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韋生鑫
(吉林化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翻譯原則對于翻譯理論建設(sh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今中外也有諸多對于翻譯原則的討論。對于翻譯原則進行系統(tǒng)化的梳理有利于與時俱進地更新翻譯標準與翻譯策略,使目的語最大限度還原源語言的內(nèi)容與風格。另外,“信、達、雅”具有較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人們對其解讀也各不相同,找出“信、達、雅”翻譯原則內(nèi)涵中的精髓將提升其在翻譯中的指導作用。
從古至今,中西方學者從未停止對翻譯原則的探討。中西方翻譯原則在發(fā)展歷史、研究方向、體系完整性等方面也都存在差異。
嚴復曾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曾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薄靶拧笔侵缸g文內(nèi)容不違背原文,將原文意思表達出來;“達”要求譯文通順易懂,不受原文形式限制;“雅”是指選詞用字的文采、適宜性和可讀性,以及語言風格的恰當使用[1]。其實,“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并非嚴復完全首創(chuàng),是比較系統(tǒng)地歸納,提煉和總結(jié)。在嚴復之前,就有支謙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飾”,隋唐時期的“文質(zhì)之爭”,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彥琮的“寧貴樸而進理,不用巧而背源”,玄奘的“五不翻”,贊寧的“六例”,馬建忠的“善譯”等等[2]。
在嚴復之后,“信、達、雅”翻譯標準也有了新的發(fā)展。比如魯迅說的“寧信不順”及“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林語堂提出的“忠實、通順、美”的標準,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神似與形似的和諧”,錢鐘書的“化境”,金隄的“等效”翻譯原則,劉重德提出的“信、達、切”[3],張今主張的“真、善、美”,和許淵沖歸納的“意美、音美、形美”等等。
盡管各種翻譯標準層出不窮,“信、達、雅”翻譯標準卻一直是翻譯界的“金科玉律”?!靶?、達、雅”翻譯標準是嚴復對大量實踐的總結(jié)和升華,將翻譯理論從“直譯、意譯”的二元標準上升為三元標準,也是對之前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和繼承[4]。同時,“信、達、雅”翻譯標準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天人合一”,“主體融于客體”的承載,是對翻譯“順帶式的議論”[5]。
雖然“信、達、雅”翻譯標準之后,又出現(xiàn)了許多其他的翻譯標準,但“信、達、雅”的影響范圍一直比較廣泛。這是因為后續(xù)的翻譯標準都是以“信、達、雅”翻譯標準為框架,而框架之中的內(nèi)容隨著時代發(fā)展而更新,進行批判地繼承。盡管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作為一種翻譯理念與基本主張,正如郭宏安所說:“……只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對‘信、達、雅’的解讀,就會不斷給它專注新的生命力。”[6]
按照不同時期,西方也有諸多代表性的翻譯原則。如傳統(tǒng)經(jīng)驗期[7]的西塞羅(Cicero)提出的“作為解說員的翻譯”,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的“將原文優(yōu)點完全釋如入另一種語言”,現(xiàn)代語言學時期的尤金.奈達(Eugene A.Nida)倡導的“功能對等理論”和“反應”與“歸化”的思想[8],卡福德(CatFord)的“等值翻譯”,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以及當代多元理論期的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主張的闡釋學理論,“理解即翻譯”,勒弗菲爾(Andre Lefevere)提出的“翻譯即重寫”[9]與赫曼斯(Hermans)的“文本由譯者操縱”等等[10]。
西方的翻譯理論在發(fā)展過程中更注重直覺性的思維方式,以及體系的完整性。在使用及發(fā)展翻譯理論的過程中,可將其作為參照,汲取其精華,與國內(nèi)的翻譯原則和翻譯實踐相結(jié)合,形成國內(nèi)的特色翻譯理論。比如在使用“信、達、雅”翻譯標準時,綜合考慮國內(nèi)外的其他翻譯理論,充分考慮文體與文本內(nèi)容,應用“歸化”思想,選取適合的翻譯方法,使文本內(nèi)容與風格得到最大程度的還原。
文學翻譯,是使用語言作為載體,將文學原著的意境表達出來,使目的語讀者在領(lǐng)悟原著的內(nèi)容與風格的同時,獲得啟發(fā)與美德感受。利用“信、達、雅”翻譯原則對文學原著及現(xiàn)存文學譯本進行分析、比較、再譯的過程中,體現(xiàn)翻譯原則的內(nèi)涵、發(fā)展和更新,以求實現(xiàn)翻譯的“功能對等”和“歸化”思想。使翻譯原則研究不再局限于理論層面,增強翻譯理論的應用價值,也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對于文學翻譯的應用研究將選取President Kennedy-Profile of Power第二十二章以及Bridget Jones’s Diary第四章節(jié)作為載體,研究“信、達、雅”翻譯標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信”的翻譯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忠實原文,完整且準確地表述原文內(nèi)容,不可隨意增減內(nèi)容,改變作者本意或原著原意。在詞語層面,注意詞語翻譯的準確性、簡潔性等,句子層面避免出現(xiàn)增譯、漏譯等現(xiàn)象。此處以President Kennedy-Profile of Power第二十二章一處表達為例。
例:“…… ‘They don’t get it,’he said to Pierre Salinger after the session……”
句中出現(xiàn)了兩處人稱代詞,如果在翻譯時使用直譯,而不考慮目的語的“歸化”,會造成指代不清,影響目的語讀者對于原文的理解。這句話是肯尼迪在記者招待會上,受到記者的責難后說的話。句中“他”指的是肯尼迪總統(tǒng),而“他們”在這里如果不作出明確的指代,會讓讀者猜測指代的是記者會的記者,還是記者所提及的民眾。通過上下文可以知道,這里指代的是民眾。因此在這里,原文應譯作:“……會后,肯尼迪對皮埃爾·塞林格說,“那些指責我們的人根本不明白?!?/p>
再以Bridget Jones’s Diary第四章一處表達為例。
例:‘Anyway,nice to meet you.Bye!’
這是一句非常常見的用語。曾有譯者將句中“nice to meet you”的部分譯為 “很高興認識你們”但是,根據(jù)上下文可知,說話者布里吉特和馬克·達西以及波佩圖阿并非剛剛結(jié)識,因此用“認識”這個詞語并不合適,此處應譯為“不管怎么說,很高興見到你們。拜拜!”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避免由于單純直譯而忽視上下文造成的不忠實于原文的現(xiàn)象,從而引起歧義??梢?,即使是一句看起來極為簡單和熟悉的句子,如果忽視“信”的翻譯原則,不考慮上下文而想當然地翻譯,也很有可能無法準確地傳達原著內(nèi)容,造成讀者困惑。
“達”的翻譯原則對譯者在表達方面提出要求,即譯文要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行文流暢,清晰易懂。注意中英文翻譯中修飾成分位置的差別,避免過度依賴原文的字對字翻譯以及句式使用不當?shù)膯栴}。此處依然以President Kennedy-Profile of Power第二十二章為例。
例:“…… So still peppering his staff with memos telling them to figure a way to explain away his old ‘missile gap’ speeches,the President decided to lay out the true extent of U.S.military superiority……”
此處在翻譯時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修飾語累贅。就詞序而言,漢語的形容詞修飾語常出現(xiàn)在中心語之前,而英語中,修飾語既可出現(xiàn)在中心語之前,也可在修飾語之后。英語的句子脈絡(luò)是以動詞為中心的空間結(jié)合,因此在翻譯中,如果采用逆序法將后置修飾語翻譯成定語,句子就會顯得拖沓、累贅。如果在第一個分句的中心詞“肯尼迪總統(tǒng)”之前,使用較復雜的修飾語“正在吩咐工作人員準備備忘錄的肯尼迪總統(tǒng)”,會使整個分句結(jié)構(gòu)過長,不符實中文表達習慣,此處可將第一個較長的分句截斷為兩個分句,一部分作時間狀語:“……因此,當肯尼迪總統(tǒng)正在吩咐工作人員準備備忘錄時,他決定讓工作人員想辦法把關(guān)于‘導彈差距’的原定總統(tǒng)講話搪塞過去,并下定決心展示美國真實的軍事優(yōu)勢……”。如此,會避免譯文中“翻譯腔”的出現(xiàn),利用“歸化”思想,增加目的語的可讀性。
再如:“There have been charges” said a reporter at the President’s October 11 news conference,“that we have not adequately maintained the strength or the credibility of our nuclear deterrent and that we also have not fully convinced the leaders of the Soviet Union that we are determined to meet force with force in Berlin or elsewhere.What’s your reaction to those charges?”
此例中,可以看到原文出現(xiàn)了三次“我們”,如果在翻譯時不作調(diào)整,不必要的重復會使話語不夠簡潔,原本嚴肅的問話失去氣勢。如將其作如下修改:“有人指責說,‘我們沒有保持住自身核威懾的力量和可信度,也未能向蘇聯(lián)領(lǐng)導人證明我們有決心在柏林或其他地方和蘇聯(lián)正面較量?!偨y(tǒng)先生,對此您如何看待?”如此保持了原文的含義,省去重復的指代,盡量將原文人物的語氣表現(xiàn)出來。文以簡潔為貴。對于一段文字,如將原文譯得拖泥帶水,形式臃腫,既有悖于原文作者本意,也會讓讀者味同嚼蠟。譯者應注意提煉語言,使其文字凝練,風格清俊。
隨著時代發(fā)展,“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也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把拧辈辉賳螁沃肝膶W翻譯中的文采,更是一種審美的要求,一種增強譯本可讀性的要求,一種符合原文語言風格的要求。比如《BJ單身日記》以日記體的形式記載了大量的日常會話和主人公心理活動,這就要求譯者充分體味主人公的情緒,判定譯文風格,以求準確完整地再現(xiàn)原文。
例:“Determined,instead of fearing the scary party,panicking all the way through and going home pissed and depressed ……”
這句話在“instead of”后面出現(xiàn)了三個現(xiàn)在分詞短語,可以考慮能否選用一種工整的方式排列,比如這樣:“我決定,在派對上不再畏首畏尾,誠惶誠恐,喝得酩酊大醉再沮喪地回家……”這里以三個四字成語翻譯三個動作,既充分體現(xiàn)了原文意思,又為文章增添了文采。再如下面這個例子:
例:“Eighteen years-wasted.Eighteen years of calorie-and fat-unit-based arithmetic.Eighteen years of buying long shirts and sweaters and leaving the room backwards in intimate situations to hide my bottom.Millions of cheesecakes and tiramisus,tens of millions of Emmenthal slices left uneaten.Eighteen years of struggle,sacrifice and endeavor - for what? Eighteen years and the result is tired and flat.”
這句話是布里吉特恍然發(fā)現(xiàn)自己十八年來的夢想和努力其實方向完全錯了的心理描寫??梢泽w會到主人公當時的沮喪心情。這段話中雖然不是每句話都以“Eighteen years”開頭,但“Eighteen years”頻繁出現(xiàn),所以為了增強語氣,充分表現(xiàn)出主人公的情緒,翻譯時可以考慮以“十八年”開頭做排比,比如這樣:“十八年啊,都白費了。十八年小心翼翼地控制卡路里,計算脂肪值。十八年來只買長款襯衫和毛衣來遮住臀部。十八年我少吃了多少芝士蛋糕,提拉米蘇和干酪片啊。十八年的掙扎和犧牲到底是為了什么?十八年的努力換來的卻是‘疲憊而且無精打采’。”文學作品中多有其獨特的語言和行文風格,翻譯時切忌根據(jù)譯者本人風格和喜好改變原著語言風格和特點。應在充分考慮小說風格的基礎(chǔ)上,增強譯文文采,提高譯本可讀性。
對于翻譯理論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論層面,使翻譯理論成為紙上談兵。將翻譯原則的研究體現(xiàn)在文學翻譯的應用中,能使翻譯工作者能更加了解翻譯原則的使用方式、方法和途經(jīng),也能具體化、形象化其應用效果,使翻譯工作中的翻譯理論研究更加行之有效。同時,通過分析、比較和再譯更加精準地把握了小說風格和人物形象的刻畫,提升了譯文質(zhì)量,也給目的語讀者帶來更加愉悅的閱讀體驗,促使不同語言系統(tǒng)下的文化傳播更加準確、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