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蓉 劉雅玲 張 蕊
作者單位:沈陽醫(yī)學院 110034
2016年《“十三五”衛(wèi)生與健康規(guī)劃》和2017年《國家“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體系建設規(guī)劃》明確指出開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關懷服務,健全老年人精神關愛、心理疏導。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心理彈性是個體積極性的發(fā)揮,即個體經歷創(chuàng)傷后不僅能恢復到最初狀態(tài),還能在壓力下成長[1]。心理彈性水平與心理健康關系密切,有助于幫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本研究通過分析沈陽市老年人的心理彈性水平狀況,探討其影響因素,以期為老年人建立正確的心理狀態(tài),以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1 研究對象 2019年4月至10月,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以沈陽市3個社區(qū),5個自然村的532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具有完全認知和行為能力;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問卷調查。排除有嚴重心、肝、腎、神經系統(tǒng)等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病病史、智力低下者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查閱“心理彈性”的相關文獻,以文獻中“心理彈性”的相關因素作為觀察指標,根據本次研究目的,自編老年人人口學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居住方式、文化程度、職業(yè)、身體狀況、宗教信仰、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11項人口學資料。
1.2.2 心理彈性量表(CD-RISC)[2,3]:采用由YU等翻譯并修訂的《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該量表包括3個維度,即堅韌、自強和樂觀以及25個條目,每個條目從“完全不是這樣”到“幾乎總是這樣”分別賦予0~4分,條目得分相加為量表總分,總分為0~100分,分值越大說明心理彈性水平越高。CD-RISC得分60分以下為心理彈性水平較差,60~70分為心理彈性水平一般,70分為心理彈性水平良好,80分以上為心理彈性水平優(yōu)秀。該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數為0.91。
1.3 質量控制 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護理學專業(yè)12名本科生組成調查小組,發(fā)放問卷前,調查員向調查對象解釋研究目的及填寫要求。對于能夠書寫、思維清楚的老人獨自填寫問卷,不能獨立完成問卷的老人,由調查員讀題,老人回答,調查員記錄。調查結束當場檢查問卷并當場收回問卷。
2.1 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50份,回收有效問卷532份,有效回收率為96.73%。532例被調查老年人中,女性占51.69%,年齡以60~69歲者為主(占45.30%),城市老年人占61.47%,主要居住方式為與配偶共同生活(占57.90%),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占43.05%),工人占33.08%,3001~5000元收入者占43.42%,醫(yī)療保險占60.53%,無慢性病老年人占50.19%,無宗教信仰占82.52%,有1種興趣愛好的老年人占74.25%。見表1。
2.2 沈陽市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現狀 本研究調查中沈陽市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總分為73.48±6.86分,其中堅韌性維度得分為37.56±3.11分,力量性維度得分為24.06±2.07分,樂觀性維度得分為11.86±1.89分。依據YU等[9,10]翻譯并修訂的《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分指標,CD-RISC70分為心理彈性水平良好,可見沈陽市老年人心理彈性處于中等以上水平,本研究有341例心理彈性得分在70分以上,發(fā)生率為64.09%。見表2。
2.3 單因素分析結果 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及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年齡、城鄉(xiāng)、教育程度、職業(yè)、家庭人均月收入、身體狀況,住院費用支付方式對心理彈性有影響,心理彈性總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 多因素分析結果 為明確各變量對心理彈性程度的影響,以心理彈性得分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身體狀況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共解釋心理彈性總變異度的67.6%,檢驗模型得出F=15.592,P=0.000。
表1 532例老年人心理彈性與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單因素分析
表2 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現狀
表3 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影響因素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3.1 心理彈性水平 本研究調查中沈陽市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總分為73.48±6.86分,處于良好水平,Van Kessel對老年人進行心理彈性水平研究,心理彈性都處于中等或偏上水平[4]。劉彥慧研究表明對社區(qū)老年人心理彈性處于中等偏上水平[5]。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良好,可能與老年人閱歷豐富、遇事沉著冷靜、情緒穩(wěn)定、老年人比成年人更具備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調節(jié)能力有關。
3.2 單因素分析
3.2.1 年齡:本研究中,隨著年齡的增大心理彈性水平逐漸降低,主要與身體狀況伴隨疾病有關,年齡增大,伴隨慢性疾病增多,身體狀況是心理彈性水平的危險因素,因此心理彈性總分受到影響。
3.2.2 城鄉(xiāng):本研究顯示城市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高于農村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主要是由于經濟水平、文化水平、認知功能及自我保健意識的制約,農村老年人心理調適能力相對較差,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與欒文靜等人[6]的研究結果一致。
3.2.3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高,老年人心理彈性得分相應也高,這與趙小淋的研究結果一致[7]。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較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社會資源更豐富,人際關系更廣泛,社會地位更高,對外交往方式更多元,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更加積極。
3.2.4 職業(yè):職業(yè)為干部、自由職業(yè)的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顯著高于農民,可能是由于有職業(yè)老年人能夠主動改變生活方式,適應社會變化,從而心理彈性得分較高。
3.2.5 家庭人均月收入: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人均月收入少的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顯著低于收入多的患者。隨著經濟收入水平的增加,老年人群心理健康危險風險降低,與白寶鑫等人[8]的研究結果一致。
3.2.6 身體狀況: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明顯低于無慢性疾病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長、難治愈等特點,會誘發(fā)老年人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影響心理彈性水平[9]。
3.2.7 住院費用支付方式:有醫(yī)療保險的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明顯高于自費患者,主要原因是醫(yī)?;颊吣軌驁箐N大部分治療費用,降低患者的經濟壓力,從而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彈性。
3.3 多因素分析 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在排除其他相關影響因素后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身體狀況是老年人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其中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保護因素,身體狀況是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老年人心理彈性反映心理健康的水平及心理發(fā)展的狀態(tài),促進心理彈性水平對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政府機構應注重醫(yī)療保障制度的全覆蓋,完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醫(yī)護人員注重開展對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心理彈性水平,從而促進老年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