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地球上存在上億年之久。1991年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盧立伍在遼寧凌源發(fā)現一件具有長吻部的魚類化石,其特征與古白鱘相似,和它一同發(fā)現的還有北票鱘、狼鰭魚及其他一些典型熱河動物群化石。此化石具有極長的、由一系列縱向分布吻片構成的吻部,頭部有明顯的前、后長形孔,與鱘科和軟骨硬鱗科區(qū)別明顯。經過古生物學家鑒定,屬于白鱘科。這一發(fā)現說明白鱘與其他鱘類一樣,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在早白堊紀或更早,白鱘科魚類就已經和鱘科、北票鱘科從系統(tǒng)進化上分開。
當今世界上白鱘科下僅存2種,白鱘和匙吻鱘。白鱘僅分布在中國長江的干支流中,如沱江、 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陽湖及錢塘江。匙吻鱘則分布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白鱘和匙吻鱘最顯著的區(qū)別在吻的形態(tài)和食性,白鱘的吻尖細,以魚為食;匙吻鱘的吻寬扁,濾食浮游動物。
白鱘又名中國劍魚,為中國特有種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鴨嘴,也可俗稱為鴨嘴鱘。白鱘體長呈梭形,胸鰭前部的身體平扁,后部略側扁。魚體背部灰黃色,腹部白色,各鰭灰白色,尾鰭外緣為青灰色。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白鱘最顯著的特征是吻長,其吻部可占體長的三分之一。白鱘的吻部占身體的比例隨著生長發(fā)育而發(fā)生變化,性成熟前該吻部占身體的比例隨個體生長而減小,性成熟后基本穩(wěn)定。
白鱘為中下層魚類,在長江干流及一些水量較大的支流都有分布,幼魚多在中下游至河口及附屬水體覓食,性成熟后溯河產卵,其產卵場在金沙江下游的宜賓江段。每年的2—3 月是白鱘的繁殖季,它們會上溯到長江上游產卵。白鱘的卵帶黏性,沉到水里,一尾30千克的雌魚可以產下20萬粒卵。
長江葛洲壩樞紐興建后,中下游白鱘被大壩阻隔,不能上溯到上游繁殖。大壩剛截流后,大批白鱘和未成熟的個體被攔在壩下,使上游種群數量下降。但由于產卵場未破壞,壩上的親魚仍能繁殖生長。隨后科學家發(fā)現長江葛洲壩截流后,在壩下又出現了 一 個白鱘產卵場,每年 6—7 月間,壩上的四川萬縣、湖北宜昌、湖南岳陽以及上海崇明等地江段出現大量白鱘幼魚。不過,長江上的大壩不只葛洲壩,如果大壩過多會將白鱘的棲息地分割成一座座孤島,這對其生存是極為不利的。
白鱘生長速度很快,尤其是當年孵化出的幼魚更是如此。當年10月份的幼魚全長達53~61厘米,1齡魚平均體長75厘米。鱘雌雄魚在性成熟前生長無明顯差異,性成熟后,雌魚的長度及重量均大于同齡的雄魚。民間漁民流傳 “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其中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魚就是指的白鱘。不過現實情況下,還沒有記錄到萬斤的白鱘。在2007年捕獲到的一條體長約3.6米的白鱘,這是近些年來已知的最大一條。不過,根據動物學家秉志記載,20世紀50年代有漁民在南京曾捕到 7米長的白鱘,體重908千克,這是世界上淡水魚類體長度的最高紀錄。
保護專家正從圍網中救出江豚。
白鱘為一種肉食性魚類,以其他魚類為食。1983 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經解剖過一尾長354厘米、體重148千克的白鱘,在它的胃中,取出 一 尾 3. 7 千克的青魚和 一尾 4 千克重的鯉魚。白鱘的食性隨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在長江上游春夏季以鯛魚為主,秋冬季則以蝦虎魚和蝦類為主。在長江下游江段白鱘則以鱭魚和蝦蟹類為主。白鱘是個大肚皮,它一次進食量可占體重的 5%,一次攝食后,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攝食。
早在1983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的通令”中已經將白鱘列為我國國家一類特有珍稀動物??上Ы涍^幾十年的努力,白鱘還是沒能保住。很多人可能會疑問,為何不進行人工繁育然后放生。現實的情況沒有那么簡單。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可以捕捉到白鱘的幼魚,可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探索出白鱘的繁育技術。當后來具備白鱘繁育技術之后,卻再也捕捉不到魚了。也就是,白鱘并沒有等到人類技術進步可以挽救自己的那一天。
2003年,中國科學家最后一次救助放生一條白鱘,此后白鱘便消失蹤跡。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把白鱘列入“極危”等級。
那么如何定義一個物種是否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于滅絕做出了定義:“某一分類單元的物種的最后一個個體死亡,則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滅絕。如果無法確定最后一個個體死亡,在50年內沒有發(fā)現該個體,就認為該分類單元的物種絕滅?!睂嶋H情況要想確定一個物種最后一個個體死亡是非常困難的。隨即,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功能性滅絕”。所謂的功能性滅絕是指即便是該物種還存在,也無法在自然狀態(tài)下擁有維持繁殖的能力。從遺傳上看,一個物種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于近親繁殖,需要一個最小有效種群。不同物種的最小有效種群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因此,早在1993年白鱘就已經被科學家認定為功能性滅絕。
從進化歷史上看每一個物種都可能滅絕,舊的物種滅絕為新的物種提供生存的機會,如果地球上的物種都不滅絕,這個地球顯然無法承受??墒侨祟惢顒哟蚱屏俗匀唤绲难莼瘷C制,一些物種如白鱘本來可以在自然界繼續(xù)存活,可是由于人類的干擾、破壞而導致滅絕,這就影響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負面影響。而人類也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員,生態(tài)系統(tǒng)出了問題,人類也無法幸免。這就是保護物種的意義所在。
◎ 來源|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