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辛棄疾文武雙全,一生抗金復(fù)國,矢志不渝,卻常遭冷落壓抑,排擠詆毀。他六年間三次登上賞心亭,心中涌起萬千矛盾,層層疊疊,織就一腔忠貞。他有歸隱的念頭,更有報國的決心,但那一股強大的奮發(fā)向上的為了民族的力量和忠于祖國與人民的高貴理性如一座豐碑。
關(guān)鍵詞:辛棄疾與賞心亭 壓抑與奮發(fā) 報國與歸隱
一、地名與心情的矛盾
辛棄疾第一次登上賞心亭是在乾道四年(1168)。當年他被南宋政府授任建康府(今南京)通判。建康是南宋長江下游的重要戰(zhàn)略據(jù)點,當時既有行宮留守,又有軍馬錢糧總領(lǐng)所。辛棄疾就任時,史正志(行宮留守,稼軒的上司)、葉衡(軍馬錢糧總領(lǐng))二人已經(jīng)是很顯赫的人物。史正志還是一位主張積極抗金而困厄于時世的有義氣的志士。
這一年,他首次登上建康亭,寫下了《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留守史致道》。淳熙元年(1174)初春,稼軒再度來到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為留守葉衡雅重。時隔六年,他三十五歲了,南歸已十二年,仍未取得北伐抗敵的機會,做一介小官,第二次登上賞心亭,作有《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同年秋,他一生第三次登上建康賞心亭。他站立亭上,雄視八方,海內(nèi)風云盡收眼底,心中愁緒波濤翻滾。眺望祖國河山,他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胸中悲憤淤塞。他寫下了壯懷激烈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辏瑧n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賞心亭,由北宋丁謂所建,曾是南京水西門內(nèi)一處名勝,數(shù)毀數(shù)建。“賞心”有兩個義項:一是心意歡樂,二是娛悅心志。前者為名詞,指內(nèi)心遇上喜事,心情愉快。如謝靈運《晚出西射堂》:“含情尚勞愛,如何離賞心?”后者為動詞,指憑借外在風景使心意暢快。如張麟書《早梅》:“賞心不待花如雪,好在寒氷(冰)未解時?!毙翖壖惨簧驹诳菇饛?fù)國,回歸故鄉(xiāng),此志不遂,他始終不悅,即使偶遇良辰美景,也無欣賞之意。美好的地名、風物與他糟糕的心情、境遇形成強烈的反差,甚至成為一對尖銳的矛盾,眼前之景根本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愉悅之情,反而會加重詞人內(nèi)心的痛苦。秋高氣爽的美景在他看來,恰似在“獻愁”和“供恨”。
其實,歷代文人登臨此亭,所抒情懷與稼軒均大同小異。范成大坐鎮(zhèn)金陵時,曾兩次登上賞心亭,作有“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須彈鋏更思家”(《重九獨登賞心亭》),傳達出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向無形勝地,何以控乾坤?”(《賞心亭再題》)則暗示統(tǒng)治者無心收復(fù)失地,不肯積極備戰(zhàn)的茍安心理,流露出作者對南宋朝廷不肯積極備戰(zhàn),只想依靠長江天險茍且偷安的強烈不滿。張孝祥、陸放翁、劉克莊等人在賞心亭上也都無意賞景,而是感慨時局動蕩,心潮起伏。賞心亭在古仁人心中似乎具有反諷意味。
二、節(jié)令與生命的矛盾
詞的首句點明秋季。秋,一語雙關(guān),不僅表示季節(jié)和秋光,它還指年華(中年),即生命之秋天。詞的上片“水隨天去秋無際”,向讀者展示了無邊的秋色、秋光。季節(jié)到了秋天,離年終也就不遠了,人生到了中年離老年也同樣近了,而更為重要的是,人生之秋本該是一展才華、大有作為的季節(jié),正如秋季是收獲的象征一樣。然而,聯(lián)想自己已經(jīng)南歸七年,三十五歲是多么美好的年華,卻備受冷落打壓,才華、志向都如江水流逝。這么尖銳的矛盾在作者心中回環(huán)激蕩,將怎樣調(diào)和?又能不能調(diào)和?還要等到何時?似水流年,轉(zhuǎn)瞬將步入老年,詞人內(nèi)心深處的壓抑與惆悵越來越沉重。下片接連運用了“流年”“風雨”和“憂愁”等詞,除了照應(yīng)上片的“清秋”“落日”外,又進一步加深內(nèi)心的矛盾情懷,也為接下來的“樹猶如此”這一句的慨嘆做好了情緒上的鋪墊,以“樹”來展現(xiàn)生命老去的無奈。實際上,樹,是不怕老的,因為樹木越老越堅實,樹木老了,則意味著成材了。此處的“樹猶如此”這一句特指樹經(jīng)歷的風霜凄苦之多,詞人內(nèi)心的潛臺詞是“人亦如何”。詞人感慨的是人又豈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但內(nèi)心志向還未得伸展。江水向下流淌做的是加速運動,人生過了秋季不也是一樣快速進入老年嗎?于是兩種情緒便強烈地沖擊著詞人的內(nèi)心情感,產(chǎn)生了節(jié)令(時間)與生命的矛盾心境,再次加重了詞人渴望實現(xiàn)抱負的心情和擔心生命沉淪與落空的恐慌。
三、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
稼軒的祖籍在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鳳閘村)。他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占領(lǐng)十幾年了。他目睹漢族人民在金人統(tǒng)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些悲苦使他很早就立下了恢復(fù)中原、報國雪恥的偉大志向。
詞的上片選取了“落日”“斷鴻”和“游子”等意象,營建了國運衰微的氛圍,烘托出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詞人自南下歸宋以來,遠在北方家鄉(xiāng)的親友音訊全無,身為游子,情何以堪?!坝巫印币辉~表面上是指漂泊在南方的辛棄疾,實際上也暗指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君王又何嘗不是故國的一個游子,他們理當號召國民奮起反擊,收復(fù)山河,回歸中原。這本是詞人和君王的共同理想。下片以“西風”“季鷹未歸”和“羞見”等詞,借用張翰辭官回鄉(xiāng)的典故道破現(xiàn)實的無奈,金人的鐵蹄仍然在踐踏家鄉(xiāng),家鄉(xiāng)歸期無望,內(nèi)心十分窘迫。詞人報國的理想日益強烈與難以改變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又怎能得到化解?張翰的舉動豈是詞人所能效仿的?張氏逃避社會責任,辭官回鄉(xiāng),而稼軒是夙有偉大抱負的志士。詞人反用其意傳達出內(nèi)心深厚的無奈。
四、出仕與歸隱的矛盾
詞的上片引用的“吳鉤”本是古代一種寶刀,其實,它更是詞人才華的象征。如成語“寶刀未老”,就是形容人到老年還依然威猛,不減當年之雄風。詞人文有著名的《美芹十論》 《九議》等抗金北伐的建議,武能入數(shù)萬大軍中擒拿叛徒(張安國)如探囊取物。再加上祖父的殷切教導(dǎo),諸多因素決定了稼軒決不可只圖個人安樂,一如張翰辭官歸隱。詞人全副武裝登上賞心亭,反復(fù)撫摸自己的寶刀,恨不能插翅飛到前線與金人決戰(zhàn)的形象躍然眼前。下片中的“紅巾翠袖”“英雄淚”大有壯士斷腕的悲壯豪情,似乎展現(xiàn)了詞人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欲歸隱的心境以及“良材識真,萬無一遇也。材能雖良,當遇知己。知己雖遇,當值明王。三者之遭,萬無一會”a的苦衷。
出仕與歸隱本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心結(jié)。古代士人頭腦中蘊含的大多是儒家思想,所以他們“學(xué)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xué)”。尋求機會出仕,以彰顯個人志向,為社會、為國家所用。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現(xiàn)象,但這不僅取決于自己的才華,如果沒有遇到伯樂,沒有適當?shù)臅r代,沒有機會,即使才華卓越,最終也只能赍志而歿。古代隱者都是很有本事的,有文化的人。有的碰壁之后歸隱山林,有的看透了人世才絕不出仕。
淳熙五年(1178),辛棄疾路過采石磯(此地曾是宋軍將領(lǐng)虞允文帶領(lǐng)一萬將士擊潰了金軍四萬士兵的戰(zhàn)場),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西江月》,中有“千年往事已沉沉,閑管興亡則甚?”的慨嘆。從他的嘆息中可以窺探出稼軒內(nèi)心深處極為無奈、痛苦的復(fù)雜情感。他有時想放下,但始終難以釋懷,苦悶、憤懣、矛盾經(jīng)常在內(nèi)心激蕩,令人百轉(zhuǎn)千回。
淳熙八年(1181)春,辛棄疾開始在上饒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币虼耍褞Шf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故做好歸隱的準備。
大凡隱士,都是有個性,有絕學(xué),能做事,偏不做的高人。張翰已經(jīng)察覺世道將亂,便借故思念家鄉(xiāng)的美味便行歸隱之事。此處暗示出詞人心中出仕與歸隱的矛盾斗爭,最終還是心有不甘,積極有為的懷想占據(jù)了上風。前后對比鮮明,將詞人的內(nèi)心痛苦又加深一層。
五、私心與君心的矛盾
辛棄疾是有“私心”的。他南歸的愿望是依靠朝廷,團結(jié)民眾打回北方,趕走侵略者,過上國泰民安的日子。他的家鄉(xiāng)、親人、友人在山東歷城,而金人正在肆意踐踏他的故土,蹂躪中原百姓。他的私心也是普通百姓的心聲,也本該是當朝皇帝的想法。然而徽宗是高宗之父,欽宗是高宗之兄,若高宗反攻,金人放回徽欽二帝,高宗的皇位將不保。這微妙的關(guān)系使得朝中阿諛的臣子迎合君心,主張茍安江南,高宗也不想盡力反攻。高宗及其佞臣自畫小圈子,表現(xiàn)出君王萬不該有的私心、小心眼。
北宋朝廷是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的,因此一直奉行“重文輕武”的策略,故對武將向來防范有加。岳飛當年雖然對朝廷和皇帝都是忠心耿耿,考慮的也是軍國大事,但觸犯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宋高宗曾給岳飛寫了一封恩威并施的御札,其中的“犯吾法者,惟有劍耳”,明顯是在警告岳飛。岳飛被殺那年,稼軒三歲。原來,高宗身為君王,卻有一顆巨大的私心,甚至掩蓋了他的“公心”;辛棄疾本為臣子,考慮的卻是國家的光復(fù),人民的安康。詞人的“私心”與君王的“公心”發(fā)生了嚴重錯位,甚至矛盾重重,致使詞人內(nèi)心淤塞,難以想通,苦悶至極。“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會”飽含深重的苦悶和悲憤。君王知道,心存疑懼;同僚領(lǐng)會,詆毀打擊;百姓知曉,無能為力。
六、壓抑與奮發(fā)的矛盾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漢族人民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lǐng)導(dǎo)的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后來金人內(nèi)部矛盾爆發(fā),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luò)。在他完成使命北歸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lǐng)五十多人沖入數(shù)萬人的敵營,活捉了叛徒并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b此事件可以看出辛棄疾的英勇無畏,處事英明,忠于朝廷。他勇能敵人,智能斷事,是不可多得的良才。
“夫草木秀出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于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c。 辛棄疾二者兼?zhèn)洌钱敵y得的人才。“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d。余以為辛棄疾亦當之無愧。
然而辛棄疾二十六歲南歸后,宋高宗非但沒有封賞,反而立即解除了他的兵權(quán),任命他為江陰簽判。簽判一職,是宋代各州、府選派京官充當判官時稱簽書判官廳公事,簡稱“簽判”, 掌管文書等相關(guān)事務(wù)。外敵入侵,正是辛棄疾等將才、帥才沖鋒陷陣、馳騁疆場的大好機會,卻被朝廷委以簽判之職,豈不是嚴重的人才浪費。寶貝放錯了位置,就成了垃圾。此后,辛棄疾從四十二歲到五十九歲一直被閑置,五十九歲和六十四歲曾兩次短暫被起用,享年六十八歲。他一生有二十多年被閑置。據(jù)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西晉·劉琨《重贈盧諶》)用這兩句詩來觀照稼軒的內(nèi)心是再恰當不過了。他哪里會想到,一條堂堂七尺硬漢,文武茂異,忠貞不渝,非常干練,頗有原則、立場的人,竟然變成了不得不屈服于各種社會壓力之下的柔弱之人。
本詞末尾的“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意為知音難求,伯樂不遇,詞人的痛苦無人來安慰,因此只好喚取紅巾翠袖的歌女來揾淚了,但有誰可喚?詞人有美好的意愿,還有卓越的才華,卻沒有完成,有誰來愛憐詞人、關(guān)懷詞人?正如《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毙翖壖猜斆餍愠觯懥^人,集英識與武才于一身,卻處處遭遇小人的讒害、打壓和排擠,每次欲有所作為,都因小人彈劾而罷免。雖如此,他仍不改初心,堅守自己的本職崗位,練就文韜武略,“只要一有機會,就必定有所作為,可是只要他一有所為,上邊的壓力打擊馬上就來了”e。“如他在湖南平定茶商軍起義,創(chuàng)建飛虎軍,被人說成是‘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他在福建制造盔甲,設(shè)立備安庫,被人說成是‘殘酷貪饕,奸贓狼藉”f。 他整頓鄉(xiāng)社、彈劾貪官、興辦教育等;他在滁州招撫流亡,安定民生;他在福州推行“經(jīng)界”“鹽法”,抑強扶弱,福州人民稱之為“再生父母”。他一生的業(yè)績都是在重重阻礙、打壓中取得的,這是何等的艱難。好在他那顆昂揚奮發(fā)的心還永葆青春之色。
葉嘉瑩說:“辛棄疾最大的特點在于他是用生命來書寫他的作品,用生活來實踐他的作品的?!眊此語概括精準。辛棄疾始終忠于自己的職責和理想,忠于祖國和人民。他擁有非常寶貴而崇高的理性精神,而且他的理性無關(guān)個人利害得失,在后人心中樹立起一座精神豐碑。這份理性充滿深厚的節(jié)制和反省。
1275年,經(jīng)謝枋得申請,宋恭帝追贈辛棄疾為少師,謚號“忠敏”。他還被后世尊為“濟南二安”“豪放詞人”“蘇辛”等,然而這些美名又豈能慰藉他忠貞的靈魂?稼軒平生有壯懷,何意作詞人?
綜上所述,辛棄疾的理想不僅是個人的,更是民族的,是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他的詞能深深打動讀者,使人從內(nèi)心生出強大的奮發(fā)向上的力量。盡管當朝統(tǒng)治者對他十分冷落,心存戒備,同僚給予他排擠,社會給予他重重壓力,他仍然能忠于職守,忠于人民,為百姓留下實績,詞作為后世立下豐碑。他用心中層層疊疊的萬千矛盾,縱橫交錯地織成了一腔忠貞情懷。
acd 劉劭:《人物志》,《人物志·英雄第八》(梁滿倉譯注)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90—191頁,第115頁,第117頁。
befg 葉嘉瑩:《南宋名家詞選講》,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版,第51頁,第64頁,第70頁,第76頁。
參考文獻:
[1] 葉嘉瑩.南宋名家詞選講[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7.
[2]劉劭.人物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4.
作 者: 曹陵,本科學(xué)歷,中山外國語學(xué)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xué)。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