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喬木
摘要 融媒體時代下,公安機關能否掌控話語權,事關黨的政治安全、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以及公安機關自身形象與公信力的建設。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多種信息和資訊魚目混珠,公安機關作為在輿論戰(zhàn)場邊防線的守護者,應當意識到自身所在位置的重要性,在社會宣傳與自身行政管理方面應當走出傳統的思維方式,以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運用新興媒體手段,牢牢把握好公安機關話語權,實現精準治理、精準反饋、精準監(jiān)督。
關鍵詞 融媒體 公安機關 話語權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9年拔尖人才培養(yǎng)專項資助研究生實踐基地調研項目(項目編號:2019JDDY002)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 87/j .cnki.1009-0592.2020.01.301
香港近期的連續(xù)游行示威的暴力活動事件中,游行暴徒肆無忌憚地逞兇、襲警,但警方執(zhí)法活動卻被錯誤的新聞報道歪曲,部分媒體無端指責警方暴力執(zhí)法,刻意妖魔化香港警方。在部分媒體顛倒黑白、煽動仇恨引導下,社會輿論對示威暴徒行為“選擇性失明”,有意成為暴徒的保護傘,對警方的故意抹黑也使得警方正常執(zhí)法受阻。而在游行示威活動之初,危機信息傳播開始向“雙向不對稱”發(fā)展。示威的暴徒借助新興社交媒體,通過激進口號迅速形成網絡討論熱點,宣傳激進暴力思想,不僅聚集大量游行示威人員,而且主導了社會輿論走向,煽動仇警情緒。聚集的游行示威人員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對警方執(zhí)法的抨擊,造成了仇警等激進思想的二次傳播,使得相關激進的社會輿情更具煽動性。與之對應的警方既未建立起與示威人群的雙向溝通,也并未通過媒介宣傳警方執(zhí)法活動,增強執(zhí)法工作透明度與民眾親和度,最終使香港警方處于不利局面。而香港警方在事件之初處的“失聲”狀態(tài),主要在于未充分利用傳統電視與報紙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喪失了對社會主流輿論有效引導。此外,缺乏對新興體發(fā)展的關注,忽視融媒體環(huán)境下的危機監(jiān)測與預警機制建設,尚未重視利用融媒體應對網絡輿論?;仡櫴录螅愀劬皆趫?zhí)法過程中無法第一時間控制危機信息傳播、警民沖突矛盾不斷加深爆發(fā)、警方形象污名化,喪失話語權成為了主要原因。
近年來,公安機關因受限于警力資源有限、宣傳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與傳統媒體的話語權競爭中處于弱勢,公安機關影響力和公信力日益邊緣化。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舉措,對公安機關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我國學者俞可平指出:治理能力基本要素包含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回應和有效等幾個方面?;貞侵腹矙C關主導話語權,對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時和負責的反映。但涉警輿情中,高達85%為負面輿論,群眾質疑警察公信力,大量的負面輿情消解了公安機關話語權基礎。
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治理能力的信息化與智能化,公安機關積極利用融媒體,強化公安機關話語權,通過話語權推動行業(yè)治安規(guī)范、社區(qū)組織章程、警民關系公約等社會規(guī)范建設,充分發(fā)揮公安機關話語權在協調社會關系、約束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公安機關與傳統媒體對話語權博弈過程中,互聯網、媒體移動終端等新興媒介技術興起,沖擊著原本信心傳播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話語權的分配。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出臺,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在互助、互信、互靠的媒體關系下,建立“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的平臺,將融媒體綜合成為公安機關的傳播平臺、交互平臺、服務平臺、監(jiān)督平臺。公安機關的聲音在融合媒體生態(tài)系統,得到最集約化、高效化、多樣化的加工與傳播,既保留傳統官方媒體資源與平臺優(yōu)勢,又充分融入新媒介多元化傳播渠道。媒體內容生產與傳播的管理運行模式的創(chuàng)新,使公安機關可以不斷提高社會公共事件議題的關注廣度與深度,引導公眾在社會輿論中理智思考。
(一)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以線下媒體為主,主要以文字字符作為主要傳播方式,實現信息的單向傳播。融媒體時代傳播方式多樣化,圖片、視頻與VR等傳播方式的流行,極大的豐富了傳播的信息量。但傳統傳播中的文字字符,編輯、排版、印刷無形中增加信息傳播的門檻與成本。融媒體在降低了信息傳播門檻后,允許“用戶生產內容”,以自媒體傳播形式打破了信息單向傳播的壁壘。因此,傳統官媒、紙媒主導的單一性的話語權受到沖擊,權威性與唯一性已經被消解,日益廣泛的受眾參與信息話語權之中。融媒體相比于傳統媒體,信息容量增多,且由于新聞資源互通,可實現信息的縱向查閱。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力與影響力隨時間流逝衰減較快,但融媒體時代下,信息間的互通互融,增強了融媒體作為數據庫的作用,延長了信息的影響力。以公安機關門戶網站為例,僅市局以上公安機關創(chuàng)建了政府網站。公安機關門戶網站數量稀少,缺乏日常更新與維護,且被廣泛的商業(yè)門戶網站淹沒,網站瀏覽量較少,傳播力遠遠不夠。融媒體時代下,公安機關抖音、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多媒體傳播,才能獲得廣泛的影響力。
(二)傳播內容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公安機關統一發(fā)布的聲明內容是客觀的、完整的、全面的,因此基本不會出現片面的、刻意的、子虛烏有的傳播。然而如今融媒體的出現,使得每個人都有發(fā)聲的機會,但是由于每個人在發(fā)聲傳播的過程中,不會公平公正、客觀概述某個事件,而是隨意的表達自己想突出的部分,并且?guī)е鴤€人主觀情感傳播,使得新聞變的主觀化、碎片化、片面化。
傳統公安機關政務媒體肩負國家政策方針、社會核心價值觀引導等職責,傳播內容平民性不足,缺少互動性。披露內容多為公安機關正面自身建設,被動回應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進展。缺少公開透明性,公安機關話語權公信力下滑,對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極易引發(fā)猜忌與不良輿論。而融媒體平臺下既是信息獲取平臺,也是信息溝通平臺,融媒體的溝通性使得公安機關也了解到人民群眾的觀點與理念,針對性的主動回應群眾。在堅持公秘結合的原則基礎上,積極發(fā)布信息以保障群眾知情權。而身處“后真相”時代,虛假新聞、反轉新聞不斷出現,認知在前,真相在后。傳播媒體在追求第一發(fā)言權和熱點報道時,通常注重傳播容易情緒共鳴內容,忽視了對事實真相的判斷。這不僅喪失了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也損害了傳播內容的公信力。在以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的普及下,群眾擁有了“拇指話語權”,公安機關則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的溝通性,以“兩微一端”等新渠道回應群眾信息需求,確保信息的“精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