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雙兵
摘要:分子和原子概念,是初中階段從微觀角度解決問題的核心知識,屬于深層學習目標。人教版“分子可以分為原子”的教學,常用看動畫建構概念,這種淺層學習效果低下。教學設計過程需厘清基礎,注重真實情境、真實探究,著力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真實情境;真探究
文章編號:1008-0546(2020)02-0052-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2.016
“分子可以分為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的教學內容。通過研究教材,觀摩2015年江蘇省初中化學優(yōu)質課“分子和原子”的評比可以看出,教學中一般把這一部分內容放入第二課時進行。看動畫建構分子和原子概念是常用的方法。朱雪琴老師對利用這種方法的教學后測表明“一個班級中有87.6%甚至更多的學生在學習之后仍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不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是初中階段從微觀角度解決問題的核心知識,屬于深層學習目標。教學中,播放動畫,學生被動接受,機械記憶,這種淺層學習方式,必然是低階思維能力的獲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與新知識聯(lián)系的、與學生經驗融合的復雜問題為主線,以探究為主要學習形式,才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厘清學生基礎,找準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著力點
1.整合資源,關注啟蒙,學科知識是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載體
奧蘇貝爾說,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的已知。
認識學生基礎,利于新知建構?!氨3治镔|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笔侨私贪姘四昙壩锢韺Ψ肿痈拍畹谋硎觥8拍钍菍Ψ从硨ο蟮谋举|屬性的思維形式。學生在八年級還未了解化學性質的涵義,亦不可能抽象概括出分子概念。對全校239名學生對分子概念認識的抽樣中,知道(11人,4.6%)、能說出(1人,0.4%)、理解(0人,0%)。鑒于學科要求的不同,需認清“教材已有≠已學≠已會”。
真實情境,身邊物質,利于探究。引導學生認識和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了解化學變化的奧秘,是化學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課程開展恰逢中秋,冰激凌月餅(或雪月餅)是時下新奇且常見的物品。包裝盒中的干冰,是學生早有耳聞但極少見的物質。對239份抽樣中,知道干冰升華吸熱有236人(98.7%),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有231人(96.7%)。因此,可以設計以冰激凌月餅、干冰升華為情境,結合氧氣、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活動。
化學學習的初始階段,掌握幾種常見物質的化學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前面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進行常見物質化學式的傳授,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氧氣(O2)等,便于分子模型的搭建,亦有利于三重表征的初步統(tǒng)一。
2.紙上談兵,莫如動手實踐,真探究是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原子論到分子學說,是阿伏伽德羅尊重蓋·呂薩克大量實驗基礎上建立的氣體化合體積定律的一種理性分析。我們往往教給學生分析結果,常常忽略最有教育價值的分析過程。看幾個動畫,是無法體會從阿伏伽德羅第一次提出分子論,直到五十年之后才被科學界接受的曲折過程。缺失的是重要的科學精神。
教材提供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圖。反應前,畫了兩個氧化汞分子。反應后,生成一個氧分子和兩個汞原子。伴隨新媒體的運用,教師一般把它設計成flash動畫,看動畫建構分子、原子概念。媒體改變并未帶來思維質變。這種淺層學習過程,學生缺少必要的反思。學生亦不會理解或提出疑問,為什么反應前是兩個氧化汞分子,而不是一個或者三個,若是四個又會怎么樣呢?
若是只給學生一個氧化汞分子,能否生成一個汞原子和一個氧分子呢?學生若能探究出粒子的個數(shù)比為一個定值,是不是也能慢慢理解宏觀現(xiàn)象下的一種微觀必然呢?
探究是一種學習方法。不能簡單認為“實驗才是探究學習的唯一途徑”。任何建立在理性思考下的嘗試都可以看做是探究活動。若能把看動畫變成做動畫,亦是探究性學習。
二、教學設計
1.真實情境,化學視角,理解物理變化時分子的變化情況
[師]展示某品牌“雪月餅”。
中秋佳節(jié),在品嘗一種雪月餅時,見證了一種神奇。請看,月餅盒里放置干冰。知道為什么嗎?
[生]干冰升華吸熱,溫度降低,使雪月餅保存時間長。
[師]今天,我們從化學視角來認識“干冰升華”。
設問:“干冰升華”屬于什么變化?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
[生]回答:干冰升華屬于物理變化,二氧化碳由固態(tài)變成氣態(tài),二氧化碳分子間隔變大。
2.三種表征,自搭模型,認識分子和原子聯(lián)系
[師]二氧化碳分子還可以用符號或模型表示,見表1。
[師]請解釋一下二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涵義。
[生]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師]若用紅色磁性貼表示碳原子、橙色磁性貼表示氧原子,請大家試著搭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
[生]搭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
[師]若用“●●●●”四種不同規(guī)格的磁性貼分別表示氫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汞原子,小組內同學合作,在小白板上搭建分子模型。同時填寫表2。
[師]請同學們用分子模型表示干冰升華的過程。
3.實驗探究,歸納對比,建立分子概念
問題:干冰升華,分子間隔改變,物質物理性質改變,化學性質是否改變呢?
[師]請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生]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得出結論。如表3。
[師]追問:分子改變,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否就改變呢?
[生]繼續(xù)探究,如表4。
[師]“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怎么理解?
[生]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不變,物質的化學性質保持不變;分子改變,物質的化學性質改變。
4.小組合作,自作動畫,建立原子概念
問題: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如何變成新分子?
(1)探究1: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的分子變化。
[師]請小組合作,利用搭建的分子模型探究化學變化中的分子變化:
[師]設問①這個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可從種類、個數(shù)角度分析)
②1個氫分子和1個氯分子生成幾個氯化氫分子?
若生成4個氯化氫分子,需要氫分子和氯分子個數(shù)是多少?
氫氣分子、氯氣分子、氯化氫分子個數(shù)間有什么關系?
[生]討論,分析。
[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2)探究2:氧化汞分解過程中的分子變化。
[師]請同學們利用分子模型,繼續(xù)探究:
③有人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如何理解?
5.科學故事,充分挖掘科學史的教育功能
[師]科學故事:科學界認識分子經歷了曲折。
1803年,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原子概念,物質由不可分的微?!訕嫵桑釉谝磺谢瘜W變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單元。
1808年,法國科學家蓋·呂薩克根據(jù)自己的實驗,結合道爾頓的原子理論,提出: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氣體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個數(shù)。遭到了道爾頓的強烈反對。
1811年,意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發(fā)現(xiàn)了兩者爭論的焦點,并根據(jù)蓋·呂薩克的實驗,提出假設: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并大膽提出假設,氫氣分子、氯氣分子是由兩個原子構成的,并把蓋·呂薩克的研究成果修正為“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氣體中含有相同的分子個數(shù)”。
如表5所示,阿伏伽德羅理論解決了蓋·呂薩克理論與道爾頓理論矛盾的焦點,即:依據(jù)蓋·呂薩克理論,半個氫原子+半個氯原子結合成一個氯化氫復合原子,這與道爾頓“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是不可再分”的理論相違背。
遺憾的是,此后五十年里,阿伏伽德羅的理論并未得到大多數(shù)科學家的認同,直到他去世的第二年,分子理論才被學界接受。
6.理性拓展,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服務
[師]問題:若我們的分子結構真如我們今天用磁性貼表示的那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如:分子是不停運動的,有原子構成的分子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氫氣和氯氣的反應為什么要點燃呢?
[生]討論、分析。
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
三、教學反思
1.基于學生基礎,追求應然和實然的統(tǒng)一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于核心知識的掌握。拋棄“相關學科課本已經出現(xiàn),學生應該已經掌握”的固有思維?;趯W情的目標確立和方法的選擇有助于知識的掌握。生活常識,已有知識,能力水平課前充分了解,方能達到應然和實然的統(tǒng)一。
2.基于科學史實,追求新時代的科學精神
通過教科書來了解科學,學生往往以為科學的理論是與生俱來的正確,是萬古不變的永恒真理??茖W的發(fā)展,常是正確與謬誤的交織。事實上,原子論到分子學說的提出,是基于大量實驗事實基礎上的一種理性思維,同時也是對權威的一種批判質疑??茖W史上生動的事例,能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對真理的執(zhí)著和追求,感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曲折,亦培養(yǎng)了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诳茖W史實的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新時代科學精神。
3.基于科學探究,追求學會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
善學的重要表現(xiàn)是善于思考。具有邏輯結構的教學內容能幫助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如本節(jié)課的設計過程中,真實情境引入:雪月餅冷藏用干冰一引出探究主題:化學視角看干冰。探究后明確:構成物質分子未變,物質的物理性質改變了一引出新問題:分子未變,物質化學性質改變嗎?探究后明確:分子未變,化學性質未改變一引出新問題:若分子改變,化學性質改變嗎?探究后明確:化學變化中,分子改變,化學性質改變一引出新問題: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如何改變的呢?探究后明確:分子破裂,原子重組→新問題:反思,剛才的一系列探究有沒有問題?
具有邏輯結構的知識易形成問題串,課堂教學活動易形成探究鏈。大量真探究,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最終有利于培養(yǎng)學會學習的能力。
4.適當理性拓展,追求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設計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如:(1)用磁性貼搭建分子模型是否合適?(2)是否有必要引入道爾頓、蓋·呂薩克、阿伏伽德羅關于分子一原子論的爭論,尤其是蓋·呂薩克的氣體化合體積定律?(3)是否有必要探究化學變化過程中粒子的個數(shù)比值?(4)是否有必要拓展,讓學生認識構成分子的原子和原子之間有個力的作用?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若我們用球棍模型來表示分子,學生是否理解棍的涵義?現(xiàn)階段用磁性貼表示分子結構,應該算是比較妥當?shù)?。理性拓展,對將來化學鍵和活化能的學習有所鋪墊。對于氣體化合體積定律,現(xiàn)階段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它。可以思考,教材中電解水探究水的組成,生成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之比為2:1。這個真實存在的現(xiàn)象,對我們研究水的組成有什么幫助?至少,我們應該要讓學生知道,宏觀情況的氣體體積暗含著微觀粒子的個數(shù)的某些關系。這對高中學習阿伏伽德羅定律應該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