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頭 鮮文峰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骨一科 473000
腰椎管狹窄癥是指因各種因素造成椎管結構異常,椎管腔內變窄,導致患者出現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經系統(tǒng)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腰椎管狹窄癥多考慮進行手術治療,考慮到常規(guī)開放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大、風險高、術后恢復時間長等,尤其是對老年患者而言,適應性較差[1]。經皮內窺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PELD)是目前臨床上備受脊柱醫(yī)生及患者青睞的微創(chuàng)手術術式之一,目前該術式已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及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治療中具有廣泛應用[2]。本研究探討了PELD聯(lián)合O3介入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間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經CT、MRI等檢查確診;②年齡≥60歲;③為保守治療無效者;④狹窄節(jié)段2節(jié)及以內;⑤無手術禁忌;⑥研究經院倫理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狹窄節(jié)段2節(jié)以上;②伴有椎管內占位及腰椎滑脫者;③有嚴重后縱韌帶鈣化;④凝血功能障礙;⑤手術禁忌;⑥病歷資料不全;⑦不能或不愿接受隨訪。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24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6.78±5.85)歲;病程3~19年,平均病程(9.54±3.12)年;病變節(jié)段:L3~4節(jié)段7例,L4~5節(jié)段31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22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7.22±5.78)歲;病程3~20年,平均病程(9.78±3.34)年;病變節(jié)段:L3~4節(jié)段8例,L4~5節(jié)段30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PELD治療,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取改良俯臥位,腹部懸空,采用后外側經皮椎間孔入路,C型臂透視下對責任椎管狹窄節(jié)段進行定位,并指導穿刺,為確保側片位進針的準確性,穿刺針緊貼關節(jié)突插入病變椎間盤節(jié)段,并行亞甲藍造影染色。同時,以穿刺中心位置切開0.8~1.0mm切口,建立3級擴張管人工通道,安置8.0mm工作套管及椎間孔鏡,內鏡下清除發(fā)生病變及已染色的髓核組織,術中需要切除部分上關節(jié)突、變性的脂肪組織及骨贅等,并隨時對增生的黃韌帶進行清除,緩解側隱窩壓力及椎間孔狹窄,解除病變節(jié)段神經壓迫狀態(tài)。觀察組采用PELD聯(lián)合O3介入治療,PELD操作同對照組,PELD操作結束后移除工作套管,插入穿刺針于椎間盤及椎間孔內,注入適量濃度O3(25~35)μg/ml,縫合切口,術畢。術后常規(guī)對癥治療,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術后、術后3個月、6個月疼痛,術后3個月、6個月腰功能改善情況。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進行評分,分值范圍0~10分,其中,0分為無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分數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嚴重。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4]進行評價,包括提物、站立、步行、生活自理等共10項指標,分值范圍0~50分,ODI指數=實測得分/50×100%,ODI指數越高表示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②記錄兩組臨床不良反應情況。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 兩組術后及術后3個月、6個月VA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術后及術后3個月、6個月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ODI指數情況 兩組術后3個月、6個月ODI指數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6個月ODI指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ODI指數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術后椎間隙感染、硬膜囊破裂及減壓不徹底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腰椎管狹窄癥常見于老年人群,臨床以腰腿痛、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腰椎管狹窄癥的病因較為復雜,現代醫(yī)學認為其病因大致分為先天性發(fā)育不良、脊柱退行性病變、外傷及腰椎部各種炎癥等所致[5]。目前,臨床有手法、針灸、藥物、封閉及手術等多種治療手段,其中以手術作為各種保守治療失效或效果不佳后的最佳選擇。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原因及傳統(tǒng)開放手術的副作用,導致其很難承受常規(guī)的開放式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內窺鏡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的應用,值得微創(chuàng)治療腰椎管狹窄癥變得可能,臨床出現了PELD、MED等微創(chuàng)術式,且經臨床證實其近期療效可靠。
相較于常規(guī)開放式手術,PELD創(chuàng)傷小,減少了對手術操作周圍組織及腰椎穩(wěn)定性的破壞性,減少了全身反應,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少,恢復快[6]。同時,PELD不僅能夠切除椎板,摘除病變的腰椎間盤,還可通過擴大側隱窩,起到改善神經壓迫,緩解臨床疼痛及神經癥狀的作用。此外,PELD術式所需治療費用較傳統(tǒng)手術低廉,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更利于臨床推廣[7]。楊楚楓等[8]研究結果表明,經PELD治療后,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得到顯著改善,臨床治療效果滿意。O3為一種殺菌、鎮(zhèn)痛劑,臨床研究認為,O3可通過殺菌、抗炎的作用,減少機體局部相關炎癥因子的釋放,從而起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此外,將O3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經末梢,可有效促進抗氧化酶、腦腓肽釋放,清除氧自由基的表達,從而改善神經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ODI指數均顯著降低,但觀察組術后及術后3個月、6個月VAS評分,術后3個月、6個月ODI指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PELD為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癥有效手段,而PELD結合O3介入治療的效果更優(yōu)。
綜上所述,PELD聯(lián)合O3介入治療可顯著減輕老年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疼痛癥狀,改善腰椎功能,臨床療效顯著,術后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