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雪青
信訪是中國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政治,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一種重要方式。信訪制度是一項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在密切黨群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以及發(fā)揮群眾監(jiān)督作用等方面有著關鍵作用。信訪工作不暢,就會導致老百姓不能夠將自身迫切需求和當前困難情況傳遞給國家政府,政府機關同樣不能夠接收到最根本、最有用的信息,從而不能夠滿足人民急需、解決當前人民群眾呼聲最高、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如何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信訪工作,解決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確保社會穩(wěn)定,是當前信訪工作者需要重點研討、亟待解決的課題。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正處于轉型階段,基層信訪問題成為諸多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部分地區(qū)存在信訪投機等現(xiàn)象,信訪制度的權威性受到很大挑戰(zhàn),老百姓甚至對信訪制度產(chǎn)生懷疑心理?;鶎有旁L作為解決信訪問題的“入門關”,它的門檻高低決定著公民能否順利聯(lián)系上級政府??墒?,在如今許多基層政府機構沒有把公民信訪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導致出現(xiàn)“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xiàn)象。這樣一來,往往就會導致舊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又開始出現(xiàn),最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讓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和惡化。
總的來說,基層信訪的主體以社會性為主,政治性只占極少比例,絕大多數(shù)的基層信訪主體都是相對弱勢的組織和群眾,他們上訪的目的只是為尋求社會利益平等、表達權益訴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訪主體尋求的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他們不是挑起人民矛盾的根源。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某些不懷好意的人利用信訪制度,大肆宣揚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言論,挑起民眾與政府的對立情緒,這種行為必須引起信訪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利用信訪工作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使之在基層得到妥善處理,將不穩(wěn)定因素消除萌芽狀態(tài),達到社會穩(wěn)定,這是基層信訪工作的重要任務?;鶎有旁L工作者接觸的是信訪問題產(chǎn)生的源頭,如何及時處理和解決群眾信訪是當務之急,要從源頭上尋找問題產(chǎn)生的內因,利用自身掌握的國家政策和規(guī)定,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消除問題擴大的外因,從而達到社會穩(wěn)定的最終目的。
近年來,由于國家改革力度的增大,產(chǎn)業(yè)格局調整加快,社會轉型不斷加速,但相應的民主制度建設滯后,基層政府處理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不足,加劇了基層信訪問題的產(chǎn)生。
基層政府對國家有關信訪政策法規(guī)宣傳力度不大,很少組織開展深入群眾基層有關信訪政策法規(guī)的活動,導致公民對信訪政策法規(guī)掌握不全面;在防止重復訪、同類訪方面下工夫不夠,運用調處好的實例教育群眾方面做得不好;更重要的基層信訪工作人員大多缺乏專業(yè)性培訓,導致在信訪接待過程中運用相關政策、法規(guī)來教育、說服、引導訪民方面做得不到位。
目前,信訪主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由原來的低保戶、困難戶、幫扶對象等弱勢群體向離退休干部、下崗職工、拆遷戶、退役士兵以及其他群體蔓延,新產(chǎn)生的信訪主體相對以前來說文化素質更高、法律意識更強,也更加懂得如何利用公眾號、直播平臺等新媒體來進行維權。而且隨著信訪主體范圍增加,所涉及的社會階層范圍也變得更廣,內容更深刻,比如城市建設中的拆遷、企業(yè)改制中的人員安置、靈活就業(yè)人員的社會保險、拖欠農(nóng)民工工資引發(fā)的討薪等新問題層出不窮,加上一些逐利人員的推波助瀾,都給基層信訪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我國信訪機制在功能、運行等方面不夠完善,導致基層政府信訪工作壓力巨大,部分別有用心之人往往借助信訪制度的漏洞大行其道,尤其是現(xiàn)在信息的快速傳播,給上訪者提供諸多便利,很多信訪者會利用黨和國家的重要集會和重大政治活動期間進行上訪,而基層信訪機構為了自身利益只能夠選擇妥協(xié),主觀上助長了上訪者的氣焰。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上,由于缺乏相關政策,基層執(zhí)行到位無法依法處理,可是訪民則會認為是政府有意推卸責任,從而激化了矛盾。
部分基層對信訪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初訪的處理不夠及時,最后導致小問題拖成大事情;職能部門之間配合不好,沒有明確責任主體,相互推卸責任,導致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信訪工作人員不足,部分基層甚至沒有專職信訪工作人員,在時間和精力上都很難處理復雜的信訪問題。
在當前社會經(jīng)濟轉型的關鍵階段,要切實做好信訪工作,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加大信訪法律法規(guī)宣傳力度。在每年的普法宣傳月,通過報刊、雜志、宣傳板報等傳統(tǒng)媒體和公眾號、直播平臺等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對人民群眾進行國家信訪法律法規(guī)的普及宣傳,做到全面覆蓋、一人不漏。加強對上訪人員的教育引導,通過發(fā)放信訪資料、開展信訪專題講座等方式,教育引導人民群眾了解和遵守信訪規(guī)定,促進依法上訪。加強對重大信訪、典型信訪和違規(guī)上訪結果的運用宣傳,營造有序、依法上訪的良好信訪環(huán)境。
堅持黨的領導,由政府具體負責,是解決基層信訪工作最有效的策略。要發(fā)揚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和引領作用,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在信訪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充分發(fā)揮信訪為民的作用。堅持誰主管誰受理的工作原則。
由專人接待上訪人民群眾,聽取他們的主張和訴求,及時跟進相關進度,從而推進問題快速解決,提升工作效率。對于能夠在本級解決的問題,一定要在本級解決,超出本級職能范圍的,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提供相關解決問題的建議,并及時向訪民反饋。落實信訪通報制度。依照規(guī)定積極接受有關部門的工作驗收和考核,對于檢查出來的問題要及時整改,做到對人民群眾負責,為社會穩(wěn)定作出貢獻。
對信訪訴求進行客觀甄別,將一些利用信訪渠道來謀取私人利益的人過濾掉;通過改革提高信訪準入“門檻”,既滿足人民群眾向政府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又排除不合理的信訪行為。一是明確各級政府的權力關系。由窗口部門負責信訪案件的接待、歸類和派發(fā),有事務處理權限的行政部門依照職責解決相關問題,如果本級沒有對應職能部門的,由當?shù)卣凑諏俚毓芾淼脑瓌t,化解有關矛盾糾紛,來維護公民的正當權益。能夠內部調節(jié)的,限期由信訪部門出面協(xié)調處理。二是規(guī)范和量化上訪問責機制。各級有關工作人員要切實把好關,對于訪民的訴求作出積極響應。如果有思想重視不夠、執(zhí)行不力、方法不當而引發(fā)矛盾沖突的,一律嚴厲查處。三是落實好首訪責任。接待群眾的反映問題的工作人員,即為第一責任人。訪民反映的問題,能夠現(xiàn)場解決的絕不要拖延,自己不能夠解決的要立即反饋給相關部門,同時應該確保信訪所需材料和文件齊全,以減少信訪過程的浪費。
當前信訪工作形勢嚴峻,信訪案件的形式和類型都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我們要順應新形勢,按照新要求,作出新判斷,尋求探索完善新的信訪機制,以適應基層信訪形勢的變化,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