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既是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學生文化成績提升的助推器;既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亦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好的班會課應達到“四入”:入境、入情、入心、入行,即讓學生融入情境,觸發(fā)情思,叩擊心靈,啟迪心智,激起信念,最后付諸行動。那么,如何做到“四入”呢?
一、入境——有的放矢,化虛為實
有的放矢即目標明確、主題鮮明。主題是班會課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離開此,再新穎華麗的形式都形同虛設(shè),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主題設(shè)計,要化虛為實,化“假、大、空”為實際、實用。
首先,要了解新時代要求,深入班級,掌握實情,確立教育主題,做到“真病助醫(yī)、怪病巧醫(yī)、未病先醫(yī)”,正如烏申斯基所說:“如果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必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我的市級公開課“勿忘初心,堅韌前行”,就是針對高二學生普遍忘記初心、喪失斗志的狀態(tài)選題的,學生很快融入情境,目標順利達成。
其次,要動態(tài)綜合性地把握實際,主題設(shè)計要有系統(tǒng)性和階段性。學生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是長期的動態(tài)過程,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這就要求班會主題系統(tǒng)性和階段性相結(jié)合。以高中年段為例,高一學生面對新的環(huán)境和制度,好奇、懷舊、忐忑、憧憬等各種心情交織,知識、能力、生理、心理變化都進入轉(zhuǎn)折期和適應期,教育應以“適應”和“養(yǎng)成”為支點。主題可為“新起點,新人生”“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謹慎自由,正視規(guī)則”等;高二學生思想日趨成熟,又無高三的壓力,重視自我發(fā)展和人格獨立,喜歡張揚個性又難免缺乏信心,還可能陷入情感困惑,教育應以“成長”和“人格”為支點,引導學生直面問題,助其形成健全人格,主題可為“展現(xiàn)完美自我”“我命由我不由天”“勿忘初心,堅韌前行”等,高三學生雖已成人,但高考壓力無法回避,需不斷積蓄體能、儲備知識、調(diào)整心態(tài),教育應以“成人”“成才”為支點,進行學習指導、心理疏導和精神鼓勵,助其形成正確三觀,主題可為“告別借口,逐夢遠航”“珍愛生命,感恩世界”“優(yōu)化策略,挑戰(zhàn)極限”等。
此外,化虛為實亦指化空洞說教為生動論證,做到言之有物。講課如寫作,空洞說教蒼白無力、索然寡趣,若以生活典型或有趣典故作支撐,可達事半功倍之效?!熬由鳘殹闭n上,我講東漢清官楊震,別人以重金賄賂并安慰說“暮夜無知者”,他卻生氣道:“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那人羞愧難當,溜之大吉。學生哄堂大笑,我趁熱打鐵,表揚某男生晚自習后于操場跑步,拾到大金額人民幣后悉數(shù)交公,學生熱烈鼓掌,而后紛紛陷入沉思……
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蔽覀冎挥猩钊雽嶋H生活,了解學生實際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化虛為實,方能將學生帶入情境、收獲體驗。
二、入情——師生共鳴,和風細雨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勝?!比藗冇殖Uf:“欲規(guī)范其言行,必先觸動其心靈。”師生情感共鳴乃班會課成功的前提,教師應革故鼎新、和風細雨,方能以情激情。
革故鼎新既指教師觀念的更新,也指教育手段和形式的革新。首先,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認清德育不是一味“教會學生順從”,應是“教會學生選擇”。應打破傳統(tǒng)的“一言堂”“填鴨式”的灌輸方式,設(shè)置情境,激發(fā)情感共鳴,讓學生于共情中做出明智的抉擇。其次,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新奇的組織形式,更能讓學生體驗情境,受到震撼,觸發(fā)情思,激發(fā)共鳴。盧梭也說:“音像包含比語言大一萬倍的力量?!痹凇罢鋹凵闭n上,我以逼真的影像、動人的背景音樂,將學生引入一艘因遭遇冰山而即將沉沒的大船上,而救生艇只能運載15人,生命垂危之際,請學生做出生命的選擇。學生情感一下被激發(fā),不由自主地思考抉擇,沉浸其中,活動目的達成不露痕跡。
和風細雨是指教師保持親切溫和的教態(tài),用溫暖動情的語言,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亞里士多德說:“沒有情感的教育,理智也尋不到牢固的心靈基礎(chǔ)。”教師要善于駕馭自己的情緒,若經(jīng)常情緒低落,一臉嚴肅,學生將惶恐緊張,如臨大敵,不利于師生交流,更談何教育,若課前能說一句溫暖的話,給一臉親和的微笑,遞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做一個夸獎的手勢,再加上課堂上動情的表述,將道德情感傳遞給學生,定能使學生心潮隨你起伏,情感隨你澎湃,自然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三、入心——觸及心靈,啟迪內(nèi)化
班會課的設(shè)計應是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也應是循序漸進的,從融入情境、觸發(fā)情感,再到啟迪心智、感悟道理。教學中,教師應為主導,既做足智多謀的策劃者,又是智慧機變的引導者,應明察秋毫、機智應變、精評巧問、提煉總結(jié),抓住最佳教育的契機,激發(fā)學生思辨,鞏固教育成果?!拔鹜跣?,堅韌前行”課上,看完“死亡爬行”視頻后,兩男生神情激動,拳頭緊握,應是產(chǎn)生共鳴而有所思考,我便臨時增加“觀后漫談”環(huán)節(jié),在巧妙地追問下,他們說出了自己的困惑,表明迎難而上、堅韌前行的決心,字字鏗鏘,直抵人心,贏得熱烈的掌聲,也鼓舞了同學們的斗志,掀起了班會課的小高潮,課堂實效不言而喻。
李嘉誠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nèi)打破是生命?!苯處煹臋C智引導、精彩點評和巧妙追問是達成德育目標的關(guān)鍵,是促成觀念入心、洞悉明理的重要保障。在學生有所覺悟而未曾明言之時,或出現(xiàn)“盲點”亟須“路標”之際,老師的機智引導讓學生的回答熠熠生輝,那心靈溝通與思想碰撞擦出的智慧之火無不讓人震撼。
四、入行——善始善終,鍥而不舍
班會課成功的關(guān)鍵是將課內(nèi)的情思外化為課后行動,行動的落實才是根本。因此,課后要及時跟蹤監(jiān)督,關(guān)注反饋信息,引導學生將教育成果落實于實際行動?!皳P起自信的風帆”課后,我及時表揚主動發(fā)言、毛遂自薦的同學,對學生良好的行為進行強化,促使其他同學將認識落實于行動,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家長會前,我特地設(shè)計“學會感恩”主題班會,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將自己對父母一直想說而未說的話記下來,放在桌上,家長看后熱淚盈眶,甚至泣不成聲,這封久違的信,讓家長第一次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到孩子的成長,那一刻他們的擔心、不快和焦慮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感動、欣慰和信任。
德國哲學家說:“思想道德教育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一種‘喚醒?!笔茄?,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一味地束縛、灌輸和強制,而應是抓住契機,適時喚醒和激發(fā),使個體內(nèi)在的天賦外化為具體的行為。讓我們以“四入”點亮班會課堂,努力做溫暖智慧的德育工作者。
劉玲芳? ?四川省自貢市蜀光中學,中學高級教師。曾榮獲“自貢市最美教師”稱號,所授課例曾被教育部評為“部級優(yōu)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