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鋒,陳佳靜,陳淑賢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生殖醫(yī)學中心,福建福州 350000
不孕不育癥主要是指男女結婚兩年,夫妻生活正常,但仍沒有受孕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有研究顯示[2],上述疾病的患病率高達10%~15%,若不及時進行有效干預,可對患者身心健康及家庭和諧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同時,較多研究顯示[3-4],大部分不孕不育患者在治療期間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煩悶等不良心態(tài),對其治療依從性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故除開展治療干預外,還需對其實施心理疏導干預,但不同人群其性格有所不同,為保證心理干預的有效性,有必要結合患者性格特點開展對癥心理護理。定向差異性護理主要是指結合患者性格差異對其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為探究上述護理模式的有效性,該院對2019年1—12月510例不孕不育癥患者分別實施常規(guī)護理、定向差異性護理,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510例不孕不育癥患者分為對照組(255例)、實驗組(255例)。該研究所選病例均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知情后開展研究。
實驗組255例患者年齡為25~41歲,平均(31.65±3.73)歲;婚齡為 3~15 年,平均為(6.78±1.61)年;不孕不育原因:110例多囊卵巢綜合征,80例輸卵管因素,4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25例不明原因不孕。
對照組255例患者年齡為26~42歲,平均(31.59±3.68)歲;婚齡為 3~14 年,平均為(6.65±1.52)年;不孕不育原因:108例多囊卵巢綜合征,82例輸卵管因素,42例子宮內膜異位癥,23例不明原因不孕。
兩組資料經統(tǒng)計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①合《婦產科學》中不孕不育診斷標準;②≥18歲者;③對研究知情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②精神障礙者;③語言溝通障礙者。
對照組255例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即護理人員對患者施行簡單心理疏導干預,如告知患者“不孕不育癥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要相信現(xiàn)在的醫(yī)學技術”等,囑咐其積極配合醫(yī)師治療等。
實驗組255例患者應用定向差異性護理,具體為:定向評估:和患者進行真誠交流,并對其性格特征定向進行調查(使用艾森克個性問卷),結合評估結果將患者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性格,并為其制定針對性心理護理方案。護理實施:(1)外向型患者:①心理特征:該類患者性格特點常較急躁、迫切,期待值較高,若治療效果欠佳或進展低于預期時,常呈現(xiàn)失望、悲觀、煩躁易怒等負性情緒,且情緒多變。②心理護理:針對上述類型患者,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心理動態(tài)變化情況,在對其開展心理疏導時應注意避開情緒激動、情緒不穩(wěn)期,以免適得其反,應耐心等待,待患者負性情緒宣泄結束后,且心理狀況較穩(wěn)定時,可先安撫患者情緒,引導其進行理性思考,再向其詳細解釋治療過程,告知其此事不可急于求成,同時,引導家屬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告知家屬不要給予患者過度壓力,多給予其支持,以免其情緒大起大落,讓患者既保持生育激情,又維持其合理期待。(2)內向型患者:①心理特征:該類患者通常表面較平靜,但內心多存在過分緊張等負面心理,且婚齡常較長,對婚姻、生育狀態(tài)常持有焦慮、恐懼、抑郁等態(tài)度,輕者可影響夫妻感情,重者可導致性生活障礙,若不及時干預,易影響治療效果。②心理護理: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人員可真誠與患者交流、談心,引導其訴說自己的內心想法,幫助其分析產生心理問題的主因,并在交流過程中引入不孕不育知識,向其講述不孕不育的產生原因、不良心理對不孕不育造成的影響等,在交流過程中,應注意給予其充分尊重,多給予其關心和鼓勵,以讓其充分感受到關懷,并教會其宣泄不良情緒的方法,告知其積壓不良情緒的不良影響。同時,可囑咐家屬多帶患者出去散心,不要提太多生孩子的話題。
對比兩組應對方式評分、SAS評分 (焦慮評分)、SDS評分(抑郁評分)、護理滿意度。
應對方式評分[5]:使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積極應對(12個條目)、消極應對(8個條目)]進行判斷,計分制為0~3分,積極應對評分越高,而消極應對評分越低,提示心態(tài)越佳。
SAS評分[6]:選擇焦慮自評量表(總分100分)進行評估,評分>50分,則認為存在焦慮情緒,且評分越高,焦慮情緒越嚴重。
SDS評分[7]:選擇抑郁自評量表(總分100分)進行評估,評分>50分,則認為存在抑郁情緒,且評分越高,抑郁情緒越嚴重。
滿意度:選擇自制問卷(總分10分)對護理內容(7分)、服務態(tài)度(3分)進行評分,統(tǒng)計(好評+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其中≤5分、6~8分、≥9分分別提示差評、一般、好評。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干預后積極應對評分較對照組更高,消極應對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應對方式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應對方式評分對比[(),分]
組別 積極應對干預前 干預后消極應對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n=255)對照組(n=255)t值 P值15.20±2.15 15.12±2.22 0.404 0.687 23.24±2.68 19.30±2.41 17.456<0.001 18.23±1.14 18.18±1.16 0.491 0.624 10.24±1.32 12.78±1.44 20.763<0.001
實驗組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 SAS評分、SD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 SAS評分、SDS 評分對比[(),分]
組別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n=255)對照組(n=255)t值 P值55.20±4.15 55.12±4.22 0.216 0.829 45.24±1.68 48.30±1.41 22.279<0.001 53.23±1.65 53.18±1.70 0.337 0.736 43.32±1.32 48.78±1.98 36.639<0.001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5.69%)高于對照組(75.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由于各種因素,近些年不孕不育癥患者數(shù)較以往顯著增多,而上述疾病易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家庭和諧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敵對、抑郁、恐懼、敏感等負性情緒[8],故對上述疾病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十分必要。
該研究對不孕不育癥患者實施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取得了較佳的效果,這主要是由于在上述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性格評估結果對其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措施,從而有助于保證護理措施有效性,研究發(fā)現(xiàn),經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后,患者能更加信任護理人員,從而有助于增加其治療依從性,并可幫助患者調節(jié)不良心態(tài),使其重拾治療信心,護理效果明顯更佳,對提升整體護理工作好評度具有積極意義[9]。且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較,定向差異性護理具有較好針對性,可結合患者差異性給予差異化護理,從而能切實滿足患者個性化心理需求,對其配合臨床治療工作及增加工作認可度具有積極影響。
此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組干預后積極應對評分較對照組更高,消極應對評分較對照組更低,提示對患者實施定向差異性護理可顯著改變患者對不孕不育的應對態(tài)度,從而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后續(xù)治療。同時,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組干預后SAS評分[(45.24±1.68)分、SDS評分(43.32±1.32)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48.30±1.41)、(48.78±1.98)分](P<0.05),且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5.69%)高于對照組(75.29%)(P<0.05),亦提示定向差異性護理具有較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從而有助于增加患者對整體護理工作的好評度。
陳惠南等[10]在《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對不孕不育癥患者焦慮、抑郁及治療依從性的應用效果》一文中詳細分析了定向差異性護理的有效性,其以92例不孕不育癥患者為觀察對象,通過對比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等指標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干預后 SAS 評分(30.34±5.29)分、SDS 評分(28.95±4.64)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39.15±6.34)、(37.07±5.17)分],通過研究結果顯示,對患者開展定向差異性護理可顯著減輕患者抑郁及焦慮情緒,對增加其治療依從性具有良好促進作用。將該研究成果和陳惠南等[10]的成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兩者均認為定向差異性護理具有良好可行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焦慮情緒,但除研究上述指標外,該研究還分析對比了患者滿意度,更能說明定向差異性護理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不孕不育癥患者實施定向差異性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焦慮情緒及應對態(tài)度,護理滿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