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何靜 石麗麗 徐成 蔚洪恩
Fahr 病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又稱特發(fā)性家族性基底節(jié)鈣化癥或特發(fā)性家族性腦血管亞鐵鈣沉著癥,可家族性起病,也可散發(fā)起病,主要特點是雙側基底節(jié)、小腦齒狀核、丘腦等區(qū)域自發(fā)性對稱性鈣化。 本病較為罕見,但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且臨床癥狀種類繁多,現將我院收治的1 例以頭昏為主要表現的Fahr 病報道如下。
病人,男性,72 歲,主因“頭昏3 年,加重1 個月”入院。 病人于3 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頭昏,表現為自覺頭腦不清晰、頭重腳輕感、眼花,不伴視物旋轉、惡心、嘔吐、頭痛、肢體無力、意識障礙等癥狀。 癥狀于每日晨起活動后開始出現,白天呈持續(xù)性,夜間好轉。間斷口服止暈藥物,效果不佳,未進一步診治。 約1 個月前,頭昏癥狀無明顯誘因較前加重,表現為昏昏沉沉感較前加重。 病人平素精神狀態(tài)、飲食良好,睡眠可。既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病史6 年,無中毒性疾病史,無代謝性疾病史,否認家族性遺傳病史。
查體:神經系統(tǒng)??茩z查無陽性體征,心、肺、腹無陽性體征。 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心功能、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均未見明顯異常,血維生素B12 偏低,血清甲狀腺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鈣、磷、鎂水平均正常。 心電圖、心臟彩超、胸片未見明顯異常。 頭顱CT 示: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丘腦、側腦室旁及小腦半球多發(fā)鈣化(圖1)。 頭顱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示:腦內多發(fā)腔隙性梗死及缺血改變;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丘腦對稱性異常信號影;腦動脈成像未見明顯異常(圖2);頸椎MRI:頸椎退行病變,頸2 ~7 段椎間盤突出,頸3 ~7 段椎管輕度狹窄。 頸部血管彩超:雙側頸動脈硬化、雙側椎動脈及雙側鎖骨下動脈未見明顯異常。 腦電圖:正常范圍內腦電圖。
圖1 頭顱CT
圖2 頭顱MRI+MRA
結合病人頭昏的臨床特點、頭顱MRI、腦MRA 以及頸部血管彩超結果,考慮病人頭昏癥狀由腦血管相關疾病引起可能性較小。 頭顱CT 提示顱內多發(fā)對稱性鈣化,結合血清甲狀腺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鈣、磷、鎂水平均正常,診斷為Fahr 病。 入院后予以活血藥物,改善腦代謝等治療,效果不佳,后加以尼麥角林治療,出院后隨訪病人,頭昏癥狀仍存在,但頭昏程度較前有所改善。
頭昏是老年病人的常見癥狀,主要表現為昏昏沉沉感、頭重腳輕、眼花等,引起頭昏的原因繁多,常見原因有腦供血不足、貧血、睡眠差、身體虛弱等。 病人平素精神狀態(tài)、睡眠良好,輔助檢查示顱內外血管情況均尚可,予以活血藥物后癥狀無明顯變化,故病因不考慮上述常見原因。 同時病人Fahr 病診斷明確,且頭昏癥狀持續(xù)存在,故考慮頭昏癥狀由Fahr 病引起,但Fahr 病引起頭昏的具體機制目前不明。 國內研究顯示,Fahr 病出現頭昏癥狀多見于基底節(jié)鈣化,而基底節(jié)鈣化可引起基底節(jié)供血不足,這可能與病人出現頭昏癥狀有關[1]。
2.1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Fahr 病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本病與遺傳相關,XPR1、PDGFRB、PDGFB、SLC20A2 等基因被認為是Fahr 病的致病基因[2]。 Oliveira 等[3]對6 個Fahr 病家系進行了遺傳學研究,發(fā)現其致病基因位點無明顯聯系,說明了本病致病基因具有高度的遺傳異質性。 當這些基因缺失或表達調控異常時,可引起大腦局部的鈣、磷等無機鹽溶解平衡失衡,從而以沉淀的方式廣泛沉積在腦小血管壁及血管周圍間隙,最終進一步引起腦組織損傷[4]。
2.2 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 Fahr 病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兩大類癥狀,一類是運動障礙,主要以帕金森綜合征為主,還包括舞蹈病樣表現、震顫、手足徐動癥、肌張力障礙以及口面部運動障礙等。 另一類是精神癥狀,常見的有認知障礙、抑郁、焦慮、幻覺、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樣表現等[5]。 除此之外,還可有頭昏、頭痛、言語障礙、癲癇發(fā)作、共濟失調等癥狀,且國內病人以頭昏頭痛及癲癇發(fā)作較為常見[1]。 部分病人可無任何癥狀,其顱內鈣化量比有癥狀病人顯著減少[6]。 影像學改變主要以CT 最為敏感,主要表現為顱內對稱性均勻高密度影,其不同部位可有不同特有形態(tài),如尾狀核頭部對稱性鈣化可表現為倒“八”形,豆狀核對稱性鈣化表現為正“八”形,丘腦呈三角形對稱性鈣化,齒狀核呈對稱鈣化括弧形[1]。 除CT 外,MRI 中的SWI 對于顱內鈣化的識別也有較好的敏感性,也可用于Fahr 病的診斷[7]。
2.3 診斷與治療 Fahr 病的診斷具有排他性,需與以下疾病所致的顱內鈣化進行鑒別:(1)內分泌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2)感染性疾病,如巨細胞病毒感染、腦囊蟲病、結核、艾滋病等;(3)中毒性疾病,如CO 中毒等;(4)其他疾病,如腫瘤、唐氏綜合征、結節(jié)性硬化癥等疾病。 同時,Fahr 病致病基因具有高度的遺傳異質性,故基因檢測對于本病的診斷不是必須的。 目前對于Fahr 病的診斷標準多采用Moskowitr 等[8]在1971 年提出的診斷標準:(1)CT 上表現為雙側基底節(jié)及顱內其他區(qū)域對稱性鈣化;(2)可出現或者不出現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相關臨床癥狀;(3)血清鈣、磷、鎂等離子濃度無異常;(4)無感染、中毒等疾病史;(5)有或無家族史。本病例符合上述診斷標準,Fahr 病診斷明確。
目前,尚無特殊針對Fahr 病的治療,多以對癥治療為主,但只能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并不能延緩疾病的進展,有文獻報道,病人表現為嚴重的精神障礙時,電休克治療有著不錯的療效[9]。
Fahr 病發(fā)病率低,但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本病例的報道將會為臨床醫(yī)生在本病的診斷提供一定的思路。 但目前本病無特殊治療,因此研究者需更進一步探索發(fā)病機理,從而為治療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