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寶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南京 211189)
前人有“讀書宜求善本”之說,而何為“善本”,眾說紛紜。清末張之洞指導學生讀書,有“足、精、舊”三定義,簡明宜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修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時,學術(shù)界形成“三性九條”之說。三性指“三性原則”,即歷史文物性、學術(shù)資料性和藝術(shù)代表性;九條指“九項條件”,較為具體,茲不詳列。古籍鑒定為古籍版本學之重要內(nèi)容,鑒定者既需掌握古典學的基本理論,通過全方位、多學科的考證,知其源流,辨其真?zhèn)?,品其?yōu)劣,明其價值,也需沉浸其中,積累實踐經(jīng)驗,獲得“直感”,形成“通感”。適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特別是對古籍鑒定老專家“一眼入神”鑒定功夫的“實錄”傳承,就顯得特別重要。
揚州大學圖書館古籍部趙宣老師“口述史方法下的中國大陸當代古籍版本學家鑒定經(jīng)驗整理集成與研究”研究課題,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其結(jié)項成果《口述史視閾下的古籍版本鑒定研究》,則有著很顯明的學術(shù)特色。
首先是研究對象的鮮活性和一定的代表性。作者以當代古籍版本學家作為研究對象,實際訪談了19位專家,為其中的16位專家撰寫了專門篇章,另為2位去世已久的當代版本學家撰寫了追憶文章,共計18篇,并形成了大量的音像資料。訪談的19位專家,既有年齡超過90歲、德高望重的老學人,如沈燮元(1924年生)、江澄波(1926年生)、丁瑜(1926年生)、王貴忱(1928年生)先生,也有成就卓著的中年學者,如陳紅彥(1965年生)、韋力(1964年)、杜澤遜(1963年)先生。這些專家,還有著一定的行業(yè)代表性,5人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12人來自圖書館和博物館系統(tǒng),2人為私藏界的杰出代表。受訪者均為業(yè)界公認的大家。如圖書館之代表沈燮元先生,參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提要》《中國古籍海外珍本叢刊》等大型書目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發(fā)表《明代江蘇刻書事業(yè)概述》等成果,是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在古籍整理、鑒定和保護工作上作出了杰出貢獻。書業(yè)世家之代表江澄波先生,經(jīng)眼古籍不計其數(shù),煉就火眼金星,復旦大學吳格先生稱贊:“以七十載之銖積寸累而始成此目,其足為中國目錄學史增重,自不待言?!备咝:涂蒲袡C構(gòu)之代表安平秋先生,既是古籍研究專家,也是古籍收藏家,他對版本鑒定有著獨特的感受。筆者曾有機緣受教,獲益良多。安先生設(shè)帳北京大學,指導學生進行《史記》版本研究,重一次文獻,重個人創(chuàng)見,既要注意古籍的外在形式,更要深入研討古籍內(nèi)容的細微差異,比如異文現(xiàn)象等,貢獻巨大。總的來說,記錄他們一生心得的第一手資料,展現(xiàn)數(shù)十年來古籍版本研究者的群像,沾溉學林,功在千秋。2007年,我國歷史上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啟動。伴隨此項工程的重點工作之一,當就是對古籍的鑒定?!犊谑鍪芬曢撓碌墓偶姹捐b定研究》也可謂與世俱進、應(yīng)運而生。
第二是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學術(shù)性。作者以口述史料為視閾,系統(tǒng)考量當代古籍版本學家的鑒定經(jīng)驗、方法與案例,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集成與綜合研究。這種研究途徑結(jié)合了學科特性,實現(xiàn)了口述史學與古籍版本學的交叉融合,體現(xiàn)出“口述史”與“文本研究”互為補充的學術(shù)新思想,彰顯出充分挖掘古典學之學術(shù)資源的特色。作者以“搶救第一手資料、保存學科史料”為第一要務(wù),在前期海量閱讀近五百萬字文獻資料、撰寫逾五十萬言讀書札記、逐一編制個性化訪談要點的基礎(chǔ)上,對近二十位古籍版本學家鋪開了以古籍版本鑒定為核心內(nèi)容的全景式高端學術(shù)訪談,涉及古籍分類、著錄方式、整理方法、目驗要點、辨?zhèn)渭记傻确椒矫婷?,并對各位專家的學術(shù)個性與突出貢獻多有揭示,這從若干標題即有反映,如第六章各節(jié),李致忠先生基于“虛鑒實考”理論下的版本目錄學研究、史金波先生基于民族史與民族文字的西夏文古籍版本研究、韓錫鐸先生基于文獻整理實踐的版本目錄學研究、安平秋先生之漢籍引進工程與古籍整理工作、杜澤遜先生基于目驗與校勘雙重考量下的版本目錄學研究。
第三是通過該書,讓我感受到古籍鑒定的專業(yè)性和重要性。古籍的廬山真面目期待從業(yè)人員的才、學、識、德。對于古籍鑒定,既有主觀因素,如書估失德,常有以假亂真之舉,前人辨之甚詳,也時有客觀因素,眼力不足,以至判斷失誤?,F(xiàn)代新版古籍,其版本問題更是五花八門。有工作方式不當,有底本與工作底本之異不分,甚至掛羊頭賣狗肉的。如某社版《搜神記》讀本,《前言》中明確說明工作底本是明末毛晉《津逮秘書》本,實際卻是以清代張海鵬《學津討原》本為底本,因為通行本為中華書局再版之汪紹楹整理本即以《學津討原》本為底本。筆者比對過《搜神記》這兩種版本,實有近20處有文字差異,不可混也。有時會因襲前說,積重難返。如近讀沈津先生一文,談到某館藏《太學新增合璧聯(lián)珠聲律萬卷菁華》,被當作是“宋刻巾箱本”,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因“存疑”未得及時糾正,又有該書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之事。沈文說明,經(jīng)目驗與考證,并與韋力、劉薔等討論,認為此所謂宋本,當為明本。專家層面尚存在不同的觀點,可見版本鑒定之不易。
第四,作者既重視古籍鑒定的實踐,又重視古籍版本的基本理論,并對訪談?wù)咦鲞^先期研究,因而論述問題時,能把握重點,揭示特點,展示出古籍工作者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和良好的研究素質(zhì),故其所論值得學術(shù)界重視。作者認為,“今后版本學研究的首要任務(wù)應(yīng)是通過修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和編纂館藏善本書志這兩個抓手,從實踐中培養(yǎng)版本鑒定人才”“以版本鑒定為核心的版本學主體研究部分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即使是明清本的鑒定,也絕不比宋元本容易”“古籍疑難版本的鑒定工作還遠沒有結(jié)束,仍需花大力氣予以研究解決”,有感受,有建議,頗多卓見。至于書中的個別觀點,或有進一步細化的余地,比如對行業(yè)工作側(cè)重點的觀察,“圖書館界更多地是在版本學研究的‘點’上做了大量工作,而學術(shù)界則更多地是在‘線’上作了系統(tǒng)的梳理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此說未作時段上的區(qū)分,個人感到似更符合新時代專業(yè)分工明顯的現(xiàn)象,在老輩學者身上似不很明顯。
戊戌歲末,趙宣老師來電,相邀為其大作撰序,本不敢應(yīng)承,怎奈1985年,我即由先師徐復先生介紹,有幸拜識同鄉(xiāng)前輩趙父趙航先生,數(shù)十年來受益良多,并時與趙宣老師交往論學,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順利結(jié)項,成果即付剞劂,理當祝賀,不宜推辭。況且筆者從事古籍工作三十多年,對古籍鑒定雖是外行,但也時常閱讀古籍,細究版本,深知古籍鑒定之重要。然獲此鑒定能力,大為不易,“眼別真贗、心識古今”的本領(lǐng)需要在長期實踐和反復玩味中涵養(yǎng),實戰(zhàn)經(jīng)驗在某些方面不減于文本知識,要想成為公認的古籍鑒定專家難之又難。由此想到,后繼人才培養(yǎng),已是刻不容緩。對著名專家“獨家秘訣”的研究總結(jié),更是刻不容緩。
趙宣老師不但在圖書館古籍工作方面勤勤懇懇,多所奉獻,而且繼承家學,耽于古學,精進不已,屢獲省級、國家級課題立項,成果不斷。因窮數(shù)周之力,先睹為快。近二十位當代最杰出的古籍版本學家的真知灼見,加上趙宣老師口述、文檔與研究“三位一體”原則指導下綜合研究的獨到認知,讓我受益匪淺。作為小眾學科,作為從事此學科之人,更需要一種精神,一種文化情懷,趙宣老師總結(jié)為“丹鉛無言寫春秋”,贊揚他們“赤誠的學術(shù)情懷堪稱這個浮躁、喧囂世界里的盞盞明燈”。由此想到舊文中的一段話:“大師的精神品格是學術(shù)的靈魂,重在科學與求實。大師們在勇于探索的人生歷程中往往蘊含著一種高尚的獻身精神、敬業(yè)精神。大家銘記的就是這種綿延不絕的獻身學術(shù)的人文精神。大師們的堅守與傳承,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