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蛟 宋美
摘 要:由于巴東縣獨特的自然優(yōu)勢和政策支持,茶產業(yè)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但是在茶葉基地建設管理過程中,特別是幼齡茶園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該文介紹了巴東縣幼齡茶園管理現(xiàn)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技術措施,以期為幼齡茶園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巴東縣;幼齡茶園;管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7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1-0035-02
Abstract:Due to the unique natural advantages and strong policy support of Badong County,tea industry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but in the process of tea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In particular,many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management of tea plantations for young people.Therefor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echnical 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tea garde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Badong county;Young tea garden;Management;Suggestion
近幾年,茶園出現(xiàn)茶樹長勢弱、豐園晚、投產晚、產量低、效益差等現(xiàn)象。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進行了相關調查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技術措施,為規(guī)范幼齡茶園管理提供參考。
1 巴東茶葉發(fā)展情況
巴東縣坐落于武陵山區(qū),位于長江三峽的中部,北鄰神農架林區(qū),適合茶葉生產,加上特有土質,此地生產的茶葉,富含硒元素,造就了巴東茶葉獨特的品質。近4年來,巴東茶葉基地規(guī)模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底推廣種植品種有本地品種及鄂茶系列、白茶、單叢茶、黃金茶、中茶108等,茶葉基地面積達到6666hm2 7萬畝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渡河鎮(zhèn)、溪丘灣鄉(xiāng)、東瀼口鎮(zhèn)、官渡口鎮(zhèn)、茶店子鎮(zhèn)、水布埡鎮(zhèn)、金果坪鄉(xiāng)。2018年11月15日,在“第十四屆中國茶業(yè)經濟年會”上,巴東縣榮獲“2018年中國茶業(yè)百強縣”稱號,產業(yè)發(fā)展躋身全國前列。2019年6月,巴東縣被農業(yè)農村部認定為國家區(qū)域性茶葉良種繁育基地。
2 幼齡茶園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茶樹修剪不規(guī)范 定型修剪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樹冠營養(yǎng)生長,加強骨干枝的培育,增強有效分枝數(shù),是促進茶樹持續(xù)高產優(yōu)質的關鍵措施。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茶農對定型修剪的重要性意識較弱,對剛栽植的茶樹不定剪,或對茶樹進行盲目修枝,導致茶樹樹冠不成形,豐園時間較長,嚴重影響茶樹后期生長。
2.2 茶園間作不合理 幼齡茶園間套作是指在幼齡茶園寬行種植作物,提高茶園行間覆蓋度,達到作物對土壤的固土作用,能夠給茶樹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幼齡茶園間作技術利用幼齡茶園行間距合理種植適宜作物,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壤肥力的基礎上,使茶農按照以短養(yǎng)長、以種促管、以種促收的種管模式,推動生態(tài)茶園與其他產業(yè)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種管雙贏”目標[1]。調查發(fā)現(xiàn),本地區(qū)茶農常在茶行間作一些高稈或枝葉茂盛的油菜、玉米、土豆等作物,且間作過密,間作物與茶樹爭水爭肥,這種不合理的間套作方式嚴重影響茶樹的生長發(fā)育,甚至造成茶樹死亡。
2.3 茶園土壤管理欠缺 在幼齡茶園管理中,由于勞動力資源匱乏及耕作機械化程度低等因素,許多茶農采用不施肥、不耕作、不除草、亂用除草劑等粗放管理模式,完全依靠土壤自然潛在肥力維持茶樹生長,致使土壤板結,土壤肥力不斷下降,雜草叢生,茶樹生長勢差。
2.4 茶園采摘不科學 幼齡茶樹是培養(yǎng)樹冠的重要階段,要以養(yǎng)為主,特別是春季。但有些茶農對茶樹進行掠奪式強采,影響了茶樹的生長,延長了茶樹豐園年限。
3 幼齡茶園管理的技術措施
3.1 規(guī)范修剪 根據(jù)本地茶區(qū)的自然條件以及茶樹的特性,幼齡茶樹的定型修剪一般進行3次才能完成,分別在春前、夏后、秋后進行。第1次定剪是當茶苗高度長到30cm以上且呈木質化程度時進行,離地面15cm處剪去主枝,留2~3個較強側枝。如果茶苗高度不夠標準,可推遲到第2年春茶生長休止時期進行。第2、3次定剪的高度均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cm,修剪時間可為上次修剪1年后進行。如果茶苗生長旺盛,只要苗高已達修剪標準,也可提前進行第2、3次定型修剪。此時可用籬剪按修剪高度標準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過長的樁頭,以免消耗養(yǎng)分和抬高分枝部位,同樣要留外側的液芽,以利分枝向外伸展,呈披張的樹型。定剪時不可以采代剪,否則易形成過密而不壯的分枝層。經過3次定剪,就可養(yǎng)成高度50cm左右、分枝合理的茶樹。
3.2 合理間作 有研究表明,幼齡茶園進行合理間作可以改良茶園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保水保旱,抑制雜草生長,減少病蟲害和改善茶葉品質等[2,3]。因此,針對本茶區(qū)采取雙行密植種植方式,栽后第1年可以在寬行中種單行密植玉米,既可給茶苗適當遮陽,又不影響其生長,第2年種黃豆、花生等豆科作物,但要合理安排間作作物的播種時間、種植密度等,保證間作作物不與茶樹爭肥爭水。
3.3 加強管理 在幼齡茶園管理過程中,茶園覆蓋、耕作除草、合理施肥,變粗放管理為精細管理。一是茶園覆蓋是提高茶苗成活率的簡潔而有效的一項措施,覆蓋既可以保水保肥,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方法是在茶苗根際30cm范圍內鋪設稻草、玉米秸稈等,一般覆蓋厚度10cm左右;二是耕作除草要及時,特別是根際附近的雜草拔除時不能松動茶苗根系,高溫、干旱季節(jié)不宜除草,以防松動根系而旱死;三是施肥應根據(jù)茶樹需肥規(guī)律和樹齡,靈活掌握茶園的施肥原則,一般幼齡茶園全年施肥采用“一基三追”(即催芽肥、夏茶的追肥、秋茶的追肥、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適當增加磷肥、鉀肥,提高茶苗抗性,提倡測土配方施肥。
3.4 科學采摘 合理科學的采摘就是要使樹勢、產量和品質3方面都處于長期的優(yōu)勢狀態(tài)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幼齡茶園以留養(yǎng)為主,采摘標準上掌握當年不采,第2年打頂采,在樹高40cm以上時,按照“采高不采低,采中不采邊”的原則進行采摘,不夠標準堅決不采,直至樹冠形成。
參考文獻
[1]涂永麗,譚書明,溫順位.淺談銅仁市幼齡茶園以間促管技術[J].福建茶業(yè),2019(5):22-23.
[2]陸金梅,韋持章,陳遠權,等.茶園間作豆科作物對茶葉品質的影響[J].中國園藝文摘,2017(7):221-222.
[3]周許端.茶園間作技術的抗旱性[J].蠶桑茶葉通訊,2018(4):35-37.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