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祥 榮成市人民醫(yī)院 (山東 榮成 264300)
內容提要:目的:對比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診斷心肌橋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診療的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采取隨機的方式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DSA檢查,觀察組采用CTA檢查,對兩組心肌橋檢出率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的心肌橋檢出率為96%,對照組的心肌橋檢出率為78%,觀察組的心肌橋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A能夠對心肌橋以及比血管的形態(tài)學特征進行直接顯示,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在實際診斷過程中可將其與患者臨床癥狀相結合。
冠脈心肌橋屬于一種先天性冠脈發(fā)育異常,冠脈主干及分支在心臟表面外膜下脂肪或深面行走,但冠脈發(fā)育過程中,其主干及分支的某節(jié)段被淺層心肌所覆蓋,導致其在心肌內部行走,覆蓋于冠脈上的心肌便是心肌橋[1]。目前此癥的發(fā)生率正在持續(xù)上升,故對此癥的臨床診治越來越重視,此癥常規(guī)診斷方法為DSA,但這種診斷方式為有創(chuàng)診斷,并且檢查所花費的費用也比較高,這無疑使患者的診療負擔加重,隨著CT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在臨床中的逐漸應用,此癥的診斷效果也得到了提升,為了研究CTA與DSA對心肌橋的診斷效果,本次研究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診療的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對兩種檢查方法進行對比研究,現做如下報道。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診療的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采取隨機的方式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4~76歲,平均(59.47±2.48)歲。對照組年齡46~75歲,平均(59.97±2.52)歲。所有患者均對此研究知情,并已完成知情同意書的簽署,本次研究已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同意,且兩組經對比一般資料,未產生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可對比。
對照組實施DSA檢查,使用西門子Artis zeego DSA造影機,經皮穿刺股動脈,并將5F導管鞘置入其中,然后通過Judkins法對患者實施冠脈多體位照影,左冠脈體位主要包括RA030°、RA030°+CAU30°、RA030°+CRA30°;右冠脈體位主要包括LA020°+CRA20°、LA045°。
觀察組實施CTA檢查,使用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 64排螺旋CT機及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機,囑咐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者置于床中間,將心電門控電極片貼于患者心前區(qū),對患者心電圖異常情況進行觀察,同時觀察患者心率、心律是否與臨床檢查要求相符,使用腹帶對患者上腹進行固定,當患者深呼氣時,對患者實施掃描,與基線入口對準,將水平定位線與患者腋前線對準,使患者身體正中矢狀面同中線定位線之間保持重合,配置濃度為370mgI/100mL的對比劑,注速設定為6mL/s,并使用50mL生理鹽水沖管,速率設置為5mL/s,通過重建圖像對冠脈進行觀察,CTA重建方式可采用VR、SSD、VE、CPR、MIP、MPR等,對患者冠脈分子病變IQ以及解剖結構進行多角度觀察,同時對患者病變長度、大小等有關數據進行全面的測量。
此次研究選擇的觀察指標為心肌橋檢出率。
如表1所示,觀察組的心肌橋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CTA與DSA的心肌橋檢出率對比[n(%)]
心肌橋在臨床中屬于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冠脈異常病癥,但此癥在發(fā)生過程中或是已經發(fā)生的情況下,其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往往使患者忽略,當病癥繼續(xù)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患者的癥狀逐漸浮出水面,但當病癥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并發(fā)癥出現[2],所以對心肌橋患者實施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是非常必要的,而若對心肌橋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則必須以準確的臨床診斷作為治療的依據,心肌橋在臨床診斷方面所使用的常規(guī)方法為DSA,但這種診斷方法雖然能比較直觀的對患者冠脈狹窄病變部位進行顯示,但對于狹窄斑塊結構卻未能夠有效顯示,且DSA還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診斷費用也比較高,操作流程也比較復雜[3]。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CT影像檢查在臨床各類疾病的診斷之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在心肌橋診斷方面,通過CTA檢查能有效地將患者冠脈主干以及分支進行清晰的顯示,可對冠脈管腔狹窄的具體特征進行有效的顯示[4],從而能夠對冠脈的通暢性進行較為明確的了解,并且CTA具有安全、無創(chuàng)以及操作便捷等突出優(yōu)勢,還能夠以立體的方式、動態(tài)的效果、直觀的顯示使檢查人員能夠從多角度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全面觀察,還能夠將數據轉化為二維以及三維圖像,從而了解到患者冠脈栓塞、鈣化以及狹窄等病癥特征[5],進而能夠對患者冠脈的狹窄程度進行較好的評價和判斷,最終能夠對心肌橋進行有效的診斷。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通過CTA檢查,其心肌橋檢出率高于對照組DSA檢查,兩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通過CTA檢查,能夠對患者的冠脈情況進行全面的觀察,從而能夠更好的使心肌橋進行顯示,使心肌橋的診斷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并進一步為患者的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CTA能夠對心肌橋以及血管的形態(tài)學特征進行直接顯示,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在實際診斷過程中可將其與患者臨床癥狀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