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瓊梅 惠朝暉 張永頂 龍國海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因胰腺自身炎癥因子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炎癥過程,是臨床較常見的急腹癥[1]。盡管隨著醫(yī)療技術及基礎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與深入,對AP的診斷和治療水平不斷提高,但其病死率仍高達12%~38%[2]。早期預測AP病情進展及預后,有效指導臨床治療是減少AP病死率的關鍵。既往研究報道,C反應蛋白、血沉、APACHE Ⅱ評分等可作為AP病情及預后的預測指標,但C反應蛋白、血沉等指標的變化多在AP起病24 h后方可檢測,而APACHE Ⅱ評分具有一定主觀性,導致其臨床預測存在偏差[3,4]。因此,尋找更為快速、客觀的生化指標用于AP病情進展及預后的早期預測成為臨床研究的焦點。本研究擬通過探討不同AP分型、不同臨床轉歸患者血小板平均體積(MPV)、降鈣素原(PCT)的差異,分析兩者在AP疾病進展及預后判斷的臨床價值。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本院急診科及普外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34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因上腹部疼痛伴發(fā)惡心、嘔吐、發(fā)熱等癥狀就診,經(jīng)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5]關于AP的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60歲;③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8 h;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有慢性胰腺炎病史者;②合并心衰、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嚴重感染者;③入院前接受抗凝藥物治療者。根據(jù)2012年美國亞特蘭大急性胰腺炎分型標準[6]分為輕癥型、中度重癥型和重癥型三組,其中,輕癥型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齡25~57歲,平均(45.62±8.83)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3~48 h,平均(34.50±7.87)h;中度重癥型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齡30~58歲,平均(47.39±8.22)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7~48 h,平均(33.75±8.04)h;重癥型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齡32~56歲,平均(46.91±7.76)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7~48 h,平均(34.88±7.63)h。同時,根據(jù)臨床轉歸情況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其中,生存組107例,男69例,女38例,年齡25~58歲,平均(46.84±9.46)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7~48 h,平均(34.07±9.23)h,死亡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齡29~56歲,平均(46.38±8.53)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5~48 h,平均(35.10±7.62)h。各組患者性別、年齡、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等一般資料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2 h內取血進行血小板平均體積(MPV)及血清降鈣素原(PCT)檢測,并采用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APACHEⅡ)進行病情評估。具體步驟:于患者肘靜脈處取血5 mL;并于20 min內采用美國Coulter STKS全自動血球計數(shù)儀行血常規(guī)檢測,包括血小板平均體積、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分布寬度等;取血樣,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上清,于抽血后4 h內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 公司DXI800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進行PCT檢測,試劑盒選用上海科華PCT定量測定試劑盒(化學發(fā)光法),實驗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觀察并記錄患者年齡、體征、生理指標等,進行APACHEⅡ評分。比較不同AP分型、不同臨床轉歸患者MPV、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評分。
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軟件,定性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雙變量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繪制ROC曲線,評估PCT、MPV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對AP患者預后的臨床價值。
1 不同AP分型患者MPV、PCT及APACHEⅡ評分比較 MPV、PCT及APACHEⅡ評分均隨AP進展呈升高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不同臨床轉歸患者MPV、PCT及APACHEⅡ評分比較 死亡組MPV、PCT及APACHEⅡ評分均較生存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AP分型患者MPV、PCT及APACHEⅡ評分比較
表2 不同臨床轉歸患者MPV、PCT及APACHEⅡ評分比較
3 Pearson相關分析 MPV、PCT與APACHEⅡ評分均存在強正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630、0.704,P均<0.05。
4 MPV、PCT及聯(lián)合檢測對AP預后的ROC曲線分析以MPV≥13.04 fL預測AP預后,靈敏度為88.9%,特異度為97.2%,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972;以PCT≥4.65 ng/mL預測AP預后,靈敏度為74.1%,特異度為92.5%,AUC為0.869;兩者聯(lián)合預測死亡的靈敏度為92.6%,特異度可達100.0%,AUC為0.990。
表3 MPV、PCT及聯(lián)合檢測對AP預后的ROC曲線分析
既往對于AP病情的嚴重程度評價多以血、尿淀粉酶水平作為指標,但有大量文獻報道,部分胰腺炎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水平仍處于正常水平,甚至低于輕癥型胰腺炎[7,8]。近年來,不斷有將C反應蛋白、血沉、血清白蛋白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變異系數(shù)等生化指標用于AP病情嚴重度評估。楊榮萍[9]等研究顯示,入院48 h白蛋白、C反應蛋白是預測AP嚴重度的獨立因素,以C反應蛋白≥57.9 mg/L為臨界值,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可達到75.8%和94.4%。但對于此類指標往往多在AP起病24 h后方可檢測,而AP起病急、進展迅速,使得此類指標的應用也受到限制。APACHEⅡ評分是危重癥患者病情評估的主要評分系統(tǒng)之一。孟祥儉[10]等報道,APACHEⅡ評分>18.1分可作為AP患者預后不良的界限,其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為82.7%和90.1%。但是APACHEⅡ評分存在一定主觀性,臨床應用時存在偏差。因此,目前仍缺乏更為快速、客觀的生化指標用于AP病情預后的早期預測。
PCT已被公認為細菌感染所致全身性炎癥反應的特異性指標,正常生理狀況下,僅甲狀腺C細胞少量分泌,而一旦出現(xiàn)細菌感染,其水平可在6 h內急劇升高且持續(xù)維持高水平表達[11]。而繼發(fā)感染性胰腺壞死是導致重癥急性胰腺炎發(fā)生及影響其轉歸的重要因素[12]。高明[13]等報道PCT預測AP患者發(fā)生MODS的敏感度為70.59%、特異度為76.47%、準確度為75.00%。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AP病情進展,血清PCT水平顯著升高,其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存在強正相關性;同時,死亡組患者血清PCT較生存組顯著升高,以PCT≥4.65 ng/mL為界限,靈敏度為74.1%,特異度為92.5%,表明血清PCT水平評估AP預后具有良好的參考性。
MPV是反映血小板大小、功能和活力的重要指標。在多種炎性疾病和促血栓形成事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這可能與全身炎性反應中凝血因子的改變有關。研究顯示,AP發(fā)病時患者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內皮細胞損傷,進而導致血小板活化,活化的血小板會釋放氧自由基、白三烯、羥色胺等炎性介質,導致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進一步加重AP病情[14]。本研究結果顯示,MPV隨著AP病情加重而不斷升高,且其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存在正相關性;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以MPV≥13.04 fL為界限預測AP預后,其靈敏度為88.9%,特異度為97.2%。此外,MPV、PCT聯(lián)合檢測診斷AP預后的靈敏度為92.6%,特異度可達100.0%,AUC為0.990,明顯高于MPV、PCT單獨檢測,提示兩者聯(lián)合檢測對于客觀評估AP預后的參考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MPV、PCT水平可反映AP患者病情,且兩者聯(lián)合檢測可作為AP預后的評價指標,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MPV、PCT水平,可有效指導臨床治療,從而減少AP患者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