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君,陳日宇,林小麗,杜 燾,黃華梅
(廣東省中醫(yī)院二沙分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冠心病呈現逐年增高的發(fā)病率,現在對于心肌梗死病人,大多采用的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療,因其具有療效顯著,創(chuàng)傷小的特點。該類手術采取穿刺橈動脈或股動脈,一般優(yōu)先選擇經橈動脈,但是對于心臟血管情況極差,手術難度大的需要選擇經股動脈,對于經股動脈穿刺的病人為了防止術后穿刺口出血,導致局部出現血腫及假性動脈瘤等不良反應,術后必須絕對臥床休息,術口加壓包扎予彈力繃帶及予患肢制動,病人因不習慣臥床排尿及擔心術口出血等因素就很容易造成尿潴留,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延遲其康復。筆者采用四子散外治療經股動脈PCI術后引起尿潴留25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回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廣東省中醫(yī)院二沙島分院治的冠心病PCI經股病人25例,女8例,男17例,年齡45~83歲,平均65歲,術前均無排尿困難及神經系統(tǒng)障礙。
病人均冠心病經股行PCI,引起大量尿液存留在膀胱內不能排出的尿潴留癥狀。
1.3.1 患者被確診出現尿潴留癥狀后,予四子散外治,四子散成份包括:吳茱萸30 g,萊菔子、白芥子、紫蘇子各60 g,將四子散用中高火加熱2~3分鐘在微波爐,使溫度達到60~70℃,穴取神闕、氣海、關元、中極,即可對病人腹部進行熨燙,病人取平臥位,用四子散順時對病人下腹部熨燙,時間在30 min左右,密切觀察病人的皮膚情況,聽取病人主訴,防止燙傷患者皮膚。
治療顯效:經治療后在1 h內病人可自行排尿且能排盡尿液;治療有效:治療后病人1 h自行排尿,但膀胱內尿液排不盡,或1~2 h內自行排尿且能排盡;治療無效:治療后2 h仍不能排尿;治療有效率=(治療顯效+治療有效)/n×10)%
25例列患者中,治療顯效8例,治療有效12例,治療的有效率為80%。
尿潴留是中醫(yī)學的“癃閉”。癃閉指小便量少、點滴以出,嚴重者閉塞不通等主要表現,引起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癃閉的治療主要是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治法當以通調膀胱氣機為主[2]。四子散由萊菔子、白芥子、紫蘇子、吳茱萸4種藥物組合而成,萊菔子:辛甘,平,歸脾胃,肺經,具消食兼有行氣降脹功效;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辛散溫通,行氣機通經絡;紫蘇子:辛溫,歸肺,大腸經,質潤降泄肺氣,以助大腸傳導;吳茱萸,辛,苦熱,具有散寒,止痛,引藥下行的作用,借助熱力使藥力通過皮膚進入機體,四子散具有溫經通絡, 調理臟腑,繼而助三焦氣化, 通調水道[3],本次取穴中極、關元、氣海、神闕,其關元,氣海屬任脈,對小便疾病有很好治療效果,中極(膀胱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主治:小便不利,關元(小腸募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主治:尿閉。氣海,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主治:遺尿(此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神闕,定位:在腹中部,臍中央。主治:腹痛。任脈與足三陰經交之穴是中極和關元,通過對這些穴位熱敷刺激,可以使膀胱氣化,促進病人排尿[4]。
四子散外治治療股動脈PCI術后尿潴留,即經濟方便,又操作簡單,療效還很明顯,即可以減少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也為臨床工作提供方便,還是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