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義
(福州市馮宅中心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8)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提出:學生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逐步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變革。[1]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促進課程體系及教學思想的變革,教學方法及課堂教學結構的革新。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課堂教學和教育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學生自主學習地位不高、自主學習意識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足以及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等現(xiàn)象,信息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教育的本質是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首先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索,分享發(fā)現(xiàn)和成果,提高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實質上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雖然照顧了全體學生,卻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和個性特長的發(fā)揮。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教學中廣泛融合信息技術,推動教與學活動的革新。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努力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指導學生觀察、想象、動手操作,掌握分析、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2]
例如,在《神奇的計算工具》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計算器使用已有一定了解的學情,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互助活動,開展合作性自主探索。學生在探索中得到新的啟發(fā):取5 個數字,任意組合成一個兩位數和一個三位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積最大是多少(提示:先組數,再計算)?利用“大數盡可能排在高位,兩個數的差盡可能小”的規(guī)律,學生借助學習終端的計算器功能稍作比較,很快算出最大的乘積。有思維靈活的學生提出:要使組成的兩個數乘積最小,也有類似的規(guī)律嗎?這時不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就自主開始用指定的數字進行學習探究。在強化學生對信息設備操做的同時,發(fā)展了學生的數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學習的興趣水平,會對其學習效果產生影響。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升其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樂于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運用希沃助手等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和知識內容、教學目標相適應,又符合學生認知程度的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生動地呈現(xiàn)問題信息,有意識、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參與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由地思考,有效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情感,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3]
例如,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活動中,教師先呈現(xiàn)動畫(生活中長方形物體的周長),讓學生對長方形的周長產生直觀、初步的印象。再提出問題:“怎樣計算這個長方形(便簽本)的周長?”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回答過程中相互補充,得出以下幾種不同的解答方法:(1)(6+4)+(6+4)=20cm;(2)6×2+4×2=12+8=20cm;(3)(6+4)×2=10×2=20cm。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利用希沃課件演示,以直觀的表象加深學生對解答方法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哪種解法最簡便?學生通過自主分析、比較,概括出(長+寬)×2 的計算方法最簡便。教師追問:“這個公式是不是適用于所有的長方形?”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計算其他長方形的周長,并進行驗證。學生在活躍的學習氛圍中,解決實際數學問題,自主建構知識,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強調,要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學科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把現(xiàn)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1]
1.呈現(xiàn):激勵發(fā)現(xiàn)問題。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網絡豐富的學習資源,使用多媒體設備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內容形象生動地結合在現(xiàn)實背景中,加強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從學科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問題。
2.啟發(fā):放手獨立探究。教師可通過課件演示,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利用探究活動等方式提出疑問,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探求知識的欲望,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樹立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信心,調動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學習活動中。
3.質疑:鼓勵勤于思考。由于學生認知水平不同,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思維定式,解決問題的策略容易受到知識經驗的局限。教師要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大膽質疑,提出個性化的見解。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之后,教師取出一個土豆問:“它的體積是多少?”一開始,學生對如何計算土豆的體積不知所措,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想到用切、割、拼的方法,求出土豆的體積。教師繼續(xù)質疑:“如果不改變土豆的形狀,如何求出土豆體積?”學生一時無法回答。于是,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取出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器皿,里面盛滿水,將土豆完全沒入水中,水溢出來后,再把土豆從水中撈出,水面下降了。學生通過觀察,很快發(fā)現(xiàn)土豆的體積等于器皿內水面下降后空出的那部分的體積(或溢出的水的體積)。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測量并計算出結果。這樣設疑激情,以情誘學,學生通過層層思考,在解決問題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方法,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是現(xiàn)代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要教會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獨立思考探索,在教師講授或自己學習的基礎上產生新的理解,以至于獨到的見解。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展示學生的創(chuàng)新個性,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4]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之后,引導學生思考:“用12 塊1 立方厘米的小方塊,擺一個體積是12 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怎樣擺?”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發(fā)揮想象,小組合作用學具拼擺。教師采用信息手段實時展示各種擺法,進行對比。通過驗證,學生認識到,擺出的長方體長、寬、高不同,是因為擺放的位置不同,長方體的體積是相同的。利用教具、學具、多媒體等各種感性材料,使學生感知、操作后形成知識的表象,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空間觀念。上述案例中,教師設計讓學生擺一擺、數一數、算一算求長方體體積的環(huán)節(jié),著力于建立學生關于長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知識體系,并注意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調活動,為學生搭建探究學習的平臺,展示其自主創(chuàng)新個性。
綜上,新時代發(fā)展和課程改革的深入,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和教育方式,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更真實的自主探究的機會,真正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中思考與探索,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