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奇
(漯河市召陵區(qū)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膽囊結石通過膽囊管進入膽總管形成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1]。外科手術是治療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的常用方法,包括探查取石術、膽囊切除等傳統(tǒng)術式,但存在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等問題,不利于術后恢復[2]。經(jīng)膽囊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是一種新型的微創(chuàng)術式,無需切開膽總管,減少機體損傷,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疼痛小等特點,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加快恢復進程[3]。本研究對比分析LTCBDE與腹腔鏡下膽道探查T管引流術(laparoscopic choledocholithotomy T-tube drainage,LCHTD)對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的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一定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漯河市召陵區(qū)人民醫(yī)院治療的82例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患者,依據(jù)手術方式分為LCHTD組和LTCBDE組,每組41例。LCHTD組接受腹腔鏡下膽道探查T管引流術(laparoscopic choledocholithotomy T-tube drainage,LCHTD)治療,男24例,女17例,年齡34~58歲,平均(45.87±5.12)歲,膽囊管直徑9~15 mm,平均(12.84±1.05)mm,結石6~10枚,平均(8.15±0.92)枚,伴發(fā)熱26例,伴梗阻性黃疸38例。LTCBDE組接受LTCBDE治療,男23例,女18例,年齡36~58歲,平均(46.17±5.08)歲,膽囊管直徑8~14 mm,平均(11.94±1.25)mm,結石7~10枚,平均(8.49±0.74)枚,伴發(fā)熱28例,伴梗阻性黃疸3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確診為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②接受手術治療;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近期未接受上腹部手術。(2)排除標準:①急形胰腺炎;②免疫功能紊亂;③化膿性膽管炎;④伴精神疾病;⑤膽管管腔直徑<4 mm;⑥凝血功能障礙;⑦結石數(shù)量>10個,結石直徑>10 mm;⑧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
1.3 手術方法(1)LCHTD。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穿刺部位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游離膽總管,顯露膽總管前壁,采用膽道鏡探查肝膽總管,若發(fā)現(xiàn)結石,常規(guī)套石籃取出,確認無結石后置T管引流并縫合膽總管。(2)LTCBDE。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建立氣腹,壓力為9~12 mm Hg(1 mm Hg=0.133 kPa),采取“四孔法顯露膽囊三角,游離膽囊管、膽囊動脈,夾閉膽囊動脈,電凝切斷,近膽囊壺部上方夾閉膽囊管,避免膽汁、結石溢入腹腔,游離膽囊,若膽囊解剖結構不清晰,開窗減壓后鈍性分離。膽總管匯合點旁1 cm處剪開1/2周徑,套管插入接近膽囊管開口處,套管中放置膽道鏡,探查膽總管、肝總管,放置取石籃取出結石,對于較大直徑的結石,碎石后取出。再次探查膽總管、肝總管,確認無明顯結石,采取可吸收生物夾夾閉膽總管殘端,切除膽囊。解除氣腹,拔出套管針,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1)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手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補液量、恢復時間。(2)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急性胰腺炎、肝下積液感染、膽道出血、急性腹膜炎、膽汁漏等。
2.1 兩組圍手術期情況比較與LCHTD組比較,LTCBDE組患者術后補液量及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及術后恢復時間均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2.2 并發(fā)癥LTCBDE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LCHT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起病急,患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絞痛、黃疸等,結石易阻塞膽總管,造成膽汁引流不暢,引起肝膿腫、化膿性膽管炎、膽道出血等,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4]。
既往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主要治療方式為LCHTD,但其破壞膽總管完整性,膽汁大量流失,導致電解質紊亂,引起逆行性感染,造成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術后恢復時間延長[5]。LTCBDE與LCHTD對比有以下優(yōu)勢:(1)手術采?、衿诳p合,無需留置引流管,可避免置管、拔管引起的膽汁漏、腸漏等情況,降低術后感染發(fā)生率;(2)在膽囊管銳角匯入部做小切口,膽囊管殘端插入套管,可解決膽囊管較細、螺旋瓣阻擋引起的取石率低的問題,有助于提高探查有效率,降低殘石率;(3)LTCBDE不影響膽管解剖形態(tài)、功能,相對于LCHTD,其損傷較小,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可降低管壁缺血發(fā)生率;(4)采用可吸收生物夾夾閉膽囊管,可有效減少瘢痕形成。本研究結果顯示,LTCBDE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等具體指標均優(yōu)于LCHTD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LCHTD組明顯降低,可見LTCBDE治療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可減少術中出血量、補液量、縮短手術時間、加快康復進程,且安全性較高。同時,LTCBDE也有一定局限性,其使用范圍是膽囊管開口以下的膽總管內的結石,若膽囊管內徑較細、結石數(shù)量較多、結石發(fā)生嵌頓,氣囊擴張之后膽道鏡仍無法進入,則需切開膽總管取石[6]。
綜上可知,LTCBDE治療繼發(fā)性肝外膽管結石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加快康復進程,且安全性較高,但LTCBDE步驟復雜,手術熟練度要求較高,需施術者嚴格掌握適應證,多多學習,熟練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