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兩名美國宇航員羅伯特·本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fā)射升空,執(zhí)行去往國際空間站的任務(wù)。這項任務(wù)大獲成功,標志了過去9年以來,首次有美國宇航員從美國本土發(fā)射升空。更惹人矚目的是,他們乘坐的飛船并非由美國宇航局(NASA)而是由一家私營公司SpaceX送入太空。
SpaceX公司的成就不僅是因為各種技術(shù)進步,還因為航天災(zāi)難帶來的機遇。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fā)生解體事故,導致小布什政府決定終止航天飛機計劃。2010年,奧巴馬政府命令NASA重新集中力量進行深空探索任務(wù),依靠私營公司提供進入國際空間站和近地軌道的途徑。
SpaceX公司就此進場。埃隆·馬斯克在2002年創(chuàng)立SpaceX,一直想要在火星上建立定居地,但因為進度緩慢而不斷受挫。為了抵達火星,他決定首先需要壓低太空飛行的成本。他的觀點是設(shè)計出一套能多次反復使用的火箭系統(tǒng),兩次飛行中間只需進行最低限度的清潔刷新。在之后的10年里,SpaceX設(shè)計、建造和測試獵鷹系列火箭,并與NASA簽訂合同,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貨運服務(wù),并與其他公司、美國軍方一道提供通用發(fā)射服務(wù)。
2010年美國太空政策的轉(zhuǎn)變給予SpaceX機會,為其早期成功打下基礎(chǔ)。2014年,SpaceX公司和波音公司獲得了來自NASA的合同,為NASA提供商業(yè)載人發(fā)射服務(wù)。每次航天飛機任務(wù)平均要花費16億美元,與之相比,對于SpaceX飛往國際空間站的任務(wù),NASA只用為每個宇航員支付5 500萬美元。
通過可重新使用的火箭實現(xiàn)成本的大幅削減,這有助于太空飛行的多項發(fā)展。
首先,它為NASA提供了到達國際空間站的新途徑,不必依賴俄羅斯的聯(lián)盟號飛船。從2011年起,為了將宇航員送往空間站,美國一直在向俄羅斯支付每個座位至少8 600萬美元的費用。
其次,由SpaceX和波音提供到達國際空間站的途徑,NASA能集中資源進行阿爾忒彌斯計劃(Project Artemis),該計劃打算到2024年時讓人類重返月球。他們也從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及其他公司獲得新的商業(yè)能力,進一步降低人類抵達月球的花費。
如果SpaceX取得成功,這可能意味著開放太空旅游業(yè)的機遇。藍色起源和維京銀河(Virgin Galactic)兩家公司計劃提供短暫的亞軌道發(fā)射,飛行器并不會進入地球軌道。另一邊,SpaceX公司也在以每個座位3 500萬美元的價格與客戶簽署多日太空旅行的合同。就連影星湯姆·克魯斯也期待乘坐SpaceX的飛船上太空,在國際空間站上拍攝影片。航天公司長期以來一直預測太空旅游業(yè)大有機會,SpaceX的龍飛船讓這一可能更接近現(xiàn)實。
大體上來說,讓太空游客進入近地軌道的混亂局面,甚至可能有助于讓太空變得更安全。軌道中的太空垃圾以及中美俄三國在太空領(lǐng)域日益緊張的局勢,都是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使得太空中的操作越來越困難、危險和花費高昂。
為了讓太空經(jīng)濟真正騰飛,各國需要制定規(guī)章,確保多個領(lǐng)域的安全可靠性,其中包括載具安全和減少太空垃圾。正如我在新書《安全私有化:商業(yè)如何減少太空沖突》中提出的,讓更多人類進入太空,也許能迫使各國在太空中采取潛在危險的行動時三思而后行。盡管對于普通美國人來說,軌道太空旅游業(yè)可能仍然遙不可及,但SpaceX公司的載人發(fā)射任務(wù)讓我們更靠近“飛入太空從不尋常事件變成日常小事”的那一天。
——思羽譯自theconvers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