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瑜
(華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作為師范類高校的老師,筆者經常會接到已經在中小學執(zhí)教的畢業(yè)生有關文言文教學的一些反饋?;旧隙际撬麄冊诮涛难晕牡倪^程中遇到的困惑:有些是來自老師們自己在語感和語法上的疑問,有些是因為教材和教參的歧解所帶來的困惑。
比如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的《孟子三章》中的《富貴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有關文中的“往送之門”的“之”的解釋問題,老師們就存在一些疑惑。原文如下: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未對此“之”進行注釋[1]129,其教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八年級上冊》把此句翻譯為“女兒出嫁時,母親教導她,送到門口,告誡她說……”[2]336,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學教材全解·八年級語文(上)》就把這個“之”解釋為“動詞,到”[3]200,延邊教育出版社《鼎尖教案》(語文·八年級上冊)也是這樣解釋的:“(往)之:去,到?!保?]266
讓老師們覺得困惑的是:一方面部分參考、練習用書直接把“之”解釋為“去,到”,下文也確實有一個“往之”的“之”解釋為“到”,似可作為印證;另一方面,“往”“送”“之”三個動詞連在一起表示“送到”的意思,又讓大家覺得語感上比較別扭。
首先需要查詢古今有關《孟子》的注釋書,試圖了解這個“之”在學界是否已經有比較公認的解釋。
學者們在注釋此句時,幾乎都不約而同地忽略了這個“之”的解釋。比如趙岐注《孟子》[5]193,朱熹《孟子集注》[6]265,焦循《孟子正義》[7]417都沒有對這個“之”作出解釋。可能在他們看來,對“之”的理解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額外注解。而當代的學者也都未出注,只能在譯文處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各家的解釋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將“往送之門”直接翻譯為“送到門口”,如:
第二類解釋,把“往送之門”解釋為“送她到門口”或“把她送到門口”,譯出了一個代詞“她”。例如:
楊伯峻未注“之”,譯文是:“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以訓導告誡她說……”[10]141
萬麗華、藍旭的處理和楊伯峻先生一致:“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訓導她告誡她說……”[11]126
楊逢彬亦類似,只是譯成“把”字句:“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要叮囑她,把她送到門口,告誡她說……”[12]172,這應該是為了適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而作的改動,和“送她到門口”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
在第二類解釋里,可以看到“之”在此處解釋為代詞的蛛絲馬跡。
先秦的“之”的確有位移動詞的用法,王力《古漢語字典》所列的第一個義項就是“到……去”,舉的例子還不少:《論語·公冶長》“,《憲問》“《莊子·田子方》,公使人視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13]6。還可以在先秦各種文獻里找到很多例句,證明“之”的確是一個位移動詞,且后面多要帶表處所的賓語。如果孤立地看“之門”,理解為“到門口”,的確是可以成立的。
但同時,在先秦也可以找到更多“之”作為代詞的用例,多作動詞或介詞賓語,可以用于指稱人、事或地等。例如:
根據(jù)對《孟子》中“之”的統(tǒng)計情況看,“之”用作代詞有超過700例,而用作動詞表示“去、往”意思的也有40 例左右??梢姡瑥摹爸北旧韥砜?,“之”解釋為“到”或“她”似乎和它常見的用法、意義都不抵觸:把“之”解釋為動詞“到”,則這個句子相當于“往送至門”;如果將“之”理解為代詞,因為先秦的“于”可以省略,則句子相當于“往送之(于)門”。因此,恐怕要從語法環(huán)境的角度來做進一步的考察。
結構上“送”在“之”前,所以要考慮“送”的語法組合的問題?!睹献印分兄挥? 例“送”,除了“送之門”,還有1例如下:
孟子曰:“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離婁下》)
很顯然,這里“送死”和“養(yǎng)生”相對,是一個動賓結構,“死”是“送”的對象,指死去的人。
《孟子》的“送”數(shù)量有限,而《左傳》和《孟子》一樣也都是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其語言當比較接近;而且這部文獻的敘事內容和字數(shù)都比較多,“送”出現(xiàn)的頻率也不低,以此書為例調查“送”在先秦的使用情況,當有助于相關問題的判斷??偟膩碚f,《左傳》“送”的調查情況如下:
其一,在《左傳》中共找到“送”的62 個用例,帶賓語的有51個例子,占大多數(shù);
其二,“送”所帶的賓語都是“送”的對象,除了13例其賓語是“葬”之外,其余都是表人的賓語,為“送”這個動作的對象;
其三,“送”帶“之”作賓語,“之”都用來指代人,共有20 個例子,這些“之”的后面都沒有帶表處所的名詞,故而不能解釋為“到”;
其四,還有2 例“送”后面是兼詞“諸”,后面帶處所,“諸”是兼詞,相當于“之于”,也是隱含有“之”的。
下面進行具體說明。
第一,“送”后面帶賓語的占大多數(shù),其中約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用例其賓語為指人的名詞,表動作的對象。賓語和主語以及動作“送”之間的關系是:賓語O 因為主語S 的“送”這個行為而發(fā)生位移,從某一個處所位移到了另一個處所;位移的終點在語境中已經有所交代,故而經常不出現(xiàn),如果出現(xiàn)則一般用“于”介引,出現(xiàn)在“送(+O)”之后。
這些“送NP”結構或者獨立充當謂語如下例(1),或者作為并列結構的一個構成部分如下(2),或者出現(xiàn)在兼語結構的VP2位置如下例(3),或者作為連動結構的構成部分如下例(4),或者前面有狀語如下例(5)等。例(1)(3)這樣的例句里雖然終點不出現(xiàn),實際上S和O要前往的地點都是已知的,無需交代;(4)的終點則在連動結構的VP1里交代了出來。一般來說,《左傳》中具體的“送”的事件,其終點都是已知的,無需交代。
(2)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保ā蹲髠鳌べ夜拍辍罚ò矗@里的“往”是指死者)
(3)賈季奔狄。宣子使臾駢送其帑。(《左傳·文公六年》)
第二,《左傳》中“送”的賓語約有超三分之一的是“之”,皆指代上文已經出現(xiàn)過的人物。例如:
(1)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斗伯比送之。(《左傳·桓公十三年》)
多數(shù)“送之”獨立充當謂語,也可以和其他動詞連用,比如下例(1)(2)(3)(7)(8);前面可以出現(xiàn)狀語,如下例(4)(6);或充當兼語結構里的后一個VP 成分,如下例(5)。
(1)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保ā蹲髠鳌せ腹辍罚?/p>
這些“之”全部不能解釋為“到”,后面也都不見表處所的名詞。
第三,除了指人名詞或代詞作“送”的賓語,也有少量的賓語是指稱事物的,比如“送葬”,共13例。《左傳》記載的禮儀方面的事件較多,故而這個詞語出現(xiàn)頻率也比較高?!八驮帷笨梢猿霈F(xiàn)在兼語結構里,如下例(1);也可以出現(xiàn)在連動結構里,如下例(3)(4);多數(shù)是獨立充當謂語,如下例(2)。這里的“葬”都用于表指稱,而不是表行為與動作,故而有下例(5)這樣的表達。
第四,只有5例“送”不帶賓語,一部分是因為語境和韻律的因素:如下例(1)因上下文而省去對象,下例(2)和“迎”構成了并列結構,例(3)“不送”“不逆”構成對文;而且這里的“自送”“送迎”“不送”皆已構成一個音步,韻律節(jié)奏上更符合規(guī)律①。
下例(1)的“送”是充當主語,例(2)是“送”和“者”構成“者”字結構,都不充當結構的謂語成分,都不在筆者討論范圍內。
第五,如果“送”要帶補語,表示動作位移到的處所,則在其后用“于”字介賓結構,共5例。這種情況下賓語可以省略,如下例(1);但也以不省為常。例如:
也可以用“諸”來銜接“送”和表處所的名詞?!爸T”是一個兼詞,既蘊含了動作“送”的對象“之”,也含有介詞“于”,其后再帶處所名詞。例如:
可見,從《左傳》的調查情況來看,“送”要帶表處所的名詞,表示“送”的所到達的位置即終點,一般用“于”,而不用“之”;“送”后帶“之”,都是表動作的對象。
接著調查《論語》《儀禮》《周禮》《戰(zhàn)國策》《禮記》《史記》等上古漢語材料,其結果如下:
其一,《詩經》共12 例,其中帶賓語的有8 例,不見“送之”?!八汀焙竺鎺П硖幩拿~用“于”,比如“遠送于野”“遠送于南”(《邶風·燕燕》);也可以在“送+賓語”后用“乎”介引處所,如“送我乎淇之上矣”(《鄘風·柏舟》)。
其二,《論語》中只有1 例“送”,為“再拜而送之”(《鄉(xiāng)黨》)。
其三,《儀禮》共出現(xiàn)162 例“送”。書中有大量禮儀方面的記載,所以“送”的用法自然也帶有濃厚的重禮時代的特色。其中雙音節(jié)“拜送”這種組合最常見,共106 例;“拜送”后可以帶賓語,也可以不帶,其中不帶賓語的有57例;“拜送”后的賓語多為禮器、酒器、禮物之類,如“拜送爵”就有34 例,其余還有“拜送贄”2例,“拜送觚”4 例,“拜送觶”1 例,“拜送醴”1 例,“拜送幣”3 例,“拜送幾”1 例等;“拜送”后帶指人的賓語共1例,“拜送賓”1 例?!鞍菟汀焙竺鎺幩~表所在,必然用“于”,共6 例,如:“拜送于主人之西”(《鄉(xiāng)飲酒禮》)、“拜送于外門外”(《士喪禮》)、“拜送于廟門外”(《有司徹》)等?!秲x禮》中共見“送之”2例,后面全都沒有再帶其他成分。除了“拜送+于+NP處所”,還有17 例“送于+NP處所”,都是用“于”介引處所。
其四,《周禮》中有18 例“送”,其中充當謂語動詞的有13例,帶賓語的有6例,不帶賓語的多數(shù)是雙音節(jié)詞語單獨為句,如“車送”“郊送”“拜送”“遂送”。例如:
(1)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逆,拜辱;三揖,三辭;拜受三還,再拜。(《周禮·秋官·司儀》)
(3)及大夫效勞,旅擯,三辭,拜辱;三讓,登,聽命;下拜,登受;賓使者,如初之儀;及退(《周禮·秋官·司儀》)
《周禮》中“送”經常和“逆”組合在一起,凡8 見。帶補語表動作發(fā)生的處所的有2例,除了用“于”,還可以用“及”,例如:“送之于竟”(《夏官司馬·小司馬之職·候人》),“送逆及疆”(《秋官司寇·士師之職·環(huán)人》)。
其五,《禮記》共49例“送”,其中帶賓語的33例,賓語有“之”“賓”“喪”“葬”“往”“死”“寒氣”“君”“終”“客”“形”等,皆為“送”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禮記》中出現(xiàn)了2 例“往送”,這是連動結構,這和《孟子》里的“往送”應該是一樣的組合;《禮記》也有“必拜送于門外”(《曲禮上》)、“送于門外”(《雜記上》)、“主人送于門外”“主婦送于門內”“主人送于大門之外”(《喪大記》)、“主人拜送于門外”(《奔喪》),“于”介引處所,共6例,同樣也不能用“之”直接介引處所。
其六,《戰(zhàn)國策》中共14 例“送”,其中13 例都是帶表對象賓語的。其中有2 例“送”已經帶有“贈送”之意,比如:
(1)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戰(zhàn)國策·趙策》)
(2)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戰(zhàn)國策·燕策》)
這種“贈送”之“送”也是從“遣送”“致送”意義引申而來的,后面的賓語也是因主語發(fā)出“送”這個動作而導致位移。后可帶接受禮物的對象,其實也是賓語位移所到達的終點。
《戰(zhàn)國策》中帶處所補語的結構之例有:
(1)明日張子行,犀首送之至于齊疆。(《戰(zhàn)國策·齊策》)
《戰(zhàn)國策》時期“于”的使用已經開始衰落,所以這里出現(xiàn)了用“至”來銜接動作的終點的情況。但此時也絕不見用“之”在“送”后表“至”的意義的用例。
最后,《史記》共找到108 個“送”。其中“送之”16例,“之”全部是“送”的對象,后不帶處所;“送”帶其他名詞有64 例,“贈送”的意義用例比《戰(zhàn)國策》更多了。出現(xiàn)了“相送”4 例,這樣的“送”后面不帶賓語,因為“相”是偏指代詞,可用于指代動作的對象。
《史記》表示“陪送”“運送”意義的“送”后帶處所名詞,共找到22例。其結構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1.表示抵達某地用“至”,共8例,其功能相當于先秦的“于”。其中“送”后不帶賓語的有6 例,帶賓語的僅有2例。
2.表示抵達某地用“到”,這種情況還不多見。僅有1例:
3.用“入”或“出”,有3例,如:
4.用“于”帶處所表“送”的位移終點,在《史記》中已經大大減少,只有6例。如:
調查《左傳》和《史記》的異文,發(fā)現(xiàn)《左傳》原文出現(xiàn)“于”的地方,《史記》常常會加以刪除:或直接刪除“于”,或改變語句結構、連“于”字介賓結構一起刪改③。例:
5.也可以不用介詞或動詞帶位移終點,有4 例。動詞帶處所名詞不用介詞銜接,這在《史記》中很常見④。
從《孟子》《左傳》之外的其他上古文獻的調查情況來看,“送”后面也始終以帶賓語為常見;“之”位于“送”之后皆為代詞,未見表“往”“到”義的“之”置于“送”之后的用例;先秦“送”后帶位移動作終點一般要用“于”來介引,西漢時期“于”的使用逐漸衰微,開始用“至”帶處所名詞,表示動作的終點。
從上面的調查情況可以看出:其一,“送之”在上古漢語里很常見,這個“之”無一例外都是表示“送”的對象,用來指人或物,以前者居多;其二,“送”后面帶處所的名詞,一般必須通過“諸”“于”“及”或“至”“到”等詞語來粘合,“送”后面不能用“之”來帶抵達的處所。推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為了避免和表指代的“之”混淆,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之”是一個表位移的持續(xù)性動詞,動作性還很強?!爸辈幌瘛坝凇薄凹啊钡恼Z義那么虛,也不像“至”或“到”表示瞬間到達?!爸薄叭纭薄斑m”是表示[+位移][+持續(xù)]義的動詞;而“至”“到”強調到達,為[+位移][-持續(xù)]義,動作性相對弱,故而可以表現(xiàn)出類似介詞的功能,出現(xiàn)在“送+(至/到+NP處所)”的結構里。在現(xiàn)代漢語里“來”“往”“去”“回”等在“VP+來/往/去/回”結構里(如“送往”“送去”“送來”“送回”等)意義比較虛,表示趨向,而不再表持續(xù)性的位移動作,也是這個道理。上古漢語里“之”似乎一直沒有動作性弱化的跡象,故而不能出現(xiàn)“送+(之+NP處所)”這樣的結構。
在《孟子》里也找到十來個和“(往)送之門”類似的例句(有些結構在《孟子》里重復出現(xiàn),如“注之?!薄皟戎疁现小薄胺庵锈亍钡?,所以實際例子并不多),如:
這些例子例,“運”“置”是持續(xù)性動作行為,帶[-位移]義;“注”“內”則和“送”一樣是持續(xù)性動作行為,帶[+位移]義。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這里的“之”都是代詞??梢詫Ρ认旅娴睦樱?/p>
這些“之”都可以替換為“諸”:用“之”的時候“于”省略,用“諸”時則“之于”皆包含其中。
在《孟子》中還找到幾例“之”作為動詞而用在連動結構中的情況,如:
b.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孟子·梁惠王下》)
這里的“之+NP處所”都不表示前一個動詞位移所到達的終點。上例(1)的“驅”和“之善”的施事或當事并非同指,“驅”的施事是在上位者,“之善”是“民”;例(2)的“去”后面在上古只能帶位移起點;例(4)的“往”,先秦的絕大多數(shù)時候也是不帶賓語的,一般不出現(xiàn)位移終點;例(3)的“散”表示“離散”的意思,在先秦后面也一般不帶補語或賓語表示動作終點。
綜上所述,“往送之門”里的“之”當視為代詞,不能理解為動詞;“門”前省略了“于”。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語法規(guī)則。當時的人運用語言進行溝通,必須遵守當時的語法規(guī)則。從調查情況來看,《孟子》所在的那個時代,其語言規(guī)則恐怕不允許將“往送之門”的“之”理解為“到”“至”,只能理解為“送”的對象,即女兒(她)。這不是“之”的詞義決定的,因為“之”這個字在當時既有“到”的意思,也有代詞的用法。這是語法規(guī)則決定的。今天的人之所以把此處的“之”解釋為“到”,是以今律古的結果。在閱讀傳統(tǒng)的文獻的時候,這是大忌。不站在當時語言特點的角度解讀文獻,怕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理解和翻譯。用這樣的方式試圖正確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是難以實現(xiàn)的。
此外,高校的研究工作應該更好地服務于中小學的學科教育;同時,中小學的教學和教育也應該及時吸收高校的科研成果。如何做好二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值得大家認真反思和探討。
注釋:
①漢語以兩個字為一個音步,構成其獨有的韻律節(jié)奏特色。
②先秦時期“致”和“送”是同義詞,《說文·至部》“致,送詣也”,例如《荀子·解蔽》“遠方莫不致其珍”??蓞⒖纪趿Α豆艥h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第1020頁。
③根據(jù)何樂士的研究,《史記》中“于”“於”“諸”的數(shù)量都在明顯下降。見何樂士《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出版,第241頁。
④根據(jù)何樂士的研究,《史記》在介賓結構這個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其中一條是謂語后的介賓結構大大減少,而另一條則是謂語前的介賓結構明顯增加。見何樂士《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出版,第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