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方亮
一
“勤能補拙”,我在學生時代就深深地體會和領悟了這句話。也正是這個 “勤”字,讓我在該讀書的歲月里創(chuàng)造過 “輝煌”。說實在的,我從小就是 “愚笨”之人,智商、情商都低,不會說話,膽小、內向,極度不自信。學習成績過得去,但從未出色。高中招生剛過最低錄取線,進了一個非常薄弱的農村中學。進入高中后,跟當時大多數(shù)同學一樣,平庸地過,馬虎地活,成績不太好。對于學習沒有想過為了什么,因為當時,大學離自己非常遙遠,從來就沒有認真想過,讀書還可以上大學。
一切改變就發(fā)生在高二。我們那一屆,高中首次由兩年制改為三年制。我的上一屆是高二參加高考,大量學生在篩選考試落敗和高考失利后返回到我們這一屆復讀,所以進入高二時,我們這個文科班只有20多個應屆學生,近70個復讀生。拼搏的痕跡、考場的失利、人生的焦慮、高考的夢想,被他們帶到了班級,無情地碾壓著我 “無憂無慮”的生活,第一次讓我感受到大學原來離得那么近,第一次讓我領悟到了讀書的目的。
我真正的讀書生涯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在他們強烈的感染和影響下,學習真正成了自覺的行動,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一年的努力讓我在近百人的班級里脫穎而出,高二最后一次期末考試拿到了全班第一名。進入高三時,從高考考場又下來了一批復讀生,我們班就分成了快、慢兩個班。班上有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我跟他 “咬合”著交替前進,也帶動和影響著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當年就我們兩個人上了重點本科線,一步跨過“獨木橋”,成了人人羨慕的 “天之驕子”。
大學的前三年,我繼續(xù)保持著這種 “勤奮”的慣性。這種 “勤奮”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前三年,我每天6點起床,晚上10點才回宿舍,課室、圖書館、宿舍,過著典型的 “三點一線”的生活?;旧厦刻斓谝粋€到達課室,第一個到圖書館門口等候開門。我把別人用來逛街、睡覺、娛樂、戀愛的時間全用在學習上。每天過得非常充實、非??鞓罚灿胁簧偈斋@。1988年全國首次組織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我們兩個班只有4人通過,我的合格證書被放在系宣傳櫥窗一個月之久。二是體育。大學入學時被告知,體育必須過關,否則不能拿畢業(yè)證。這一點嚇到了我,我非??謶?,也非常焦慮。因為先天身材矮小,后天營養(yǎng)不良,從小我的體育成績就十分差。為了能拿畢業(yè)證,我算是豁出去了。每天早上1個小時、下午1個小時的鍛煉硬是堅持了兩年,雷打不動。所有的體育考試項目一個一個地突破。引體向上,11個及格,19個滿分,進校時,我連一個都做不了,經(jīng)過兩年的鍛煉,居然能做到30個。
這段求學經(jīng)歷,讓我收獲很多,除了優(yōu)異的學業(yè)成績、扎實的知識功底、強大的心理素質、較高的個人信心外,還有兩個收獲非常重要,一直影響到后來。一是認識上的收獲。五年的臥薪嘗膽、笨鳥先飛最大限度地詮釋了 “勤能補拙”,也讓自己真正感悟到勤奮能夠改變一切、只要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二是潛在的收獲。五年的堅持,讓自己不但養(yǎng)成了勤奮的習慣,而且這種勤奮的因子浸透在血液中、滲透到骨子里,在后來的人生隨處可以不露痕跡地顯露、不經(jīng)修飾地體現(xiàn)。
“天之驕子”以及學生時代的“輝煌”伴隨著 “哪里來哪里去”的分配政策轉瞬即逝。四年后我又回到了高中母校,真是一夜之間“打回原形”。這是一所非常僻遠、非常薄弱的農村高中。我讀書時,它依賴大量的復讀生暫時耀眼過幾年;到我工作時,已經(jīng)人心渙散、破敗潦倒。當時教師幾十號人,真正本科畢業(yè)的不多,大部分是??疲踔敛簧偈侵袔煯厴I(yè)的。來到這里,雖有比較大的心理落差,但我非常坦然,留下來了,而且一呆就是四年半。有朋友說我 “不思進取” “沒有出息”,也有朋友說我“蛟龍失水” “虎落平陽”。實際上,我不是沒有選擇。畢業(yè)分配時,也曾有多個統(tǒng)一分配的單位,我都沒去,還是選擇回老家。我也不是沒有抗拒,有過心理抵觸、有過言語埋怨,但都無法改變現(xiàn)狀。我是個宿命論者,心里虔信這都是命運的安排,無從改變,只能認命。
二
四年半的農村薄弱學校任教經(jīng)歷,有過喜怒哀樂,也有過酸甜苦辣。每頓永遠只有一個菜的飯?zhí)?、一次次天未亮摸黑進行的早操、一個個沒有任何娛樂活動的晚上、一段段不知何處去的假期、一群群極度厭學的孩童……讓人看不到希望和預期,是煎熬,但也是磨礪。
彼時的我年輕、任性、輕狂,有時也有點懶惰、偏執(zhí)。但對待教學,我永遠一絲不茍。那個時代,教學資源極度缺乏。依靠僅有的一本教師用書、兩本雜志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中學歷史教學》)和大學教材,我寫了一本又一本的教案。從目標的設定、重難點的把握、課程的導入、流程的安排、板書的規(guī)劃到作業(yè)的布置等仔細斟酌,反復推敲。
那個時候,除了班主任工作之外,寫教案成了唯一的 “大事”。我的做法是 “一稿二試三改四調”,即:先經(jīng)過仔細研究寫出教案草稿,然后找一個地方自己單獨完整地試講一次,在試講的過程中找出不如意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再修改原來的教案,有時這個修改幾乎是完全推倒重來。修改完了之后,再正式上課。上完課以后,根據(jù)真實課堂的情況再作適當?shù)恼{整,留下正式的教案。
正是由于對自己的嚴格、對教學的苛求,教學成績很快就顯露出來了。1992年的高二歷史會考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績,當年教師節(jié)我被評為縣優(yōu)秀教師,年底受到縣人民政府嘉獎;1993年的高考成績依舊出色,當年教師節(jié)再次被評為縣優(yōu)秀教師,繼續(xù)留任高三;1994年的高考歷史單科成績僅次于省重點中學,列全縣高中學校第二名,并再次留任高三……正是由于高考成績非常突出,1995年1月,我被選調進入當?shù)刈詈玫膶W校,即省重點中學。
農村四年,三次受獎,讓我有了成就感,有了優(yōu)越感。當時還真有點飄飄然了,以為自己真的不錯,好像已經(jīng)功成名就了。但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其實真沒什么。這樣的 “優(yōu)秀”,只是教學成績的優(yōu)秀,往往是蠻干出來的,沒有也不可能是長期積淀的結果,它并不能說明你就很優(yōu)秀了。一個只有兩年從業(yè)經(jīng)驗的老師會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嗎?這不讓人笑掉大牙才怪。優(yōu)秀有時也會是障礙,后來一段時間,我對教學沒有以前那么盡力了,也不想有什么大的發(fā)展,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也就沒有了前行的動力。幸好,半年后調到了另一所更好的學校,嶄新的環(huán)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更優(yōu)秀的學生,催生了心中那股激情,找到了人生的目標。
三
“菜鳥”是指某個人剛剛加入某個團隊,或進入某個行業(yè),需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接受新的事物。處在這一過程中的人,就被喻為 “菜鳥”。從師范大學畢業(yè)后進入教學崗位,我就是這樣一個 “菜鳥”。
還記得第一次上課,我提前一個月就備好了課,多次熟悉、了解,幾乎是全文背誦,課堂上的一切都是按照設定的程序走下來的,流程堪稱完美。還記得學校第一次安排我出考試題,我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設置題型、題量的,結果被科組長全盤否定。還記得一畢業(yè)學校就要我任教畢業(yè)班,每次上課過程中,學生的眼神已經(jīng)告訴了我一切,因而半個學期后我主動請辭。也記得畢業(yè)第五個年頭第一次參加全縣教師教學比武,我得到了一個象征性的優(yōu)秀獎……雖然很努力,也很投入,但似乎一切都不如愿。本來就缺乏自信,加上效果不理想,讓我的教學更加盲目,漫無目標,不知何去何從,每天都是機械地重復。一個輪回下來,這種狀況有所好轉。備課熟練了、課堂活躍了、教學有序了、組織輕巧了,學生的眼神也變得溫和了、渴望了。自己對教學似乎找到了一點感覺。但這種感覺只是相對而言的,處于一種低層次狀態(tài)。說實在的,當時很迷茫,不知道怎么突破、怎么提升。
后來,經(jīng)過多次公開課的歷練,得到過各級教研員的幫助、名優(yōu)老教師的指點;經(jīng)過多次教學比武的錘煉,先后拿過縣、市、省一等獎;經(jīng)過多次針對課堂教學行為的淬煉,包括省九五、十五課題研究,多次外出聽課學習,吸納眾人之長;經(jīng)過多次 “被學習” “被交流”的磨練,自身的進步日漸鮮明……后來,我一步步成為市級高三復習備考的專家、省特級教師,成了區(qū)域內的學術權威,贏得了專業(yè)尊嚴。自己 “忙”起來了,這種“忙”說明自己找回了自信,也有了更進一步的強烈欲望。
二十多年來,我由一個懵懵懂懂的大學生成長為擁有專業(yè)尊嚴的歷史特級教師,與社會的塑造、同事的幫助、學生的配合是分不開的,但更離不開自己對教育的那份執(zhí)著與堅守、對學生的那種傾注與關愛、對自我的那些要求與壓力……不斷與時俱進,負重前行,在求索、反思、積累和創(chuàng)新中逐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與歷史同呼吸,與課改共生長。
菜鳥是一種狀態(tài),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經(jīng)歷,我們要盡快走過這一狀態(tài);但菜鳥文化是一種心態(tài),能夠催人上進,讓希望永駐心中。它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新手、學習者的心態(tài),以低姿態(tài)向前輩學習、向身邊人學習,不斷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從 “盲”到 “?!?,再到 “忙”,在 “菜鳥”文化的指引下,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四
教學生涯的第十八個年頭,我收獲了一份大禮——被評為省特級教師,成為當時全省最年輕的高中特級教師之一。對中學老師而言,它預示教學生涯到了一個巔峰,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這么幸運。在別人眼中,我 “事業(yè)有成”了、“化繭成蝶”了。但于我而言,卻沒有太多的激動與驚喜。一來不惑之年,經(jīng)歷的也不少,早已過了容易激動的青蔥歲月;二來二十年的努力,總覺得該來的一定會來,心中渴望已久。
特級,不是終點,但我卻看到了終點;特級,只是榮譽,但很容易滋長惰性。事業(yè)如日中天,工作風生水起,擁有豐厚的人脈資源,在原單位就這么混下去,不失為一個好的歸宿。但教學生涯剛剛過半,還有下一個二十年,我不想就這么過,期待更進一步的蛻變,盼望更大的發(fā)展。內心的強大沖動讓我在一年后毅然決然來到了廣州,置身于繁華的都市、課改的潮頭,毅然褪去榮耀、洗盡疲憊,讓自己再一次經(jīng)受考驗。
異地重構、舉家遷徙、背井離鄉(xiāng),意味著回到原點,一切從頭再來。當時的決心是堅定的,困難也是巨大的。我知道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因而,初來廣州,擺正心態(tài),以一個初出校門的學生的身份,從頭做起。那段時間,與同事還不太熟悉,沒有朋友,沒有業(yè)余生活,人是極端孤獨的。所以大量的時間我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沒有周末,沒有節(jié)假日,很多時候一個人在辦公室挑燈夜戰(zhàn)。但內心并不孤獨,與書本為伴、以知識為友、同大師溝通,我在享受孤獨的樂趣。正是這樣一種享受,使得自己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去,潛心研究,自學了大量新課程理論,在相關網(wǎng)站上分享了許多優(yōu)秀課例。借鑒不容易,超越自己則更難!
幸好,有廣州這樣一個開放舞臺的招納、有仲元中學這樣一個包容平臺的容納、有大批歷史同仁的接納,我得到了更多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也就有了更多的再進步的機會。自我感覺,專業(yè)成長已是聚沙成塔、積頁成書,教學的提升已非一兩條街之距離,科研的長進已非一兩日之所見。辛勤的勞作、不懈的追求也換來了累累碩果。十年來,我收獲了番禺區(qū)名教師、番禺區(qū)產業(yè)急需緊缺人才、廣州市優(yōu)秀班主任、廣州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學歷史學科帶頭人等榮譽,事跡入選過華南師范大學《中學歷史教學》雜志 “名師選介”欄目和《傳遞文明火炬的使者——廣州地區(qū)高中教學名人錄》 (僅兩位歷史教師入圍)……當然,更大的收獲是結識了大批歷史同仁,這是繼續(xù)前行的動力,也是可望突破的第一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