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李彩云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福建廈門 361000
新生兒是指胎兒娩出后28 d內的嬰兒,是一個人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及起步階段,加之新生兒各項系統(tǒng)及功能均未發(fā)育,使得新生兒處于抵抗力較弱的階段,導致新生兒極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或疾病。因此,對新生兒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鳥巢式護理干預作為新型護理模式,在新生兒科中廣泛應用,其可為新生兒提供“鳥巢”,使用布卷成鳥巢狀,并在暖箱中為新生兒提供類似的鳥巢環(huán)境,使新生兒感受到有安全感及邊界感,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1]。2019年3月—2020年2月間該文納入新生兒科新生兒100名,分析新生兒護理中采用基礎護理干預與鳥巢式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以期為后續(xù)新生兒護理服務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新生兒科新生兒100名,觀察組(n=50)開展鳥巢式護理,參照組(n=50)開展基礎護理干預。觀察組:體重區(qū)間 1.3~3.5 kg,平均(2.00±0.30)kg;胎齡區(qū)間 30~39 周,平均(35.2±0.1)周;女性新生兒 22 名,男性新生兒28名。參照組:體重區(qū)間1.3~3.6 kg,平均(2.00±0.40)kg;胎齡區(qū)間 29~39 周,平均(35.2±0.3)周;女性新生兒23名,男性新生兒27名。兩組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為新生兒;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新生兒母親在妊娠期無并發(fā)癥及合并癥;無先天性疾病[2]。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感染的新生兒;排除存在胎糞吸入綜合征的新生兒;排除體重極低的新生兒[3]。
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此次研究,自愿簽署同意書。該次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允許進行此次研究。
觀察組(n=50)對新生兒開展鳥巢式護理:①鳥巢制作。在新生兒水床墊上或暖箱內毛墊上放置一條小棉巾,確保棉巾處于新生兒頸下,抬高新生兒頭頸部3 cm;裁剪優(yōu)質棉巾,寬度在25 cm左右,長度在150 cm左右,之后在新生兒軀體四周使用大毛巾包裹,保持毛巾緊貼于新生兒臀部及背部,之后將大毛巾繞過新生兒會陰、上肢外側及腹部,完成鳥巢制作,合理控制新生兒肢體活動,保持新生兒與宮內姿勢相似,處于蜷曲體位,雙腿、雙手靠近軀體,頸部適當伸展,同時新生兒四肢、臉、頭部可觸摸到護圈[4-5]。②舒適干預。新生兒進入“鳥巢”前需提前預熱暖箱,控制溫度在33~34℃,將新生兒放置到鳥巢后及時調節(jié)濕度及護圈大小,同時可在鳥巢底層添加水床墊,使得新生兒感受到震動,起到促進發(fā)育、增加血液循環(huán)、按摩皮膚的功效。③聲音干預。護理人員需控制活動聲響及活動度,使得聲音保持在60 dB以下。④光線干預。使用遮蓋物在夜間將暖箱四周覆蓋,使其保持在暗光源環(huán)境下,百日將遮蓋物移走,為新生兒提供規(guī)律的循環(huán)光線。⑤新生兒沐浴后需全身使用爽身粉,確保皮膚干燥,喂奶后做好口腔干預,及時清潔口腔黏膜[6-7]。
參照組(n=50)對新生兒開展基礎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為采用舒適方法護理新生兒,選用舒適柔軟的小毛巾,小床適當傾斜到新生兒舒適的程度,注意科學喂養(yǎng),定時測量新生兒的血氧飽和度、體溫、心率等數(shù)據(jù),并做好記錄。
對比兩組新生兒進行相應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指標改善情況、體重及進奶量。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1/50),參照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00%(6/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觀察組新生兒血氧飽和度(95.0±3.0)%、體重增長(31.0±4.6)g/10 d、體溫波動幅度(0.20±0.05)℃、出暖箱時間(12.70±0.30)h、睡眠時間(20.00±0.50)h/d,對照組新生兒血氧飽和度(90.0±2.0)%、體重增長(23.0±3.0)g/10 d、體溫波動幅度(0.70±0.10)℃、出暖箱時間(16.00±0.50)h、睡眠時間(17.00±0.80)h/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新生兒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新生兒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組別 血氧飽和度(%)體重增長(g/10 d)體溫波動幅度(℃)出暖箱時間(h)睡眠時間(h/d)觀察組(n=50)參照組(n=50)t值 P值95.0±3.0 90.0±2.0 9.806 0.001 31.0±4.6 23.0±3.0 10.300 0.025 0.20±0.05 0.70±0.10 31.623 0.004 12.70±0.30 16.00±0.50 40.018 0.015 20.00±0.50 17.00±0.80 22.486 0.003
觀察組新生兒 1 個月體重(2 600±200)g、1 個月進奶量(530±40)mL,對照組新生兒 1 個月(2 200±170)g、1個月進奶量 (370±40)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新生兒體重及進奶量對比()
表3 兩組新生兒體重及進奶量對比()
組別1個月體重(g) 1個月進奶量(mL)觀察組(n=50)參照組(n=50)t值 P值2 600±200 2 200±170 10.775 0.011 530±40 370±40 20.000 0.013
由于新生兒娩出后會離開母體,使其處于陌生環(huán)境,提高生存難度,且該階段新生兒抵抗力及免疫力較弱,極易出現(xiàn)不良病癥??梢?,對新生兒予以有效的特殊干預對其生長發(fā)育而言至關重要[8-9]。
鳥巢護理干預作為新型護理模式,在新生兒科中廣泛應用,其可為新生兒提供“鳥巢”,即類似母體環(huán)境,通過優(yōu)質棉巾建立橢圓形鳥巢,使得新生兒體位與母體子宮內姿勢一致,腿部蜷縮且與腹部靠近,雙臂平行或交叉在胸前,頭部微微俯屈,提高新生兒舒適感及安全感,起到很好的安撫效果,緩解新生兒離開母親后不安及緊張的情緒,滿足新生兒生理及心理需求,促使其更快適應外界環(huán)境,進而有效優(yōu)化并改善新生兒生長發(fā)育[10-12]。該文數(shù)據(jù)可見:觀察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1/50),參照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00%(6/30),兩組數(shù)據(jù)比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840,P=0.005);觀察組新生兒血氧飽和度(95.0±3.0)%、體重增長(31.0±4.6)g/10 d、體溫波動幅度(0.20±0.05)℃、出暖箱時間(12.70±0.30)h、睡眠時間(20.00±0.50)h/d,對照組新生兒血氧飽和度(90.0±2.0)%、體重增長(23.0±3.0)g/10 d、體溫波動幅度(0.70±0.10)℃、出暖箱時間(16.00±0.50)h、睡眠時間(17.00±0.80)h/d,兩組數(shù)據(jù)比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1個月體重(2 600±200)g、1 個月進奶量(530±40)mL,對照組新生兒 1 個月(530±40)g、1 個月進奶量(370±40)mL,兩組數(shù)據(jù)比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10.775、20.000,P=0.011、0.013),說明鳥巢式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同樣,在相關研究[12]中,新生兒觀察組的睡眠時間 (18.27±1.78)h 多于對照組 (12.92±1.91)h (t=11.409,P<0.001);新生兒觀察組的體溫波動 (0.30±0.14)℃明顯低于對照組(0.87±0.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6.734,P<0.001);新生兒觀察組的體質量增長(14.27±1.74)g 明顯大于對照組(7.50±1.34)g(t=17.163,P<0.001)。觀察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的局部腫脹、喂養(yǎng)不耐受、皮膚完整性受損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χ2=16.656、19.038、17.545,P<0.001)。 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新生兒護理中采用鳥巢式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更高,可有效控制新生兒并發(fā)癥,改善新生兒各項發(fā)育指標,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