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品集《親愛的生活》是艾麗絲·門羅的傾心之作,其中每個短篇都在描寫稀松平常的故事,和任何普通人的生活無異,而且部分作品源于作者的真實生活。她在小說中設(shè)計的“生活悲劇”往往和人物的宿命緊緊相連,這不僅是一首生命回轉(zhuǎn)的低吟,而且還展現(xiàn)了新時代人的生活困境。宿命論與個體自我意識反抗的復雜交織,展現(xiàn)了門羅對現(xiàn)實的思考。
關(guān)鍵詞:宿命觀 《親愛的生活》 艾麗絲·門羅
作品集《親愛的生活》是艾麗絲·門羅的傾心之作,里面的每個短篇都在描寫稀松平常的故事,和任何普通人的生活無異,而且部分作品源于作者的真實生活。然而即便小說平淡且結(jié)局沒有重大的“悲劇”,但其在情節(jié)或人物上總給人帶來不盡如人意的感覺,讓讀者感覺到“意難平”。而正是因為遺憾,小說才會有生活感和真實性。艾麗絲·門羅在小說中設(shè)計的“生活悲劇”常常導向宿命的驅(qū)使,作品中強烈的宿命論意識將文本拉入現(xiàn)實生活中,致使人不得不思考和反抗;究其本質(zhì),這不僅是一首生命回轉(zhuǎn)的低吟,而且還展現(xiàn)了新時代人的生活困境。在作品集《親愛的生活》中可以看見人生活的平凡與艱辛,還有人們在環(huán)境中的掙扎與逃亡,一切的書寫都在表達當代人的共性困境。
一、宿命的強大與人的被動
艾麗絲·門羅作為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是當之無愧的生活書寫大師,她的小說不講述驚心動魄的偉人大事,一切筆觸都落在平常的生活里,讀者可以在小說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而在作品集《親愛的生活》里還暗含一種宿命的意識,它讓人看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盡如人意,但又是必然的過程。生活可以千奇百怪,但是宿命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拖拉著你、帶領(lǐng)你的人生沿著某一軌道行駛。《離開馬弗里》中的利亞受電影啟發(fā),渴求新鮮事物卻一直受父親壓制以及家庭里宗教信仰的抑制,后來與牧師兒子私奔看似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最后她又回到了這個小城市,成為她曾經(jīng)不想成為的人,甚至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宗教學校。她的人生就像是繞了一大圈,最后回到了自己以前的模式上。《多莉》里,一個七十一歲的女人還要擔心自己年過八旬的伴侶會和他的舊情人重燃愛火,即便負氣出走也無處可去,最后只有回去,將這件煩心事強制翻篇。艾麗絲·門羅的小說之所有偉大,正是因為其描述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表達的是每個人都可能陷入的生活困境。無論身處哪種家庭、家庭里的某個位置,都必須跟著宿命的軌跡流動。頑固的父親每天還要走很遠的路去小村在上班,只為挽救自己可憐的臉面(《驕傲》);《火車》中火車行駛的方向象征著杰克遜本來應(yīng)該去的地方,然而他因為無法面對自己應(yīng)當承受的責任三次“跳車”,故事的結(jié)局他又一次逃避,不知道會逃向何方。特別的是,像 《沙礫》《眼睛》《聲音》和《親愛的生活》中,母親作為一個的象征,成為小說中至關(guān)重要的人物,對主人公(往往是母親的孩子)的人生有重大影響,“母親”這個意象在扮演“命運推手”。比如,《沙礫》是主人公在心理咨詢師面前的自述,講述小時候自己的妹妹溺亡的故事,母親沒有盡到責任,她的疏忽是主人公妹妹去世的原因之一,而主人公也因此陷入了自我混亂。如果從象征的角度來看,妹妹象征著精神自由,而妹妹的死亡宣告生活希望之光熄滅,而導致其悲劇的重大原因就是不負責任的母親。
門羅在文本敘事中時常討論關(guān)于“死亡”的主題,死亡正是人一生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任何人的結(jié)局都逃不開死亡。死亡不可抗力的意象代表宿命行使最后一項權(quán)力,人的力量不足以扭轉(zhuǎn),只能默默承受。
二、個體自我意識的掙扎
有趣的是,門羅的宿命觀雖然認同宿命的強大,但是又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她比傳統(tǒng)宿命觀的視野寬廣,更看好人的主觀能動性。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正是扭轉(zhuǎn)生活困境的契機。一方面門羅筆下的女性形象既善于隱忍,又有突然爆發(fā)的能量,因此做出許多奇怪的舉動。如果說《 逃離》 是在討論“逃離與回歸”的問題,那么作品集《親愛的生活》中的小說更加開拓,女性不再無路或者彷徨,而是在努力找尋自己生活的意義。道恩姨媽以丈夫為權(quán)威,這樣的信念支撐著她的人生,然而在家庭音樂會事件以及接觸了丈夫多年不相見的姐姐之后,她的想法開始動搖,最后她意識到自己多年小心經(jīng)營的家庭(所謂的“庇護所”)以及對丈夫的感情其實并不重要,所以徹底地解放自己(《庇護所》)?!痘疖嚒分械呢悹枎资耆缫蝗盏卮谧约旱臓€牛棚里,即便母親和丈夫已經(jīng)不在,卻仍舊保持著他們在家的習慣,為了治病不得不出門,治愈的那一刻她徹底獲得了新生。個體自我意識的價值在于認識自己,看清現(xiàn)在自己的生活狀況,并且勇于做出改變。
另一方面,門羅也就此提出了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在宿命的前提下,作為個體的自我意識有能力與宿命抗爭嗎?門羅的答案是肯定的,她相信意識正確才能將切實可行的方法應(yīng)用到生活中。所以說個體自我意識與宿命抗爭的目的并非取得所謂的勝利,而是努力尋求生存空間與出路,用恰當?shù)氖侄位馍畹奈C?!兑雇怼防锔赣H的角色原本是一個自私暴虐的人,然而當他看見自己的女兒經(jīng)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摧殘,他開始去體諒她、開導她,最后女兒擺脫了病魔折磨,也戰(zhàn)勝了精神夢魘。當家庭關(guān)系不能給人帶來安慰,甚至造成傷害時,父親選擇退步,他沒有磨滅自己對女兒的愛,他的改變不僅拯救了父女關(guān)系還讓女兒也獲得新生。相比而言,如果沒有意識到宿命問題,從而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人能做的就只有在渾渾噩噩中逃避。杰克遜因為戰(zhàn)爭落下殘疾而不敢回到家鄉(xiāng)見戀人,臨時找了個牛棚和貝爾生活很多年,然而面臨貝爾病愈,他又不能接受,再次出逃,隨便找了個公寓當守門人;沒想到在公寓竟意外遇見自己的初戀情人,杰克遜又一次畏縮,不知道要逃向何方(《火車》)。
事實上,在宿命之下,門羅倡導一種積極的人生觀。雖然生活處處艱辛,但是不可忽視人的能動性。認清自己,認清現(xiàn)實,繼而明白自己的道路在哪個方向,并且勇敢地前進。生活幸福與否與自己的選擇至關(guān)重要。
三、宿命觀由來與反思
首先,從作者本身出發(fā),艾麗絲·門羅除了是小說大師,她也是一位妻子、母親、老師。她的生活就是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正是在現(xiàn)實經(jīng)歷中提取的靈感使她的作品細膩溫柔,極具生活感。在訪談錄里她也表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進行的。a而且,《親愛的生活》一篇標題原本的意思是“生命珍貴”b,故事也是作者的幼年經(jīng)歷,想表達的思想就是寶貴和感知。生活就是最好的題材,所以很多人能在門羅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與此同時可以看到,門羅敘述的問題也正是很多人的難題:家庭成員沒有履行責任、父母不關(guān)心孩子的成長、困難面前選擇逃避、恐懼婚姻關(guān)系……這些生活道路的選擇和難題造成了人類社會生存困境。
隨著對生活的了解逐漸深入,人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是人意識不可控的,而且其趨勢顯現(xiàn)出一種規(guī)律性,仿佛都是提前排演。因此,門羅會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注入不可抗的力量,連自己也無法左右,只因一切都該是生活原本的模樣。如果說門羅的宿命觀是著重宿命的強權(quán),那便走入了誤區(qū)。實際上,應(yīng)該把它看作一種指代,所謂“宿命獨尊”的內(nèi)在實質(zhì)不應(yīng)該飄在空中,其落腳點要放在生活的確切現(xiàn)實,是人生形態(tài)的具化。生活中的遇際才讓人體會到存在的意義,感知一切。
其次,從時代背景來看,門羅宿命觀的產(chǎn)生有其深刻道理。第一,作品集《親愛的生活》出版于2012年,就當時全球大背景之下,世界主要狀態(tài)是和平模式。隨著硝煙的逐漸熄滅,門羅作品中一大變化即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敘述在逐漸減少,整部作品集里提及戰(zhàn)爭的內(nèi)容少之又少,像《火車》里主要刻畫的是戰(zhàn)爭如何影響了杰克遜的性格與人生軌跡,重心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以后。正因戰(zhàn)爭元素的退出,門羅小說里的矛盾不再以其為體現(xiàn),而是轉(zhuǎn)為描述平常生活中的問題,用細膩的筆調(diào)刻畫每一個細節(jié)。因此,暴露出更多現(xiàn)實問題,這使人感覺生活有指向性。門羅將這些想法總結(jié)表述,形成具有現(xiàn)代氣質(zhì)的宿命觀。第二,如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在大數(shù)據(jù)下暴露無遺,門羅能在她生活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諸多缺陷——對現(xiàn)實的失望以及浮躁心理日漸攀升,致使困擾人類的問題越來越多。各種消極思想不僅達到干擾正常生活的地步,進而加重盲目心理,即使知道自己如提線木偶也不愿做出改變,隨波逐流成為社會共性。
所以說,門羅的宿命觀既來源于自己的生活體驗,也以時代現(xiàn)象為依據(jù)。另外,她也在進一步思考——外而言,一定要有人站起來反抗宿命的壓迫;內(nèi)而言,她看到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明白其道路之艱辛,但是不失期許??梢钥闯觯T羅的宿命觀在反思的同時也在尋求出路。
四、結(jié)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作品集《親愛的生活》中艾麗絲·門羅樹立的宿命觀源于社會現(xiàn)實,通過考量宿命觀與個體自我意識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能挖掘其內(nèi)在本質(zhì)。它起源于門羅自己的生活以及時代特征,既是生活狀況的表達方式也是她對社會問題的研究。事實上,通過文本解讀,我們知道宿命的強大力量,但也不能忽視個體自我意識的重大作用。
總之,門羅擺出很多人類生存困境,既需要我們思考也指明了方向。其宿命觀不僅正視社會現(xiàn)實,而且倡導正面積極的態(tài)度來反抗宿命、改善生活。由此反思現(xiàn)實中面對的人類難題,我們能在門羅的作品集《親愛的生活》中找到靈感——宿命的遭遇可能苦難重重,但這不妨礙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只要以積極端正的態(tài)度面臨困難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渡過難關(guān)。
ab〔加拿大〕艾麗絲·門羅、〔美〕珍妮·麥卡洛克、〔美〕莫娜·辛普森、楊振同:《小說的藝術(shù)——艾麗絲·門羅訪談錄》,《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4期,第189頁,第185頁。
參考文獻:
[1] Pruitt Virginia. Alice Munros "Fits": secrets, mystery, and marital relations.[J]. Psychoanalytic review,2002,89(2).
[2] Carol L Bera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 study of Alice Munros fiction[J].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0,37(3).
[3] 艾麗絲·門羅.親愛的生活[M].姚媛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
[4] 萬麗.艾麗絲·門羅《親愛的生活》中的異化和困境主題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9.
[5] 左金梅,周馨蕾.倫理困境中的女性選擇:文學倫理學視閾下的《親愛的生活》[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6] 劉雨軒.論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的女性異化主題[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11).
[7] 王豐鈺. 艾麗絲·門羅作品集《親愛的生活》的主題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8.
[8] 朱虹.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集《親愛的生活》中的男性形象分析[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1).
[9] 魯婷婷.創(chuàng)傷與治愈:艾麗絲·門羅小說中的母女關(guān)系[D].廣西師范大學,2018.
[10] 艾爾莎·考克斯,劉啟君.“回音往復”:艾麗絲·門羅小說《親愛的生活》中的自我反思[J].外國文學,2014(5).
[11] 艾麗絲·門羅,珍妮·麥卡洛克,莫娜·辛普森,楊振同.小說的藝術(shù)——艾麗絲·門羅訪談錄[J].當代作家評論,2014(4).
[12] 吳永熹,江楠,柏琳.艾麗絲·門羅:在她自己的文字里[J].名作欣賞,2014(1).
作 者: 李思凝,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2019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