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而立》是王小波用來解釋自己的小說,展現(xiàn)的是普通知識分子的困境。本文通過分析小說“人物”“空間”兩個維度的二元對立揭示出“俗世”和“存在”兩個世界的邏輯,并闡述了“俗世”的荒誕性。主人公王二經(jīng)歷了一個從回歸存在到被俗世規(guī)訓后又回歸存在的歷程,是一個加繆式的存在主義英雄。
關(guān)鍵詞:王小波 《三十而立》 存在 俗世
《黃金時代》小說集包含《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這三個中篇,主人公都叫王二,王二的故事是作者本人從云南生產(chǎn)建設兵團勞動、去山東插隊后來又擔任民辦教師這一人生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王小波曾經(jīng)把小說分為兩種:一種是解釋自己的,另一種是到想象中營造的。①《黃金時代》小說集無疑是一種帶有自傳性質(zhì)、解釋自己的小說,寫的是以王二個人為中心的小歷史,展現(xiàn)的是普通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與存在之思?!饵S金時代》單篇一直是評論界炙手可熱的寵兒,然而《三十而立》卻鮮少有人解讀。筆者認為《三十而立》存在著被忽視的巨大價值,本文將給予這部小說更多關(guān)注,挖掘文本貯存的信息,為批評闡釋提供更大的空間與可能。
一、兩個世界:“俗世”與“存在”的二元對立
在王小波的小說宇宙中常常會出現(xiàn)“兩個世界”的邏輯,在《紅拂夜奔》里作者曾具象化地構(gòu)想過兩個世界,一個世界里有“茵茵的草坪,參天的古樹,潺潺流動的小溪”,另一個世界則是“黃沙蔽日”“是泥巴與大糞的世界”(2)。兩個世界天壤之別的兩種景觀,一個美好自由且富有生命力,另一個丑陋頹敗而壓抑。筆者認為,這兩個世界分別隱喻回歸存在本身的世界與俗世。在回歸存在本身的世界里,生命如同“草長馬發(fā)情”一樣真誠、干凈、自由;而俗世則是充滿著奴役與規(guī)訓、“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的現(xiàn)實世界,但現(xiàn)實世界又具備著曖昧的屬性,它并不純粹是一個無智無性無趣的烏托邦,智慧、性愛、有趣有時會在混沌中存在③,所以“王二”們在這樣的世界里會產(chǎn)生種種越界和反抗。
(一)人物的對立
《三十而立》同樣遵循著這么一條“兩個世界”的邏輯,構(gòu)成“俗世”與“存在”的二元對立。首先體現(xiàn)在人物設定上,“俗世”對應著王二的父親、校長以及王二老婆二妞子,“存在”對應王二的母親、朋友許由以及王二前女友小轉(zhuǎn)鈴?!八资馈苯M合里的人物都是象征著權(quán)力、體制、暴力,來自工作生活的各種層面,企圖用規(guī)則馴化王二。而“存在”組合里的無一例外都是鄙視這種世俗規(guī)訓的,率真自然的。
王二的父親從小到大都是名列前茅,王二把他形容成“一部偉大的機器,專門解決各種習題”④,時常用話語和暴力手段打壓王二。而王二母親則更符合第一個世界,說過“首先要當個正直的人,其次要當個快樂的”。她曾對王二的女友小轉(zhuǎn)鈴說“人生是一條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書來消磨旅途”,王二的父親在她口中就是一本無趣的書。
校長是王二的上級,時常批評王二說話不正經(jīng),把出國名額當成空頭支票,因為喪失了“有趣”這種品質(zhì),他可以用嚴肅的態(tài)度與王二討論牛仔褲長霉這類啼笑皆非的話題。校長經(jīng)常作為權(quán)力者用政治鑒定要挾王二,所以在王二的遐想中校長的形象是“長著長長的鷹鉤鼻子,到處窺探,要保持人們心靈的純潔”,猶如《1984》中無處不在的“老大哥”。許由是王二發(fā)小,童年時代他們都屬于游離在校園集體邊緣的“后進生”,在這一時期他們身處的校同就是一個充斥著權(quán)力話語、等級森嚴的空間,是一個微縮的“俗世”。班長、中隊長之類的干部教育“后進生”王二可以獲得榮譽表彰;幼兒同中的孩子排著長隊排糞,幼兒同阿姨會在玻璃外監(jiān)視,就像是??隆兑?guī)訓與懲罰》里提到的邊沁的全景敞式監(jiān)獄⑤,孩子們在可見而無法確知的權(quán)力機制下吃飯、排泄,不敢逾矩。但王二打破了這種控制,親手給幼兒同同學擦了屁股,阿姨便對王二施以暴力,于是兩個“后進生”企圖用合謀“毒殺”阿姨的手段反抗權(quán)威。后來王二長大了,到了而立之年,成了一個被俗世改造過的人,“本質(zhì)上已經(jīng)是個好人、好教師、好公民、好丈夫”。而許由還停留在未被俗世改造的原始的“后進生”狀態(tài),因為爆炸案毀容所以未婚;不在意功名,王二在追求出國指標的過程中屢屢受挫,許由的態(tài)度是安慰他并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放蕩不羈之處頗多,比如把球鞋放到烤箱,把精子放到顯微鏡底下。
二妞子是王二的糟糠之妻,為人庸俗,生性剽悍,是一個施虐者的形象。無法與王二實現(xiàn)平等的精神交流,他們交流的方式便是短兵相接的“家庭暴力”。二妞子是體委練柔道的,把毆打王二的暴力行為叫作“寢技”。與此相反,小轉(zhuǎn)鈴是王二的初戀女友,也是王二的精神盟友。戴錦華在解讀《黃金時代》時用??碌臋?quán)利話語解讀王二與陳清揚的關(guān)系,認為王二與陳清揚用性愛結(jié)成聯(lián)盟,用個體的性狂歡來對抗來自外界的極權(quán)政治。⑥如果王二和陳清揚是肉體盟友的話,那么到了《三十而立》里小轉(zhuǎn)鈴便是王二抵抗“俗世”的精神盟友,共同抵抗外部的權(quán)力機器。首先,小轉(zhuǎn)鈴瘋狂且對待生活有著一如既往的強硬態(tài)度。她說話無忌,直接對勸她別離婚的“假正經(jīng)”的副主編說出鄙俗之語;在酒館一定要吃下那盤像活青蛙一樣的豬腦子下酒菜是因為她想擺脫那個叫做“歷史宿命”的東西,拿回屬于自身的主體性。其次,小轉(zhuǎn)鈴是純精神化的盟友,她是一種“非性”的形象。她在小說里被設定為一個性冷淡的人,與王二曾有一冬的讀書時光,她與王二發(fā)生性關(guān)系是為了維持與王二的精神交流,共享思維的樂趣。小轉(zhuǎn)鈴曾說過自己需要王二這個朋友,為此不惜給他當老婆。
與小轉(zhuǎn)鈴在一起時王二還推導出了《虛偽論》,得出結(jié)論:“這個世界里存在著兩個體系。一個來自生存的必要,一個來自存在本身”,認為“存在本身有無窮的魅力,為此值得把虛名浮利全部放棄”,所以王二發(fā)誓“以后我要真誠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爾一樣思辨,像堂吉訶德一樣攻擊風車。無論寫詩還是做愛,都要以極大的真誠完成”。但在三十二歲的這個時刻,王二在“存在本身”與“生存的必要”的兩難選擇里選擇了后者,積極于出國名額和提副教授;生活在校同和家庭兩個“俗世”的權(quán)利體系中,被校長、二妞子壓制。在小轉(zhuǎn)鈴問起那篇《虛偽論》的時候,他甚至故意回避不愿提起,小轉(zhuǎn)鈴卻始終如一地踐行著“用極大的真誠去生活”的原則。
(二)空間的區(qū)隔
陳曉明在《重讀王小波(我的陰陽兩界)》中指出,《黃金時代》的山上與山下是兩個世界,《革命時期的愛情》里王二在高塔上磨豆腐的場所是通過這種高高在上的空間與現(xiàn)實脫序,而《我的陰陽兩界》則更極端地表現(xiàn)出兩個空間的區(qū)隔與比照。(7)“兩個世界”的邏輯還體現(xiàn)在王小波慣用的營造兩個相互區(qū)隔的空間這一模式上。
之前提到,在與小轉(zhuǎn)鈴的插隊時光里,王二是回歸存在本身的,而在“三十而立”后卻為了“生存”放弁了“存在”。在兩個時空里,敘事場景也不盡相同。與小轉(zhuǎn)鈴多是在自然空間里,比如描寫在京郊插隊,秋天走路回家,“路邊全是高高的楊樹,風過處無數(shù)落葉就如一場黃金雨從天頂飄落”,王二的心從“緊繃”到“松動”。與小轉(zhuǎn)鈐存一片寂靜中回城.穿討茫茫大雪,冷風治好了王二的頭疼。在開闊遼遠的自然空間里,王二的身體與心靈都從曾經(jīng)被“俗世”規(guī)訓的緊繃狀態(tài)回歸到一種放松自如、安靜平息的狀態(tài)。那時王二“忽然之間從心底涌起強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愛,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當做一百世一樣。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裝作不存在。無論如何,我要對自己負起責任”。還有兩人野合的場景,星空下,鉆高粱地,念詩。涉及性的場面都是在自然里發(fā)生,就像李銀河評價的那樣:“他筆下的性就如同生命本身,健康、干凈,既蓬勃又恬淡”⑧。在小說所有關(guān)于插隊歲月的回憶中,敘述者建構(gòu)了一個詩意的世界,在廣袤而自由的空間里王二是回歸存在本身的。
而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場景就開始切換到逼仄的室內(nèi),比如臭烘烘一團糟的實驗室,充滿著腐爛的氣味;可以種蘑菇的潮濕的地下室,等等,王二覺得生活變得無趣,像把人用濕牛皮裹起來的一種酷刑,“人一天天地老去,牛皮一天天緊起來,這張牛皮就是生活的規(guī)律”。這便是“俗世”的場景,壓抑的社會環(huán)境,幽閉的生活空間,這個世界充滿了爭名奪利與虛假無聊。在“生存的必要”這張牛皮的裹挾下,人在一種近乎窒息的狀態(tài)里,已容納不下個體選擇和自我意識。文中還有一段寫到王二在實驗室里望著翹挺的試管、聞著發(fā)臭的培養(yǎng)基睡去,夢見了一個南國的沼澤,太陽又白又亮,平原上草木蔥蘢。王二用睡夢的方式從俗世進入到存在的本真世界時,他聞到了“新生的味道與腐爛的味道相混”的氣息。用味道區(qū)分了兩個空間。
兩個世界,一個來自生存的必要,充滿專制、暴力、權(quán)力與非理性,像一個戒備森嚴的岡籠;另一個來自存在本身,生命的狀態(tài)自由而舒展,猶如小草的生長、公馬的發(fā)情一樣無目的性,踐行“偉大的真誠”是這種自由的前提。
二、俗世:荒誕的世界
王小波談到對張愛玲的小說和航海小說的看法時指出,這些小說里幽閉壓抑的情調(diào),營造出來的家庭和海船是太小的岡籠,對人類而言更大的噩夢是社會,是人的生存環(huán)境。社會不進步,思想不發(fā)展,對知識分子來說是一種噩夢。⑨王小波筆下的王二故事,不是在想象中營造的,而用來解釋自己的,王二作為某大學農(nóng)業(yè)系微生物講師兼基礎部生物實驗室的主任,就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典型,王二的囚籠正是代表著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
在三十二歲的這個時刻,王二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一種荒誕的境遇里,他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不真實感。所以當王二交替敘述以三十二歲為分界點的兩個時空發(fā)生的故事時總會說“無論如何,我也不能相信”,不相信自己從小時候混世魔王的身份置換到了被“俗世”規(guī)訓改造后的好公民,甚至當他身處學校的操場旁時會有時空混亂的錯覺。加繆存《西西弗神話》中談到荒誕的本質(zhì)是一種分離,一種人與其生活、演員與其背景的分離。⑩
首先這種分離體現(xiàn)在“我”與“王二”人稱的巧妙轉(zhuǎn)換上?!巴醵诒本┏?,我就是王二”是一句堪稱經(jīng)典的開頭,這里前一句是以第三人稱切入,是一個全知視角,仿佛置于北京城的上空拍攝“王二”這個人物的俯拍鏡頭,后一句卻變成了“王二”站在面前敘述的內(nèi)視角。敘述者從俯視的或抽離的轉(zhuǎn)移到平行的、介入的觀看姿態(tài),這種反常規(guī)的敘述方式是黑色幽默的慣用手段,形成了一種錯位和荒誕的感覺,正如加繆談到的人與生活的分離,演員與背景的分離。
另一方面,人稱的分離代表著社會身份的“我”與自我意識的“我”無法重合,人難以回歸存在本身。小說接近結(jié)尾的部分,王二幻想自己老去的樣子,又出現(xiàn)了這樣的人稱分離:
再過五十年,王二成了某部的總工程師,再兼七八個學會的顧問,那時候挺在床上,準是在首都醫(yī)院的高干病房里。我像僵尸一樣,口不能盲,連指尖也不能動,沙發(fā)床周圍是一種暗淡的綠光,枕頭微微傾斜,我看見玻璃屏后的儀器。
“王二”指的是敘述者的社會身份,“我”是敘述者自我身份,雖然在社會價值體系里成了所謂的“成功人士”,但“自我”卻是衰敗的、喪失生命力的,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肉體層面。這一設想顯然是王二選擇世俗名利放棄存在的必然結(jié)果?!巴醵笔鞘浪椎哪且幻妫拔摇辈攀谴嬖诒旧??!拔摇迸c“王二”之間的分離,正是“俗世”與“存在”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這一點構(gòu)成了“三十而立”后的煩惱人生的本質(zhì)。
另一個“俗世”的荒誕之處就在于人尊嚴的喪失。王小波在一次訪問中談道:“尊嚴就是,你在任何地方都被當成一個人物看待,不是一個東西看待?!保?1)崔衛(wèi)平認為“在王小波的世界中,一個人的生活往往被削減成某個方面,甚至身體的某個部位”(12)。小說里那只配種站的云南小公驢,陽具奇大無比,卻處于一種被觀看配種、喪失身體主權(quán)和尊嚴的狀態(tài)。就像那只公驢一樣,王二在被校長訓斥之后認為“睪丸被捏了一下”,在荒謬的故事背景中人的存在被瓦解,尊嚴被踐踏。
王小波曾坦言《黃金時代》的主題就是生活,他在《黃金時代》后記中講述了“倫敦天空”發(fā)明者的故事,“正如我們的生活不應該是我寫的這樣,但實際上,它正是我寫的這個樣子”(13)。事實上《三十而立》中的荒誕就來源于生活記憶,戴錦華所言之80年代的“缺席的在場者”,這并非虛構(gòu)出來的一種荒誕,而是時代影響下的一種歷史真實。(14)歷史的荒誕之處就在于沒有人意識到荒誕,生活本身就充滿了不需要藝術(shù)加工的黑色幽默。這個世界里,對于認識到荒誕真理的“王二”們而言,占統(tǒng)治地位的永遠是加繆所說的:矛盾、二律背反、焦慮、無能為力,即清醒者永恒的氛圍。(15)
三、三十而立:終極選擇
王二為了“裝好人、往上爬”而去探視有宿怨的老姚,在臟亂的病房感受到了衰老與死亡所帶來的壓力。他接觸到的那個病人膏肓的老太太,生命只剩下呼吸與排泄。時間也是權(quán)力者,年輕與衰老也自然地形成了兩個世界,對自由生命而言,衰老與死亡是更大的不可抗力和更加專橫的控制。在老姚臨終病房里的所見所聞給王二以巨大精神沖擊,他感受到了生命終究不可避免的頹唐與衰敗,發(fā)出了“人之不肖如鼠也”的感慨。在王小波的小說里往往要依靠陰郁和死亡的背景來形成一種對存在這種終極命題的拷問。
出了病房,王二走夜路的那段心理描寫就是從俗世轉(zhuǎn)向存在的轉(zhuǎn)折,他想到死與永恒,也知道自己的渺小。但他知道只要自己還在走動,就超越了死亡,他要像行吟詩人那樣為自己吟詩度過漫漫長夜。他從“走正路,爭頭名”的道路上清醒過來,在三十而立的十字路口,他不得不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在死亡的刺激下實現(xiàn)了這種轉(zhuǎn)變。
三十歲是一個人的分岔路口,恰到好處的成熟,沒有二十歲的生猛、青澀與野心勃勃,卻也不像四十歲那樣塵埃落定。青春的確已經(jīng)逝去了,在時間軸的中心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卻也需要將人生的后半程走完。值得思考的是,“三十而立”中“立”到底是要立什么?
叔孫豹提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或許是古往今來許多知識分子的偉大理想,但不是王二的。
首先,這種“立”是一種社會關(guān)系的獨立。敘述者王二到了三十歲,這樣一個人生轉(zhuǎn)折點,社會身份漸漸穩(wěn)定,娶妻成家了,也從事著一份還算正統(tǒng)的教師T作,算是立業(yè)。但這種社會身份的獨立卻被沖擊著,校長的權(quán)力壓制使王二無法提副教授也無法jL罔,父親與二妞子也在對王二精神與肉體上施加著暴力。也就是說,這種獨立是社會身份一種表層的獨立,僅僅只能保證一個人看起來“人模狗樣”地生存,但人是沒有自主權(quán)與尊嚴的。
其次,“立”所包含的還有一種精神層面的獨立,是更高層面的獨立。文中是指踐行一種偉大真誠的生活方式,取得生而為人的尊嚴,也意味著在“俗世”與“存在”的兩個世界之間選擇后者。當王二碰到了從前的女友小轉(zhuǎn)鈴,開始重拾從前真誠詩意地活著的回憶片段和信仰。結(jié)尾處探望病重的老姚,王二被死亡沖擊到了,發(fā)出“人之不肖如鼠也”的感慨。于是王二假想了自己死亡的情景,假如為著“生存的必要”繼續(xù)在俗世里摸爬滾打,他或許在老去的時候會變成一個“某部的總T程師,再兼七八個學會的顧問”,癱瘓在“首都醫(yī)院的高干病房里”緩慢痛苦地死去。他不想像老鼠那樣死去,而是要自己選擇,選擇一種“血淋淋的光榮”——被香艷的劊子手砍殺、在歡呼聲中直升天國。他選擇做一個加繆式的存在主義英雄,忠于自己的本性,義無反顧地愛與生活,“把眼前的一世當做一百世一樣”,窮盡現(xiàn)有的一切,同時也知曉生命的局限。王二情愿在死亡之前,自己將棉花塞入直腸,有尊嚴地活著與死去,因為那個簡單的道理“我思故我在”,既然存在就不能裝作不存在,他要對自己負責任。故而王二在最后終于感受到了這種來自荒誕的幸福,像死刑前等待黎明的默爾索、沉默困苦但交織喜悅的西西弗,即便在“決定論”的基礎上,他終將一死,且逃離不了荒誕的現(xiàn)實,但他也通過反抗與激情獲得了最大的自由與幸福。
①黃集偉:《王小波——最初的與最終的》,李銀河編:《王小波十年祭》,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頁。
②王小波:《青銅時代》,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421頁。
③王小波:《(懷疑三部曲)序》,《沉默的大多數(shù)——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頁。(原文:“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兀性的世界,但是性愛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保?/p>
④本文所有《三十而立》中的原文句段均引自王小波:《黃金時代》,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⑤[法]米歇爾·??隆兑?guī)訓與懲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第225-226頁。
⑥戴錦華:《智者戲謔——閱讀王小波》,《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2期。
⑦陳曉明:《重讀(我的陰陽兩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從刊》 2011年第12期。
⑧王偉群:《黃金時代的革命、愛情與荒誕——關(guān)于(黃金時代)的對話》,李銀河編:《王小波十年祭》,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頁。(注:此處指的是常態(tài)的性?!霸趯ΤB(tài)的性的敘述上,性是自然的,干凈的,就如同生活本身;性又是反抗的,具有顛覆性,在壓抑環(huán)境中像一陣自由奔放的勁風。他在對變態(tài)的性的敘述中,性有時是隱喻的,影射現(xiàn)實中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李銀河《王小波筆下的性——常態(tài)與變態(tài)》)
⑨王小波:《關(guān)于幽閉型小說》,《沉默的大多數(shù)——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頁。
⑩(15)[法]加繆:《西西弗神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6頁,第23頁。
⑧嚴小額整理:《(人活著必須要有尊嚴)王小波未公開的訪問》,韓袁紅編:《王小波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頁。
(12)崔衛(wèi)平:《狂歡詛咒再生——關(guān)于(黃金時代)的文體》,韓袁紅編:《王小波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頁。
(13)王小波:《(黃金時代)后記》,《沉默的大多數(shù)——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頁。
(14)戴錦華:《智者戲謔——閱讀王小波》.《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2]王小波青銅時代[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7
[3]王小波黃金時代[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
[4]李銀河編.王小波十年祭[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7.
[5]韓袁紅編.王小波研究資料(上、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6]韓袁紅.批判與想象——王小波小說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
[7]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8]王毅編不再沉默——人文學者論王小波[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9]房偉.革命星空下的“壞孩子”——王小波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10]加繆.西西弗神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11]米歇爾·福柯規(guī)訓與懲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12]戴錦華智者戲謔——閱讀王小波[J]當代作家評論,1998(2).
[13]陳曉明重讀《我的陰陽兩界》[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從刊,2011(12).
[14]黃平.革命時期的虛兀:王小波論[J]文藝爭鳴,2014(9).
[15]黃平.王小波與文學史[J].學術(shù)月刊,2017(12).
作者:陳欣,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