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
案例背景:
小班幼兒在入園半學(xué)期后,大部分能夠做到情緒穩(wěn)定愉快的參加游戲活動,并具備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例如在老師提醒下能夠注意安全,不做危險的事情。本案例中的若寧小朋友能夠較快的適應(yīng)幼兒園生活,能夠愉悅地和同伴相處并進行游戲活動,在游戲活動中能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究,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玩中啟智的效果。
案例描述:
戶外游戲時間,UFO綜合活動區(qū)下的輪胎跳床周圍圍滿了小朋友,隱約聽到小朋友們在說:“給我,給我,把它拿出來給我。”我看到幾個小女孩兒輪流將手伸進輪胎跳床的繩子空隙中,在底下摸著什么,雨琦和煜涵小朋友則直接爬到了輪胎跳床上面,將手從跳床空隙中伸了進去,她們反復(fù)嘗試了兩三次之后,仍舊什么也沒有摸上來。(見圖一)只見她們不時從一個空隙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空隙,不厭其煩地嘗試著,這時候我看到若寧的手腕部分開始發(fā)紅,我忙問道:“你們的手這樣疼不疼?”若寧說:“有一點點疼”,我用手試了試跳床的繩子,特別硬,我禁不住用力一拉,繩子移動了一點點,應(yīng)哲看到以后連忙說:“陳老師,這個繩子可以動,你看這個洞變大了?!闭f著,把繩子用力往旁邊拉了拉,他剛把洞口變大一點點,若寧小朋友就把手伸了進去。但是仍沒有成功,我看到他們開始有的用腳使勁蹬輪胎跳床,有的用手使勁拉,并喊著“使勁推呀”,他們試圖將輪胎跳床移開,從而將里面的物品取出來。(見圖二)陸陸續(xù)續(xù)來了三四個小朋友進行嘗試,但他們最后都放棄了。這時候我看到若寧小朋友趴在輪胎跳床邊緣,兩只小手不停的捏繩子,試圖通過繩子的移動,使洞口變得的更大一點,緊接著她將手再一次伸了進去,由于洞口太小,周圍的繩子將她的袖子擼到了胳膊肘的位置,我看到她在努力地去碰觸物品,我還聽到她自言自語的說:“夠不到呀還是”說著甩甩袖子走開了。
分析:游戲中,由于幼兒在不斷嘗試用手取出物品時,教師發(fā)現(xiàn)她們的手存在受傷的可能,于是進行了第一次介入,通過語言引導(dǎo)幼兒進行規(guī)避手部受傷的風(fēng)險,從而使幼兒探索的欲望可以持續(xù)進行。幼兒在游戲中能夠做到自發(fā)地嘗試用力拉,用腳蹬等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說明幼兒具有勇于探索,積極動手動腦尋找解決問題的意識。
過了大約兩三分鐘,我看到她在手指上一邊纏繞著一根軟草,一邊慢慢的走向輪胎跳床,(見圖三)緊接著她將手中的軟草伸直,從輪胎跳床地空隙中伸了進去,另外一只手通過移動繩子的方法使空隙變大。(見圖四)又將草往里面伸了伸,抬頭對我說了一句:“我還是夠不出來”。我問:“你想一想為什么夠不出來?”旁邊若希說:“因為這個口太深了”,我又追問到:“這個口太深了,還有嗎?”若寧卻答到:“我是想要夠底下的葡萄,紫色的那個就是,”說著她跳著走開了。
分析:若寧小朋友在前面的不斷嘗試中,并沒有成功取出物品,但是她自主選擇輔助材料進行嘗試,在失敗時,向老師提出疑問,這時,教師進行了第二次介入,通過提問的方式,若寧和若希進行了回應(yīng),但若寧并沒有正面回答夠不出來的原因,而是闡述自己想要干什么,可見她認(rèn)可若希的回答,同時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初步探究的能力。
緊接著她在UFO綜合活動區(qū)的另一端再次回來的時候,拿來了一根比軟草長許多的小樹枝,并將樹枝的一端對準(zhǔn)下面的葡萄模型去進行碰觸。(見圖五)旁邊的若希說到:“你給我”,但是若寧并沒有同意,正在這時柏林走了過來,問到:“你在干什么?”若寧說:“我在夠葡萄”。只見她慢慢的運用小樹枝將其在邊緣部分往中間移動。旁邊的小朋友們激動地喊到:“動了,動了”,正在這時樹枝斷成了兩三節(jié),但是她將手從大一點的空隙中伸了進去,非常輕松的將葡萄模型拿了出來。她非常高興的說:“我夠出來了”,說著回頭將葡萄模型送還給了進行角色游戲的小朋友們,(見圖六)這時若希說:“下面還有一個呢”,于是我追問到:“還有一個?怎么辦呢?”“孩子們紛紛說到,我們再把它夠出來”,“可是剛剛用到的樹枝已經(jīng)斷掉了,怎么辦呢”?若寧說:“我知道哪里有,”說著她和若希輕車熟路的往前跑去,于是我連忙跟著她們跑到了幼兒園的護欄旁邊,透過護欄,若寧抓到了一根枯樹枝,想要折斷,我問到:“我們剛才的樹枝為什么斷了”?她說:“那一根太細(xì)了”,并用手指圈了一個小小的圈圈來進行展示,我追問到:“那我們這次怎么辦呢?”她指著一根比剛剛粗許多的樹枝說到:“這個就可以”。(見圖七)
分析:若寧能夠在上一次游戲中,老師和其它幼兒的對話以及和自己的親身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用軟草的不足之處,并能夠根據(jù)自己平時的觀察找到更加適宜的游戲工具,可見,她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并能夠細(xì)心的在觀察探究中認(rèn)識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
若寧拿著樹枝開始用上一次的方法試圖將輪胎跳床下面的物品移動到中間,但遺憾的是,跳床下面的物品在她一次次的碰觸中越來越往里面移動,一直被戳到了輪胎跳床的最下面,在上面的空隙中幾乎看不到了。(見圖八)這時我看到長長地樹枝在小朋友們周圍不時移動,我忙說到:“小心點,別用樹枝戳傷眼睛,”孩子們紛紛響應(yīng)到:“好的。”若寧一邊往外戳一邊說:“我弄不出來了,太深了”,旁邊的小朋友們紛紛問到:“它跑到哪里去啦?”我也跟著問到:“怎么又沒有了?”若寧說:“我把它弄到最里面去了,怎么辦呀?”孩子們紛紛說到:“把它抬起來吧?”孩子們又開始嘗試用腳使勁蹬、用手抬、用力拉等方式,若希一邊拉一邊說:“那你在戳一戳,”“我看不見它了,”若寧回頭對我說到:“老師,你給我們抬起來吧?”我故意說到:“可是我一個人抬不動,你們能和我一起嗎?”孩子們紛紛表示愿意,于是我和旁邊的小朋友抬起輪胎跳床的一角,若寧用樹枝非常輕松的就將物品取了出來。(見圖九)
分析:游戲中,若寧運用新材料并沒有順利將物品取出,她能夠配合周圍的小伙伴們試圖運用另一種方式取得成功,但效果仍不理想時,她能做到積極向老師尋求幫助,可見別人對她說的話她能夠注意聽并做出積極回應(yīng),在教師提醒下能夠做到注意規(guī)避樹枝容易戳傷的風(fēng)險,在多次嘗試后,仍不能達成目標(biāo)時,能夠勇敢的尋求幫助,有較強的與人交往能力。
策略分析:
1.根據(jù)幼兒需求運用適宜地方式介入游戲,推進幼兒游戲發(fā)展。
游戲中,教師通過便于幼兒理解的語言,引導(dǎo)幼兒發(fā)現(xiàn)并規(guī)避手部受傷、眼睛受傷的風(fēng)險;引導(dǎo)幼兒發(fā)現(xiàn)為什么拿不到物品?從而讓幼兒通過實際探索,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下,通過各種途徑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
2.支持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實踐,幫助幼兒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biāo)。
游戲中,教師運用語言和信任的目光鼓勵幼兒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wù),讓她感受經(jīng)通過努力獲得的成功感,案例中,若寧分別用手,軟草,小樹枝,結(jié)實的樹枝這四種方式,逐步深入的進行探索,教師并沒有干擾幼兒,而是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盡量放手讓她自己去實驗,從而達成自己的目標(biāo)。同時教師及時關(guān)注幼兒的情緒和需要,給予適當(dāng)?shù)年P(guān)心和幫助,引導(dǎo)幼兒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