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玲 方向紅
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中學寫作教學一般在理論上與思想上都比較薄弱,通過實踐,葉圣陶先生的寫作教育思想對中學生的寫作過程與中學教師的寫作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根據(jù)在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中受到的啟示提出相應解決策略,以期為中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與一線教師寫作教學的推進有所助益。
葉圣陶先生在寫作領(lǐng)域與寫作教學領(lǐng)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他并沒有僅僅滿足于自己在寫作領(lǐng)域取得的成果,而是更多地致力于寫作教學領(lǐng)域,希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認為寫作既是為了學習所需,也是為了生活所需,葉老的寫作教育思想在中小學寫作教學中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針對現(xiàn)階段中學的寫作教學現(xiàn)狀,教育者們探究葉老寫作教學的論著也層出不窮。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教育環(huán)境中,在新課改的引領(lǐng)下,語文教育專家的理論研究與一線語文教師的實踐探索兩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二者沒有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代光輝《新課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探究》),使得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的一些問題因中學階段的時間緊,任務重而難以徹底地根除,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由此陷入尷尬的境地。這些問題表現(xiàn)為:一方面,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寫作教學淪為“應試教育”的工具(朱亞梅《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的歷史回顧及現(xiàn)實應用研究》):師生在考試大環(huán)境的壓迫下更加注重應試技巧和方法,輕視素材積累和體驗,注重寫作數(shù)量輕視評價修改,注重統(tǒng)一要求忽視個體差異,諸如此類的問題致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模仿甚至抄襲,失去了獨立的寫作人格。另一方面,一些教師教學理念的急功近利(王平《芻議中學寫作教學的尷尬現(xiàn)狀及對策》),使得學生寫作興趣喪失,寫作水平難以取得進步。還有一些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缺失,在寫作方面不愿寫、不會寫、不能寫,對學生的寫作訓練簡單粗暴、寫作指導隨意零碎、對學生的作文評價成效低下……這些都是在寫作教學中較為常見的問題。
葉圣陶先生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和實踐基礎(chǔ)教育事業(yè),尤其在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成績斐然并且至今仍具有極大的實踐價值,因此探究學習葉老的寫作教學論著也層出不窮。呂叔湘先生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的序言中寫道:“按說這本集子里邊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寫的,為什么現(xiàn)在還沒有過時呢?這是因為現(xiàn)在有很多問題表面上是新問題,骨子里還是老問題,所以這些文章絕大部分仍然富有現(xiàn)實意義?!盵1]寫作教學時至今日在不斷取得成就的同時,少量根深蒂固的老問題與隨時代發(fā)展出現(xiàn)的新問題卻也令人擔憂不已:教師習慣性擠壓寫作訓練時間和忽視寫作教學,學生對寫作的懼怕,來自考試的壓力導致寫作教學的機械化、空洞化等問題不斷涌現(xiàn)。
一方面,在理論層面的研究:如宋曉霞的《論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對中學寫作教學實踐的指導》一文對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但多是理論研究而與實踐結(jié)合較少。商金林的《葉圣陶寫作教學的真知灼見》從教師寫作教學方面提出了要使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課堂講授與課后指導齊頭并進,師生一起動筆寫作,歸根到底總結(jié)為教師的寫作教學應既要有理論支撐,更要用實踐來檢驗。但是文中多就葉老在寫作教學中的做法來闡釋觀點,同樣是以理論見長。這類以理論研究為主的論文還有很多此處不再一一敘述。
另一方面,在結(jié)合理論與實踐但同時更多地偏重于實踐應用的研究中:如朱亞梅的《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的歷史回顧及現(xiàn)實應用研究》一文系統(tǒng)地論述了葉圣陶寫作教學理論觀、實踐觀、教學方法觀并探尋了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的淵源,揭示了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程愛蘭的《葉圣陶教育思想對作文教學的價值取向》歸納了當前作文教學的五大困境,針對這些問題以葉老的寫作教學思想為指導有針對性地總結(jié)出了改進寫作教學中問題應該具有的“五觀”和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郝平的《基于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的初中寫作教學策略研究》一文針對教師和學生在寫作教學中的基本問題,結(jié)合葉圣陶的寫作教學思想從寫作觀念、寫作內(nèi)容、教學方法、強化閱讀四個方面提出提升中學生寫作教學效果的策略。這些研究都更多地致力于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在實踐層面的應用,但將問題與解決策略更多地指向教師,更多地強調(diào)發(fā)揮教師的作用,而對于寫作教學兩方面的主體——教師與學生,沒有進行分層論述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這兩方面的具體問題與解決策略。
葉圣陶先生寫作教學的基本觀點是“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說話”,他用自己幾十年來深入教學一線的切身實踐與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的教育理論對今天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在教學中“教師努力忘我地教,學生認真勤奮地學”的情況下學生的寫作水平卻依然難見成效,葉老的寫作教學理論對教師的寫作教學過程的調(diào)整與完善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葉老在《讀〈經(jīng)典長談〉》中提到“寫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寫作材料卻不能夠單單從伏在桌子上獲得……刻刻認真,處處努力,一方面是本來就應該這么做,另一方面也就開鑿了寫作材料的泉源?!盵2]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寫作內(nèi)容的選取應該都是他們的“老大難”問題,尤其是在中學階段的應試寫作中,多是試卷命題者給出題目或者話題,學生在規(guī)定的極短時間內(nèi)搜羅出腦海中與其有關(guān)的素材并進行構(gòu)思。
筆者在見習期間統(tǒng)計高一某一班級的學生測試試卷的作文,題目中給出的話題是關(guān)于“逆境”,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學生選取的素材不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或者與自己的生活有關(guān)的,為了題目而拼湊出的素材抑或是記下書上的素材和例子較為常見,以便彰顯出題者所希望的主題思想。沒有興趣與沒有素材是大多數(shù)學生寫作的“攔路虎”。在與見習班級學生訪談時,發(fā)現(xiàn)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并不容樂觀,由于該班學生大多是選擇理科為主,對語言類的科目大多不太擅長,失去學習的興趣,但在和該班語文老師訪談時也發(fā)現(xiàn)其他偏文科類班級的學生寫作興趣也并沒有高出很多,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對寫作也是持被迫接受的態(tài)度。在寫作時基本都能夠完成任務但多半是草草應付,作文中素材多是急功近利地通過作文素材書套用,毫無特色與情感。每個學生都有佳句摘抄和素材積累本,但選取的個例談話中,記在摘抄本上的內(nèi)容也都是為了應付檢查,極少能夠熟練地記住并熔鑄自己的感情進行使用。
針對寫作內(nèi)容假大空,套話連篇的現(xiàn)狀,教師在平時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不斷提醒與訓練,逐漸矯正或者改變學生的不良寫作觀念,由內(nèi)而外“真誠”地對待寫作,不再僅僅將寫作當成是完成任務式的行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會觀察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小事記錄下來并與他人分享,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分享和他人的經(jīng)歷分享中提升對寫作這件事情本身的興趣,使得學生寫作內(nèi)容力求真誠,不虛假造作,不抄襲套作。“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是魯迅先生在《作文秘籍》中提到的寫作秘訣。寫作要“有真意”,這就要求學生在生活中仔細留意,將細心觀察生活中的點滴,把所見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并形成一種習慣,經(jīng)年累月便成為自己的素材庫。素材庫作用的發(fā)揮不僅僅止于考試中,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每次語文課前十分鐘左右讓學生口頭分享自己素材庫中的素材,這一行為的訓練同樣也為寫作教學打下基礎(chǔ),有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與寫作質(zhì)量,也有利于服務于實際生活的需要。這一方法就是通過間接經(jīng)驗來獲取素材,可以借鑒周圍人的經(jīng)驗,也可以通過閱讀,吸收不同人的經(jīng)驗,在寫作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思想情感將其合理真誠地表達出來,而絕不至于出現(xiàn)如同“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的困境。
葉圣陶先生的“求誠”的寫作觀念:取材真實深厚,態(tài)度嚴肅誠懇。與做人之道相得益彰,教師在教給學生這一寫作觀念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為人處世方式的引導,在學生的學習與做人兩個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寫生”與“求誠”相輔相成。要做到“寫生”就必須處理好寫生與臨摹的關(guān)系:力求“寫生”為主,“臨摹”為輔?!皩W寫文章也有臨摹的方法,熟讀若干篇范文,然后動手試作,這是臨摹。在準備動手的時候,翻著一些范文作參考也是臨摹。另外一個方法是不管讀過什么文章,直接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見怎么樣就怎么樣寫,所聞怎么樣就怎么樣寫,其余類推,這就是寫生的方法?!盵3]寫作訓練要力求內(nèi)容的生動鮮活就必須從生活中取材,而不是依葫蘆畫瓢地模仿別人的優(yōu)秀作文去應付考試。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若是單叫他們模仿古人的行徑,記憶古人的思想,那么有記載前言往行的‘陳編’在那里,識些字懂些講解便完事了,要什么小學教育?”[4],點明了不可一味地去模仿前人的作品。
不論是平時的作文課訓練還是大小考試中的作文,或是迫于時間壓力,或是對作文完全沒有興趣只求迅速完成任務,除非教師強制要求,否則學生在寫作之前幾乎從不列提綱,“大都是在寫作前在心中預設自己的寫作提綱,但在寫作過程中往往會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而偏離寫作思路”[5]是常見現(xiàn)象。在寫作過程中的所運用的素材都是按照原來積累的素材進行加工改編去配合一篇文章的主旨需要,沒有自己的觀點與個性,套萬能模板的痕跡隨處可見。既違背了“求誠”原則,也在實際訓練中難以真正地練出自己的個性與風格,與“寫生”背道而馳。
臨摹在小學的作文教學中用的最多,尤其是第一學段,中學階段也同樣適用。在小學寫作中,最開始的字詞句訓練就是通過臨摹,有針對性地傳授和訓練低學段學生的寫作意識和方法,從而更好地運用這些常見基本的方法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寫下來,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寫出自己的個性與風格,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最后導致千人一面的作文層出不窮。這種臨摹的方法同樣適用于中學階段新題材或文體的寫作教學,最開始接觸到不同的文體或者是新題材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出恰當?shù)氖痉?,給出不同的觀點以供學生參考,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寫作要求與前沿觀點,從而有效地發(fā)散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寫出真實的自己,寫出自己的個性。應該注意的是臨摹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引導,最終目標是為了達到“寫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個性與觀點,說出真話與心里話,抵制抄襲。
“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是葉老所提出的語文課的最終目的。“自能”是改變語文教師課堂灌輸?shù)呐Ψ较蚺c目的,一堂語文課達到了學生能自己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才算是成功的課堂,寫作課堂也是如此。寫作水平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智能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中學階段學生的心智漸趨成熟,對自己的思想已經(jīng)有了較為準確的認識,在寫作中可以清晰地掌控自己寫的內(nèi)容,但是對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難以把握,所以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著重訓練學生的自我寫作能力與自我批改能力。
在學校見習時筆者通過與教師訪談、調(diào)查關(guān)于高中階段作文批改情況如下:首先,在高中階段的作文練習多是以測驗、考試的形式進行,沒有按規(guī)律周期性地開展寫作課教學,理由是以基礎(chǔ)知識和閱讀訓練為主能更快速地幫助學生提高分數(shù)。其次是關(guān)于作文的評價,試卷中的作文老師只給分數(shù)不寫評語,平時的寫作訓練中老師給出的評語多是分成兩部分打分:文章內(nèi)容好壞和書寫規(guī)范與否,寫的評語多為總體性評價而非過程性評價,在批改時較為細心的老師會圈出錯別字,繼而在每個同學的作文后給出的評價語為50 字左右,但沒有給出具體段落與句子的修改意見。在批改完畢就會在班級進行集體講評,學生則根據(jù)老師給出的分數(shù)與評語得到自己此次作文好壞的反饋,最后,教師講評完畢此次寫作訓練也就到此結(jié)束,沒有針對寫得不好的作文的修改和補救措施,學生也沒有自覺地將自己的作文修改后給老師看的自覺意識,究其原因還是教學時間緊,批改作文耗時長,收效微所致。
教師批改作文是學生獲得反饋的一個主要途徑,作文批改既是難點,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點,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老師的評價對自己的作文的水平進行評估的。因此,教師的細心批改與講評后的修改作文并再次回收查閱都是對學生寫作的一種檢驗與提升。
《說文解字》中“批”釋義為“反手擊也”,“改”即“更也”,引申到現(xiàn)在“批改”即為用文字判定是非優(yōu)劣,進而修訂。然而,在現(xiàn)階段的作文“批改”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教師“批”較多,即恰當?shù)攸c出好與不好及其緣由,極少次數(shù)會讓學生“批”。“改”則表現(xiàn)為教師圈點修正學生作文中的錯字病句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或重新構(gòu)思布局。教師的批改的確能起到幫助學生表達更加準確完善的作用,能夠有側(cè)重點地幫助學生在每次的訓練中均有所收獲。但為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教師應多就少改、多批少改,甚至不改,進而讓學生自己改。與此同時,教師“不教”的前提是教會學生自己批改的方法,引導學生與教師一起批改。因此,教師可通過當面批改、集體批改或書面批改的方式對學生的自我批改加以引導鋪墊。
解決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作文批改收效低,學生寫作進步慢的方法是學生的自我修改,即自我批改,這一方法需要教師的引導,可以通過三個方法進行:
其一,教師示范修改。教師示范修改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批改方法,從批改者的角度看待作文,有助于學生全面顛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也有助于讓學生在之后的寫作練習中牢記應避開的易錯點,更全面地看待問題,教師可選擇優(yōu)秀學生作品進行示范,或者是選擇一般學生的作品匿名之后在班級講解評析,讓學生將其和自己的作品比對發(fā)現(xiàn)是否存在相同或類似的問題,有利于引起學生注意并自行修改。
其二,學生誦讀修改。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學生讀自己的作文,或是與同學交換誦讀,在誦讀中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錯字與病句,而且能夠在誦讀中體會自己作品的思想與感情是否到位,思維邏輯是否順暢,在誦讀中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從而加以修正。
其三,暫時擱置后修改。將學生作文擱置一段時間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變得陌生,繼而能夠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正視并修改自己文章中的不足??梢赃\用“加減法”的方式進行,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再將作文發(fā)下去,要求學生在不改變原文主旨,不加人物、段落和事件的情況下增加一百字,目的是使文章語言具體生動。一段時間之后再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這篇文章中不減少人物、事件和段落的基礎(chǔ)上減少五十字左右,目的是使文章語言簡潔凝練。最后是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補充或是縮減,使每個人的作文修改更加得體。
學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這一做法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傳統(tǒng)的教師批改而言,學生自己批改更有利于加強自我反省,提升寫作能力。對教師來說也能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成效,但前提是教師的引導要得當,運用正確的方法科學地進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批改,加強實踐探索,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我批改的習慣并找到適合自己的自我批改方法。
教師講評有集體講評和單獨講評。教師在給學生講評作文時要力求得當,使得全班學生均有所收獲。作文講評是繼批改之后,教師向全班學生分析和評論某次作文情況,既是對本次作文情況進行總結(jié),同時也是對學生下一次作文的指導。
在筆者見習期間,高一年級語文老師的集體備課中關(guān)于一次周記的講解時間只安排十五分鐘,在上課時按照計劃進行,老師對寫作優(yōu)秀與一般和寫的差的學生分別進行表揚和批評,剩下的時間里對本次周記中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評講,在預設的時間里完成了本次周記的講評。課后筆者詢問學生在此次課上是否有新的收獲,回答是覺得老師每次的講評都差不多,本次也是一樣,所以收獲不大,但在作文課上收獲會多一些,因為老師會講怎樣分析題目,選取哪些合適的素材,而講解素材是大多數(shù)學生所喜愛的。
首先,教師講評得當是指教師要用恰當?shù)脑u語來評價每個人的作文。一方面,評價既要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給出的評語中不能僅僅只是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優(yōu)劣做出客觀冷峻的評價,而是要通過口語化的語言對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點進行肯定,借此表明自己對學生作文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評語也要注重要對每個學生的作文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出,用精準的旁批指出學生需要修改的內(nèi)容以及如何修改,并在課堂講評時利用口頭評價的方式對學生仍然難以修改的地方加以指導。
其次,教師的講評要得當,除了給學生講解寫作技巧和存在問題這一方法之外,教師的“下水作文”更能給學生以直觀的激勵和啟發(f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寫作要求,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示范性影響對學生的言行具有規(guī)范和矯正作用,因此教師的示范作文在講評過程能夠更具說服力。葉圣陶先生的《怎樣教語文課》中指出教師要常常動筆,與學生共同體會作文的甘苦才能對學生作文作切實的指導,“倘若自己不敢創(chuàng)作,而唯賴編輯先生信手揮來的作品以臨事,乃是教師的奇恥?!盵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下水作文應該在教師讓學生自評、互評作文之前拿出來示范講評,而不是在學生構(gòu)思準備動筆寫的時候拿出來講。不能以教師的分析理解或者模塊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與思考,否則只會對學生造成刻版印象,禁錮學生的思維發(fā)散,作文到最后也就不自覺違背“求誠”的基本要求了。
最后,教師的講評要以學生為主體,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以自己的喜好和個人理解為中心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寫作情況加以指導。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家庭、成長和閱讀的基本情況結(jié)合學生的興趣加以引導,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講評是對作文批改的補充與延伸,但是因其耗時較長且收到的效果也不是十分顯著,因此大多數(shù)教師不會選擇在每一次大作文和小練筆之后都進行全面的講評。要確保每個學期每次作文講評的質(zhì)量,教師除了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細心備課單獨講評外,還可以在每學期開始時制定講評計劃,并將這一計劃提前通知學生,讓學生珍惜每次講評的機會,針對自身的問題查漏補缺,這樣每次的講評都能讓學生有所收益。
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經(jīng)后人的不斷總結(jié)與反復實踐,對中國語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他在寫作教學方面取得的成就,幫助眾多的一線語文教師有了改善寫作教學難題的方向與具體實踐措施。因此,一線語文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學習葉老的寫作教學思想,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的問題,發(fā)揮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