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穎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看完幾個小時的《美國往事》,我的腦海中不知怎么的浮現(xiàn)起這首詞來,內(nèi)心不知是遺憾還是嘆息,仿佛所有的感情均融在了Noodles結尾的最后一笑之中,再不知該作何種反應。萊昂內(nèi)導演以其巧妙的鏡頭轉(zhuǎn)換手法,優(yōu)秀的影視語言向我們緩緩拉開了20世紀美國紐約的歷史畫卷。這部電影耗盡了一個導演最后的生命,他用他最后的時光,去演繹了一個男人的一生,重現(xiàn)了那個混亂的年代,講述了一個時代美國夢的浮華與破碎,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歐洲導演眼中的美國景觀。
電影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情節(jié)精雕細刻,畫面十分講究,每一個段落的起承轉(zhuǎn)合都獨具匠心。而莫里康內(nèi)的音樂則更為這部電影增添了一抹詩意,打造了通往觀眾內(nèi)心深處的道路。無論是影片的主題曲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還是愛情主題Deborahs Theme,多次排簫的出現(xiàn)以及Beatles的名曲Yesterday在影片當中的運用,都恰到好處,堪稱妙到毫顛。下面我將從對《美國往事》中的電影音樂賞析出發(fā),再次一睹這部經(jīng)典影片的風采,同時一窺電影音樂之美。
一、配樂
(一)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說到《美國往事》就不能不提這部主題曲。這首出自莫里康內(nèi)之手的曲子貫穿了故事情節(jié)的始終,其舒緩動人的曲調(diào)和旋律幾乎一響起就使人陷入到無盡的悵惘之中。開始的弦樂齊奏帶著濃濃的懷舊氣息,再加上長笛的點綴,營造出一種傷感的氣氛。友誼與背叛、愛情與友情的旋律不斷交織,向觀眾們緩緩展示了這部影片的主題。主題曲在整個電影中出現(xiàn)了11次。1而每一次使用的樂器似乎都有不同,曲調(diào)也有所差別。其中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的兩處分別是當影片轉(zhuǎn)向回憶時弦樂的娓娓道來,以及人聲的緩緩加入。當鏡頭慢慢地由現(xiàn)實轉(zhuǎn)到回憶,當Noodles再次透過衛(wèi)生間的洞口望去,一切都仿佛時間回溯,回憶在音樂聲中靜靜流淌,透露出一種難言的感傷。當Noodles偷偷在街頭尾隨Deborah的時候,主題曲第一次加入人聲,美輪美奐。而第二次,當已經(jīng)長大的Noodles得知Deborah要離開前往好萊塢發(fā)展,他在出租車上非禮了Deborah。當?shù)诙焖麃辛⒃谲囌镜哪红\和蒸汽中,目視著火車的離去,Deborah拉下了窗簾,他悵然若失、失魂落魄。此時音樂飄然而至,而后影片出現(xiàn)了長達30秒鐘的黑暗與靜默,極為恰當?shù)乇磉_了主人公的心情。女聲的加入使得音樂多了一抹傾訴之感,哀傷幽怨,令人心醉,久久難以忘懷。
(二)借用已有的音樂部分
莫里康內(nèi)除卻親自操刀寫曲外,還借用了一些已有的音樂。其中God Bless America在電影中有兩個版本的唱法:第一次是電影的開篇,伊芙被殺的前一段,女高音獨唱;第二次則是在電影臨近結束時即將面對多項指控的Max請求Noodles殺死自己,卻被Noodles拒絕,最后跳進垃圾粉碎車中自殺。這之后,垃圾車駛過,迎面又駛來擁擠著年輕人的三輛車,他們在車上歡聲笑語,背景音樂則轉(zhuǎn)向了歡快的God Bless America。從這首曲子的旋律和歌詞中我們能夠聽出一種希望和熱情,是當時那個時代人們對于美國夢的向往、憧憬和對新生活的期望。而電影中God Bless America的出現(xiàn)點卻并不美好。電影開篇中隨著樂曲的進行,伊芙被殺,Noodles開始了幾十年的逃亡人生;電影結束中Max自殺,樂曲響起。這是否是在描述著一代人美國夢的破滅,是對命運無常的嘲弄呢?
另一首令我十分印象深刻的音樂則是Amapola,這首節(jié)奏舒緩旋律優(yōu)美的曲子是西班牙作曲家Joseph La Calle在1924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曲,影片中出現(xiàn)的都是樂曲版。在影片開始轉(zhuǎn)向回憶時,Deborah練習舞蹈時的伴奏就是這首曲子。當時從悠揚懷舊的主題曲過渡到Amapola這首舞蹈伴奏曲時,我有一陣恍惚之感,隨著這兩首曲子的過渡,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拽入到了Noodles的年少時光當中,和他一起,癡癡地看著心愛的女孩子優(yōu)雅地翩翩起舞,內(nèi)心滿是柔情與懷戀。鏡頭中面粉倉庫里面粉在Deborah輕柔嬌小的舞步擺動下,四處飛揚,似雪非雪,像霧非霧,畫面凝聚著一種游離于現(xiàn)實與虛幻之間的朦朧,仿如仙子般的身影,就這樣永刻在Noodles的回憶之中。再有就是后來成年的Noodles為了向Deborah表達愛意,包下了一整間餐廳,餐廳樂隊為他們兩個演奏的正是這曲Amapola,真的是浪漫無比。但是我常常在想,Deborah于Noodles來說,不正是仿若罌粟花一般嗎?讓人見之難忘,思之如狂,使人中毒,難以忘懷;卻又狠心離開,徒留那癡癡的愛意在原地,一次也沒有回頭。
Yesterday這首曲子的運用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1933年的紐約火車站,Noodles搭乘上距離發(fā)車時間最近的一班列車,任由命運主宰著自己的目的地。他拿好車票,慢慢地走過人來人往的候車大廳,走過那面巨大且泛黃的廣告墻。然而斗轉(zhuǎn)星移,還是同一個地點,同一個火車站,卻早已物是人非。35年前的紐約少年早已兩鬢斑白,莫里康內(nèi)的音樂停止了,披頭士樂隊的音樂響起,一聲Yesterday,兩鬢斑白的Noodles靜靜地望著鏡子中的自己,但歌詞卻并無下文,只余旋律繼續(xù)流淌,曾經(jīng)的少年看著面容蒼老的鏡中人,仿佛陷入了回憶,恐怕已忘卻了時間,也忘卻了自己。他整了整圍巾,歌唱者的聲音再次出現(xiàn),Suddenly……然而依舊沒有下文,旋律如常,只是突然的汽笛聲攪亂了他的思緒,他回過神,該是回去的時候了……這首Yesterday是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士創(chuàng)作演唱的最為經(jīng)典的代表作之一,于1965年發(fā)行。而近20年后,莫里康內(nèi)大膽地將這首歌曲用到了1960年代的電影環(huán)境中,他所打通的不僅僅是主人公對自己過往歲月的記憶,還打通了我們對從未經(jīng)歷過的往昔歲月的記憶……
(三)排簫的運用
電影中排簫樂器的運用堪稱驚艷,令人仿若瞬間被擊中,難以忘懷。當Noodles被迫背棄所有過去,遠走他鄉(xiāng)時,排簫聲嗚咽地響起,這種深深的幽遠悵惘令我立刻就為排簫這種樂器深深著迷。此后排簫聲又在影片中多次響起,似是有所訴說,又似是什么也不必再說,一切已盡在那悠長悠長的簫聲之中。
排簫最早起源于中國西周初期,是一種傳統(tǒng)的由一系列管子構成的管樂器,其音色純美,聲音嗚咽空靈,夢幻飄忽。莫里康內(nèi)真的十分喜愛這種樂器而且又十分了解這種樂器。他不僅僅曾在《美國往事》中大量運用排簫,還在他另一部電影《越戰(zhàn)創(chuàng)傷》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排簫作為電影中的主要旋律樂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電影中排簫的主題旋律成為了主人公對于越南戰(zhàn)爭期間回憶的契機,排簫深沉悠遠的音色出現(xiàn)的猝不及防,一如男主人公看到亞裔面孔時對于越南記憶的驟然閃現(xiàn),而排簫作為木質(zhì)樂器所獨有的叢林感的音色又與畫面中逐漸浮現(xiàn)的叢林景致相呼應,將人們帶入了主人公對于過往的思緒之中。這部電影中的音樂對于戰(zhàn)爭最為深坑的控訴出現(xiàn)在美軍瘋狂射殺越南人民的情節(jié)之中,那靜謐平和的排簫音色與血腥罪惡的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巨大的反差直擊人心,莫里康內(nèi)本人對于此處排簫音色的精妙運用也專門進行過解讀:“一個越南姑娘被美軍抓住,我看到了(導演)帕爾瑪以電影方式所表現(xiàn)的她的死亡,機槍掃射下的她像是一只纖弱的鳥,在飛行中被射殺、震顫,最后墜落到地面。那由克里門特兄弟吹奏的排簫,時我在表達那只小鳥在墜落到地面時的震顫。”
二、音效
提到《美國往事》,就不得不提到電影開頭那長達幾分鐘的電話鈴聲音效。在鴉片煙館里,當Noodles愣愣地看著報紙上他的三位兄弟的死亡消息時,刺耳的電話鈴聲突然響起打破了平靜,此后影片通過蒙太奇和意識流鏡頭,使得電話鈴聲穿越了時空,連線了兄弟們被害的現(xiàn)場、Noodles身心俱疲的煙館、少年時的兄弟相惜、老年時的欲說還休,最后才落到Noodles善意地出賣消息給警察局的電話上。電影的音效與鏡頭語言配合得幾乎天衣無縫,莫里康內(nèi)真是導演萊昂內(nèi)的知音!
三、結語
一部長長的《美國往事》看完,旁觀了一個男人一生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其感觸難以言表。人生之初一群人上路,落幕之時一個人獨處。愛恨情仇,皆不過是人生負累。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切都恍若南柯一夢,徒留一聲嘆息罷了。電影總是有這樣的魅力,令人沉醉其中,令人唏噓不已。電影中的音樂也總是有這樣的魅力,輕易地便撥動了你的心弦,令人久久無法忘懷。
參考文獻
[1]? 秦婉麗.淺談音樂在《美國往事》中的作用[J].電影文學,2009(1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