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萍
高中議論文教學的困境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寫作困境,學生提起寫作文直覺反應是不知道寫什么?不知道怎么寫?大多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就是世俗事例的堆砌,思想淺薄難以深入,章法無序。因而產生畏懼寫作的情緒,排斥寫作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教師寫作教學的困境,課時少,任務重。然而寫作部分占語文成績的半壁江山,但課時分配上每周最多一兩節(jié)課,相對而言實在太少。在有限的一兩節(jié)課中,既要教學生寫什么又要指導寫作知識技能。其實這兩方面的困境是相互關聯(lián),不可分割地,甚至可以說是相互作用才形成的惡性循環(huán),使得作文教學陷入師生共難的困境。那么我們怎么走出困境,使得高中作文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寫”的難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在高中寫作教學中,我們教師一直試圖走出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困境,其實想要走出寫作教學的困境,不妨從開發(fā)古詩文資源入手,相對于寫作而言,我們對古詩文資源的開發(fā)還不夠充分,甚至是有所浪費,使學生的“讀”與“寫”沒有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把教材中的古詩文資源與議論文寫作架構起來,形成從經典古詩文中取材,從經典古詩文中取法的意識和能力。
從高中語文教材構成上看,作為傳統(tǒng)經典文學的古詩詩文比重較大,新教材中,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古詩文的比例。又因為古文與現(xiàn)代文語言形式差距大,閱讀難度大,導致古詩文教學在高中語文課時分配上耗時較多,大多數(shù)高中古詩文教學儼然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主體部分,占去課時的三分之二,古文實詞翻譯的鞏固又耗去很多課時和精力,可謂耗盡師生的洪荒之力只為古詩文。鑒于此,我們何不把經典古文的教學與寫作結合起來,從經典古文文本中取材,充分開發(fā)古詩文資源,使難得習來的古詩文又更多的用武之地,進而解決學生寫作中寫什么、怎么寫的難題。也就是說我們要對高中語文中的古詩文資源深入開發(fā)并與議論文教學有機結合。
我們要把古詩文教學與議論文寫作架構起來,深入開發(fā)古詩文資源,從古詩文中取材。我們的教材所選古詩文皆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出自古今中外的大家之手,每一篇古詩文,每一位大家都堪稱一座寶庫,我們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內化這些作者的生平事跡和精神特質,在把握古詩文文本主旨的基礎上,使學生領悟經典文本的精神實質,并化育為學生個體的認識從而形成寫作中較高質量的典型素材,如此古詩文教學就將轉化為寫作教學的活水之源。教師要把古詩文教學與議論文寫作架構起來,需要在日常教學行為中形成讀寫結合的教學習慣,培養(yǎng)學生寫主題性閱讀心得或文本評論,例如學習《蒹葭》,主人公對伊人堅持不懈地溯洄求之,詩歌在渲染感傷憂郁的氛圍同時,反復詠嘆主人公不懈追求的美好情感。教師就可以留下練筆作業(yè)《<蒹葭>的傳情之美》,任學生發(fā)揮個體認識去感受古人情感抒發(fā)的細膩之美,通過指導學生寫文本學習心得或評論,幫助學生在經典文學的學習中采擷素材,生發(fā)思想;再比如學習《病梅館記》作者龔自珍是清末的大思想家,他痛感于封建王朝對人才的束縛和迫害,呼吁解放思想,拯救人才。這一思想對于深受封建思想熏染的文人而言,具有超越時代局限的進步性。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龔自珍的生平和他的《己亥雜詩》,再以《思想的先驅者》或《時代的先驅者》為題書寫學習心得。這樣關于“時代潮流與個體認識”一類的話題,關于“堅持真理,勇于發(fā)聲”這一類認識時代的錯誤思潮,堅持正確觀念的作文也就有話可說了。再比如學習《雨霖鈴》作者柳永的生平,就是精彩的作文素材。柳永因功名之路受挫,仕途坎坷才走上了專業(yè)寫詞的道路,使得詞文體走上了文學大雅之堂,成就一代之文學,這樣的事跡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柳永取得文學成就的原因,并書寫出一份心得《由柳永談面對困境的態(tài)度》或者《柳永的人生啟示》這樣立根于課本的寫作素材,學生的認識會更深刻,應用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以此類推莊子、荀子、蘇軾、杜甫、李白、辛棄疾、他們的生平事跡、文學成就、哲學主張都可以在文言文教學的同時,內化為各類主題的典型素材。這樣把古詩文教學與議論文寫作架構起來,還有益于我們對古詩文的深入認識,正如美國學者哈羅德·布羅姆所說:“不管我們是誰,沒有莎士比亞,我們就無法認知自我?!苯浀涔旁娢囊灿兄谧晕艺J識,一旦學生的認識能力提高了,議論的理性思維也將逐漸形成。
把古詩文教學與議論文寫作架構起來,是一種作文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習慣,需要教師做教學中的有心人,培養(yǎng)學生及時做素材整理,能夠結合文本主題、作者特質書寫學習心得和評論文章,做有主題地練筆,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高度,擴展學生的思考廣度,形成思辨性的閱讀能力。
把古詩文教學與議論文寫作架構起來,深入開發(fā)教材中的古詩文資源,除了可以從古詩文教學中取材之外,我們也可以從經典古詩文中取法,學習怎么寫作文,即:從經典文本中取法寫作技巧,形成嚴謹?shù)貥嬎妓季S。古詩文歷經歲月的沉淀,從謀篇布局到語言藝術都堪稱寫作的典范。
我們不妨通過借鑒經典古文的論述方法,從而把古詩文教學與議論文寫作架構起來,從經典古詩文中吸取藝術手法,夯實議論文寫作的基礎。譬如從《游褒禪山記》中取法敘議結合的技巧。作者從開篇寫褒禪山得名的由來到寫華山前后洞的位置,再到寫其文漫滅的仆碑,緊接著第一段的敘述就是作者描寫敘述游歷前后洞的經歷,在一二段敘述的基礎上,作者發(fā)出議論,針對第二段,作者簡單過渡“于是予有嘆焉”就展開了深刻的議論,由游洞心得發(fā)出深入的喟嘆,“盡吾志者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由第一段的“仆碑”展開議論,由”其文漫滅”導致“花”山的誤讀,引出學者在治學上就要深思慎取的精神,這樣嚴謹?shù)臄⒆h結合使得文本層次井然,文思流暢。這不就是我們今天寫作議論文分析材料的典范嗎?高中生初寫議論文,常常堆砌材料,不會圍繞觀點剖析材料,展開議論,《游褒禪山記》堪稱有的放矢、層層深入、議論分析的佳作。
在議論文教學中,議論方法的運用不可避免,如何運用議論方法展開議論,突出觀點呢?我們可以從賈誼的《過秦論》中取法正反對比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通常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用正反對照的方法來加以比較,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突出導致某一結果的真正原因?!哆^秦論》文章通過層層對比揭示了秦興秦亡的原因。首先,秦與九國之師的對比更突出了秦攻取天下時的勢如破竹;其次,秦孝公與秦始皇不同政策的對比,預示了秦滅亡的結局;再次,陳涉與九國之師的對比闡述了秦攻守之勢異也;最后,陳涉與秦的對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這樣層層深入對比之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觀點就非常明確啦!正反對比論證是議論文的基本論證方法,而高中學生初寫議論文,習得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既可以擴展論證角度,又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觀點。這樣的經典古文還有《黃州快哉亭記》“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边@樣的對比中對觀點進行深刻的思辨,從而突出“其中坦然”才是面對環(huán)境變化的根本要素。
思辨能力,在議論文寫作中,是重中之重,要形成思辨能力可非一日之功,既要形成多角度辯證的思維意識,又要懂得以古文為師,學習大家的思辨方法。就以蘇軾的《前赤壁賦》為例,我們可以從中取法思辨的方法,蘇軾對待世事曠達瀟灑的態(tài)度一向為后人所向往,其文賦《前赤壁賦》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闡明了自己對于自然與人生的真實感悟:“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樣的思辨思維,這種哲學的深度,理性的思考,辯證的角度都值得教師引入寫作教學,達成深化閱讀,外化為寫作的效果??梢哉f《前赤壁賦》為如何提升思辨性思維提供了清晰實用的方法,思維角度不同,結論自然而異。把握這樣的思辨方法,引導學生探究主客對話背后的哲學思想,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和形成價值判斷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具備深刻反思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無形的思考能力將影響學生的工作、生活乃至命運。
可以說,把議論文寫作教學與古詩文閱讀架構起來,取法古詩文之處多多,可以從荀子的《勸學》中取法比喻論證,《勸學》通篇設喻,化抽象的道理為淺顯易懂,生動形象地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和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這樣的論證方法既可以作為釋題之法,也可以引為論述的方法,《勸學》在比喻論證的同時還有正反及因果論證。
正如朱熹所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n本中的經典古詩文通過教師的點撥、開發(fā),形成寫作的源頭活水,進而解決學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難以成文的困境。把古詩文教學與高中議論文教學架構起來,深入開發(fā)古詩文資源,也是對教材價值深度挖掘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