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語文課標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不過,很多教師雖然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對朗讀教學缺失深刻的理解,導致語文味不足。還有一些教師,利用“合作”“探究”等方式來替換朗讀教學,忽視朗讀的運用。如此一來,學生在缺少足夠朗讀時間的前提下,對文本的理解、體驗、思考、感悟就顯得力不從心。重視朗讀教學,教師還要通過“改讀”“添讀”“漏讀”“品讀”“補讀”等方式,來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細節(jié),讀出疑惑,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悟到語文的味道。
何為“改讀”,就是結合文本中的字、詞、句等進行改換,讓學生對比改換前后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影響,形成比較閱讀。在“改讀”中,結合具體改變的內(nèi)容,分析原文的字、詞、句的特色與情感,啟發(fā)學生從中感悟,增強文學鑒賞力。
如某特級教師在《背影》一文教學中,提出讓學生尋找關于父親細節(jié)的內(nèi)容,并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感動。有學生找出“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一句,對于句子中的“撲撲”,如何理解?表明父親在買橘后感到做了一件大事,內(nèi)心很欣慰,很高興,從而感到很輕松。教師反問學生,如果將“撲撲”改成“彈了彈”行不行?通過分析,“彈了彈”顯得動作很輕蔑,不足以表達買橘后“釋然”的心情。由此,讓學生再進行原文內(nèi)容朗讀,并從朗讀中感受“撲撲”的豐富寓意,引導學生從中加深對父親的感念之情的理解。學生通過對比詞語,逐漸認識并理解“撲撲”一詞,體會到父親買橘的那種殷切心理。所以說,“改讀”的運用,為學生理解和比較改動前后的語義變化提供了有力對照。
當然,對于“改讀”,不僅可以用在某個字、詞、句上,還可以運用到“標點符號”上。曾在一次聽課中,課文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師挑選學生進行精彩片段朗讀,在“走進花一般的德國人”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學生將“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讀得很平淡;接著,挑選第二個學生朗讀時,也是將“感嘆號”讀得很平淡,并未將這句話里的情感表達出來。于是,教師讓同學們關注這句話里的“感嘆號”,分析句子意義,回顧剛才學生的朗讀,是否讀出了“標點符號”。同時,教師提出,如果將“感嘆號”改為“句號”,再去朗讀這一句話,有哪些差異,對比體會“標點符號”改后的不同效果。由此,藉由“感嘆號”,讓學生從句子的反復朗讀中,品鑒出不同的文學意味,也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出房東說話時的自豪心理,表達了作者對房東的欽佩之情。
所謂“添讀”,就是在原文中適當增加一些語氣詞或其他詞,如“啊”“唉”“咦”等,來引導學生從句子朗讀中找尋相應的情感體驗。“添讀”的運用,側重于對文句情感的挖掘,讀出作者的寫作情感。在某優(yōu)質課競賽中,有教師在教學《變色龍》時融入了“添讀”手法,也讓課堂教學更有語文味。教師結合文中的對話內(nèi)容,在對話的前后適當增加修飾詞語。
如葉爾德林:(撓著頭,疑惑地)不過也說不定是將軍家的狗……;然后,引領學生結合下面的句子對話,也進行修飾詞語的運用。如人群:( )沒錯兒,將軍家的!奧警官:( )哦!……葉爾德林老弟,給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風了,挺冷的……;( )你把這條狗帶到將軍家里去,問問清楚。就說這狗是我找到的,派人送上的。由此,參照教師的“添讀”方式,讓學生結合對話情景,適當增加修飾詞語,再讓學生在朗讀時揣摩這些修飾詞語對對話內(nèi)容的影響。這樣一來,學生的朗讀更有情感,也從朗讀中將主人公“見風使舵、阿諛奉迎”的嘴臉進行了生動刻畫。
“漏讀”的運用,就是結合文本內(nèi)容,故意刪減或者遺漏某些字詞句及標點,再進行朗讀。這種手法,以故意的方式,來引發(fā)學生的注意,體會“漏讀”后文本細節(jié)的把握,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增進對文本細節(jié)的挖掘與提煉,啟人深思。
同樣是在那位特級教師《背影》教學中,帶領學生通過朗讀來品味文本。但在最后兩句話,教師范讀時故意遺漏“唉!”這個語氣詞。然后,詢問學生,教師朗讀得怎么樣?有學生注意到“漏讀”了一個詞“唉!”,就直接指出來。教師反問學生,真的嗎?是哪一個字?學生回答,“是‘唉!’”謝謝你,告訴“我”漏掉了這個字,同學們,如果對這個字進行“刪減”,是否會影響整個句子的情感表達呢?很多學生都支吾著“應該影響……”。為此,教師讓學生進行分組,分別對“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與“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進行對照朗讀,并在朗讀中感受加“唉!”與不加“唉!”的差別。
通過對比,學生們感受到加“唉!”的讀法更感人,更能夠激發(fā)對父親的那份熱忱與愧疚之感。于是,師生再回到文本中的“唉!”字,從“唉”與“!”的結合上,來反復品讀其中所蘊涵的深情,進而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也讓學生從中感悟到一個字、一個詞,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都可以成為注滿情思的點睛之筆。
所謂的“品讀”,就是對文本進行仔細地賞讀品析,挖掘文章的字詞句段,甚至標點的妙用,從朗讀中感悟文本,賞析文本,玩味字、詞、句的妙用與精彩,從而在朗讀中感悟文本的深刻內(nèi)涵,把握綿柔、細膩的情思。
曾觀摩過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春酒》一文時,對標題中的“春酒”二字進行了品讀。如何理解“春酒”,看似隨意的一個題目,卻能夠統(tǒng)領整個文本。然后,教師引領學生朗讀文本,提煉與“春酒”有關的內(nèi)容,進而呈現(xiàn)文本朗讀的“味道”。“為什么讀得這么悠長?”將文本看作“酒’一樣去讀、去品,逐漸讓學生讀出了作者回憶春酒時的“甜蜜”,以及“悵春酒”“找春酒”時的“傷感與堅守”。可見,一篇好的文章,猶如一杯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需要我們慢慢咀嚼、細細品味。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字、詞、句、段、標點、標題等內(nèi)容,從中領悟字里行間的悠悠情感,挖掘作者的寫法與用意,感悟文本的精神旨趣。
總之,朗讀教學不能限于單純地讀,還要運用多種讀法,來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剖析文本意義,體驗文本情感。如“補讀”“配樂朗讀”等方法的運用,輔助閱讀,促進學生感受文本的精彩。語文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語文味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并積極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語文味,從而使學生在濃郁芳香的語文味中展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