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紅
學者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提出了古詩詞賞析“親歷說”的觀點,他認為:“詩中境界,非親歷者不知。”也就是說,閱讀主體在賞析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讀者如果能將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生活經(jīng)歷運用到審美賞析中,將很好地體會作品的內(nèi)涵,提升賞析效果。在學生賞析古詩詞作品的時候,教師不妨借鑒“親歷”學說,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幫助他們增長生活經(jīng)驗,不斷提升其古詩詞賞析的能力。
“親歷”學說認為,“知真”是賞析古詩詞的要點。古詩詞是作者將自己對物象的認識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來的,所以,他們用文字描摹事物的時候也常常融入自己的切實感受。讀者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要嘗試還原這種真實感受,這就叫做“知真”。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將自己想象成作者,思考作者在何種境況下創(chuàng)作了這首作品。
如在引導學生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教師應要求學生了解一下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背景,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作者在蟄居黃州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這篇作品,當時蘇軾遭受了貶謫,心中有很大的苦悶,所以,借著游山玩水來放松心情。當他來到赤壁的時候,看到了壯麗的河山,同時也聯(lián)想起了當年在赤壁發(fā)生的故事,于是寫下了這個作品。教師結合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在作品中特別提到了周瑜呢?周瑜讓作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觸呢?”學生若能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就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作者發(fā)現(xiàn)周瑜年少有為,自己卻不能建功立業(yè),所以,心中不免感慨,于是創(chuàng)作了這首懷古詞?!?/p>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作者一定要親身經(jīng)歷、親眼所見,才能寫出更精彩的作品。在鑒賞的過程中,如果能了解作者當時經(jīng)歷了什么,在這個基礎上加以理解,閱讀效果就會得到提升。
“賞工”也是古詩詞賞析“親歷”學說中的關鍵點,它指的是要解讀作者如何寫出生活的真實,并用藝術的手段進行加工,讓藝術表現(xiàn)也變得更為真實。這種對于詩歌藝術“工”的欣賞也是“親歷”學說所關注的重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構思的,這樣就能理解作者如何將生活真實轉化為藝術真實,用詩歌展現(xiàn)生活。
在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分析作品的結構,思考作者為何如此構思。這首詞上半首寫的是歷史人物,主要展現(xiàn)的是建立霸業(yè)的孫權和劉裕,作者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建立功勛,而后半首并沒有繼續(xù)這個話題,而是話鋒一轉,借著諷刺劉義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主張,作者認為要堅決抵抗金人,但是作者也反對太過于冒進,所以,這個后半部分主要用來展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一下作者為何選擇這些創(chuàng)作主題。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分析,認為:“如果在懷古詩中只是展現(xiàn)歷史,沒有和現(xiàn)實結合起來,那么這樣的懷古詩沒有什么意義,作者主要的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政治思想?!边@樣學生理解了作品的結構,認識到詩詞作品的誕生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想法。
在賞析藝術作品的時候,如果能喚醒讀者的真實生活感受,并將其和作者的構思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理解作者的藝術構思,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之“工”。這樣讀者就能體會作者精致而新穎的藝術表現(xiàn)技巧,對古詩詞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
“得妙”是“親歷”學說中更高的境界。對于詩歌中的妙境,只有深入到某一個特定的情境中,才能體會其中的妙處。由于學生的人生經(jīng)歷不足,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常常不能體會到作者的人生狀態(tài),也不能獲得相關的人生感悟,所以,閱讀的能力較弱。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通過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師生互動等多種互動方式交流彼此的人生經(jīng)歷,這樣才能體會到作品中的人生況味,得到古詩詞之“妙”。
如學習《琵琶行》,由于學生沒有作者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所以,很難深入理解作品的妙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生生互動,說說這首詩展現(xiàn)了什么,作者為何會和琵琶女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如果學生的討論不夠深入,就要適時將師生互動融入進去,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琵琶的樂曲聲、琵琶女的遭遇、作者的遭遇這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作者最后的流淚是因為什么原因而流淚,是為自己而流,還是因為聽了琵琶女的故事而流淚?!弊詈笠龑W生展開生本互動,嘗試將討論的結果融入到對作品的理解中,看看能否理解作者的心情,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古詩詞作品之所以耐人尋味,是因為它們蘊含著審美境界和人生況味。正如學者鄒一桂所說的那樣:“不知實者逼肖,虛者自出?!苯處熞龑W生在生活物象中尋找,用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態(tài)度輔助理解,這樣才能從“實”中領悟“虛”,進而體會作品之“妙”。
由于學生的人生經(jīng)驗不夠豐富,所以,在領悟作品之妙的時候常常不得要領,甚至產(chǎn)生很多困惑?!坝H歷”學說還特別提到了“解惑”。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從詩歌中總結出的審美經(jīng)驗和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經(jīng)驗相互矛盾的時候,教師就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解決其疑惑。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特定的時代背景進行理解,這樣才能拓展審美建構,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若有條件,教師還要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活動,這也是一種能促進學生“親歷”,引導其拓展審美建構的方法。
學習《蜀道難》的時候,有學生結合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進行感悟,產(chǎn)生了困惑:“當我們在游歷祖國美好河山的時候常常想到的是贊美,希望其他人也能看到這樣的美景。但是為何這首詩寫的卻是‘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似乎比較消極?!币鉀Q這樣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當時的生存狀態(tài),產(chǎn)生“親歷”的效果。學生發(fā)現(xiàn):“唐朝表面看很繁華,但是隱藏著一些政治危機。或許作者感受到了這些,所以,想要在作品中委婉地表達這一點,因此才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笨梢钥闯觯瑢W生拓展了審美建構,并結合新的審美建構提出了一種假設。
在學生親歷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生活經(jīng)驗等已有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審美經(jīng)驗,鑒賞作品的時候調(diào)動它們,進而獲得審美感受。結合困惑進行分析釋疑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調(diào)動主觀能動性深化拓展審美建構的過程。學生的人生經(jīng)歷若能更加豐富,那么自然能拓展審美建構,對作品的理解也更豐富、透徹。
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若能引導學生結合“親歷”說展開審美賞析,則能讓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促使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賞讀。學生不僅能體會到作品之妙,同時也能很好地將生活經(jīng)驗轉化為文學鑒賞要素,從而提升古詩詞賞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