的高低或效用的大小歸根到底其效用本體是孩子,家長規(guī)劃得再科學、再長遠,如果孩子參加課外培訓后收效甚微,甚至在課外培訓班中處于疲憊應付甚至是煎熬的狀態(tài),那對效用本體孩子而言,課外培訓就明顯產生了負效用。
中小學生課外培訓行業(yè)發(fā)展迅速,很多知名課外培訓機構辦得風生水起,基本原因在于家長對課外培訓內容的兩大類需求:一類是對提升孩子學校文化科目的應試成績的需求,一類是培養(yǎng)孩子文藝體能等興趣或特長拓展的需求。這兩大類需求下產生的課外培訓班的價值分別體現(xiàn)在對校內學業(yè)的補償拔高以及對個人興趣特長發(fā)展的拓展上。然而,顯而易見的是,基于家長提高孩子學??荚嚦煽儭⑸朊5募鼻行枨?,市場上最火爆的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文化科目培訓班?,F(xiàn)實中出現(xiàn)了很多家長一個科目連續(xù)報上“基礎班”“尖子班”或者“競賽班”幾個班的情況,或是將孩子在學校主要學習的科目全部報上對應的課外培訓班。可想而知,當只有1個或者2個以“拔高”或“補差”為目的的課外培訓班時,學生還可從通過加碼學習,提高成績,從而獲得滿足感,這之后學生獲取了課外培訓的正效用。而當同一科目培訓班多到三四個或者文化科目培訓班多達六七個時,面對同類的培訓內容、同類的解題技巧和考試能力訓練,如前所述,隨著消費相同物品數量的增加,從人的心理和生理角度看,滿足消費者欲望的程度必然會下降,也就是學生從增加的同類培訓班中所得到的邊際效用必然是遞減的。
邊際效用理論指出:隨著消費量的增加,邊際效用存在著從高到低或者從大到小的遞減趨勢;當邊際效用由正值降到零時,這時消費某種物品所得到的總效用值是最大的。因此,如果家長能夠認識和把握好邊際效用的零點,根據孩子的學習基礎和發(fā)展需要,科學調整課外培訓班數量和種類的組合,避免單調重復同類培訓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及時捕捉孩子課外培訓的效果信息,就能夠達到課外培訓效用最大化。然而,由于存在消費的從眾心理和巨大焦慮感,現(xiàn)實中家長們往往不能科學認識和把握這個零點,不能及時調整課外培訓班的數量和種類,導致很多學生天天連軸轉,疲于應付家長所報的課外培訓,連續(xù)不斷地上課、做作業(yè),甚至考試。這種情況剝奪了學生最寶貴的青少年時光,特別是對一些迫于家長壓力而自己不情愿去上課外培訓班的學生來講,不僅損失了其自主發(fā)展課外興趣的時間,還要承受課外培訓造成的精神負擔和諸多問題,甚至會感受到極大的壓力、煎熬和痛苦,學生課外培訓的總效用必然越來越低。
實事求是地說,大量以應試為目的的課外培訓班無法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而家長給孩子大量報班,一個基本的原因是忽視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作用。家長如果能夠基于孩子自身實際情況、根據孩子自己的興趣去選擇適當的課外培訓和技能拓展培訓班,就能充分調動起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把迫于家長壓力的被動學習轉換為積極自主的探索學習。如此一來,孩子在培訓班中所獲得的愉悅感、成就感、滿足感也就是效用值會大大提高。
全世界培養(yǎng)精英人才的投入都差不多,美國、英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牛娃”和國內的“學霸”一樣,不僅學習成績好、體育強,藝術才能、領導力素養(yǎng)等方面的表現(xiàn)也很突出。因此,課外培訓班的存在有其現(xiàn)實意義,家長為孩子選擇課外培訓班也無可厚非。然而,基于效用理論以及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具體到每位家長,為了盡量增加課外培訓班的效用,在選擇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家長應該從孩子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效果中學會反思,了解孩子成長的實際情況,從多種成才的途徑中選擇一條最適合自己孩子特點的路徑,并適時調整自己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期望。家長應該認識到,課外培訓應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特長的需要,即培訓目的要回歸到培養(yǎng)興趣和學習拓展上,參加課外培訓班的目的是開發(fā)學生的特長和特殊潛能,課外培訓的對象是那些“吃不飽”的學生或者是與平均水平有差距的學生。家長只有認識到這些課外培訓的本質目的,選擇合適的課外培訓班種類和數量,才能實現(xiàn)輔助學校教育效果的目的。這樣,不管家長選擇補償性課外培訓班還是拓展性課外培訓班都有了合理的依據。
家長要樹立科學的名校觀,正確看待名校與孩子健康成長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構建科學理性的教育觀念。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智能在不同方面的組合,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上名校和走精英路線。為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重點也在不斷調整變化,職業(yè)教育已經成為未來中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點,這也為現(xiàn)在的青少年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拓展了空間。因此,家長在選擇課外培訓班時切不可盲目追隨熱點和大流,不要以上名校為最終目的,而需要根據孩子自身基礎和特點選擇適當的培訓科目,從而切實滿足孩子健康成長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給出的“幸福方程式”是: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和欲望都屬于心理學范疇,而在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視角下研究幸福,可以以效用為中心,有欲望得到滿足就是效用。所以,簡單地說,幸福最大化等于效用最大化?,F(xiàn)實生活中,不同的家長對孩子學業(yè)成就的欲望或者說期望值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大致相同的學業(yè)成績對不同期望值的家長來講,所獲取的效用水平或者說幸福感是不一樣的。根據“幸福方程式”,在效用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作為分母的家長對孩子的學業(yè)成就欲望或者說期望值越大,期待越高,所得到幸福感覺就會越低。因此,家長需要根據孩子本身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設置對孩子成長成就的欲望或者說期望值,這也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俗話說“知足常樂”,降低學業(yè)成績期望值和學業(yè)成績在孩子健康成長中的占比,給孩子盡量大的健康自主成長空間,端正自身心態(tài),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進步,這也是家長獲取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方面。
家長要樹立全面的成才觀,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以全面素質提升為基礎的,沒有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所以,家長應注重孩子素質的全面提升,“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英國教育家、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提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應該是快樂的。”放手不管不等于快樂教育,快樂教育是能用快樂的方式學習,讓學習和不斷超越自己成為生活中最大的快樂。所以,在課外培訓班的選擇決策上,家長要盡力讓孩子在課外學習中也能夠快樂學習,實現(xiàn)快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