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媛
近些年來我國提倡的“一帶一路”建設正如火如荼的發(fā)展。中國與沿線各國家的交流日益密切,而作為交流基礎的漢語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聯(lián)系的重要基礎,在世界舞臺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在世界語言中,漢語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漢語博大精深,學習起來難度大,很多來華留學生都表示漢語學習遠比其它語言學習難的多。因此,本文從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問題出發(fā),提出了一些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的策略,希望能對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質量和漢語教學改革的探索有幫助。
從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來華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漢語國際教育的規(guī)模和質量也逐漸擴大和提高。在2013年由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為中國走出世界邁出了又一重要步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廣闊平臺。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了給漢語教學創(chuàng)造好的環(huán)境法規(guī),我國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guī)范漢語教育的質量,規(guī)定了高校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本準則。對于對外漢語教師而言,提高漢語教學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的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中國已經(jīng)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國之一。到中國的留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等,在思維價值觀方面也與中國有很大的差異。至于教育方面,他們國家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理念與中國也有很大的出入。所以留學生初來到中國,尚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適應。
由于與周圍環(huán)境和人不熟悉,再加上他們本身的學習觀念,留學生到中國后,如果有問題更傾向于自主解決,而不愿尋求周圍老師和學生的幫助。在初到中國學習的階段,純中文式授課給留學生帶來很大的學習困難。很多到中國的留學生只學習了一兩年的漢語,他們的漢語水平還不能讓他們能完全聽懂上課的教授內容。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的老師,尤其是老教授都存在普通話不標準的問題,甚至會夾雜著方言,這就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由于漢語教師需求量大,所以一些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yè)對口大學生或研究生以及一些有能力教授對外漢語教學的兼職教師也進入到對外漢語教學的隊伍中。這些教師往往是年輕人,充滿活力,與外國留學生的交流也更便捷。但也正由于他們的專業(yè)性不夠,所以在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水平上還有待提高。一些非科班出身的教師,畢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漢語國際教育,所以在教授方法和專業(yè)水平上需要加強。很多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分為閱讀、聽力、口語等不同的課程,不同的課教學方法是不同的。而有些經(jīng)驗不夠的教師則是將一種教學方法一以貫之,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在很多高校的漢語教學中,課堂重點大都是語法、漢字識別和句子結構等的講解。沒有重視漢語語言的思維邏輯訓練和風俗習慣的養(yǎng)成。像我們學英語一樣,我們所掌握的英語知識只在課堂上發(fā)揮作用,而到了課下和外國人交流根本無法正確運用。留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只會模仿教材上的簡單漢語對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漢語運用能力有限。這與教師忽略了學生的漢語思維訓練有關。每個國家的思維邏輯不同,所以在語言表達上也有差異。與外國人簡潔明了的直接表達不同,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更婉轉含蓄,這與我們所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
就比如用于打招呼的“你好”一詞,留學生在最初學習漢語時,就會學到這個詞。在課堂上,教師告知留學生在與人打招呼時,可以用“你好”這個詞。日常生活中,作為與陌生人的開場對話用語,會顯得比較禮貌。但實際上在中國,與教師或長輩打招呼時,一般用的是“老師好”或者“您好”,來表達對自己對對方的崇高敬意。在與其他人打招呼時,比如與朋友見面時,會說“好久不見”,也不會簡單的說一句“你好”。這種現(xiàn)象說明,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和在實際運用中的東西不一定相同,教師在教習漢語時,應該著重培養(yǎng)留學生的漢語思維,了解中國的人際交往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其實這也與我們學習英語類似,我們在英語課堂上學到的一些打招呼用語,在英語國家不會用或者只用作書面語。
首先是教材方面的問題,現(xiàn)在很多高校所用的教材還是統(tǒng)一的,針對很多國家的留學生,更新不及時?,F(xiàn)在隨著來華留學生國籍的增多和漢語教育的成熟,我國很多漢語教材都出了針對不同國家的專門教材。這些專門教材在教學方法和文化介紹上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除此之外,有些漢語教材質量參差不齊,要么內容落后、要么體系脈絡不清晰,這些都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漢語教學中,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這一問題也應該受到高度重視。
其次是課程設置的問題,我國的漢語課程分為閱讀、口語、寫作不同的門類。但是這些沒有考慮到留學生的在華時間,比如一年期和多年期的留學生,他們的學習進度一致,這就有很大的問題。除此之外,漢語課程大都比較僵化,缺乏新穎創(chuàng)新的課堂,這些滿足不了來華留學生的需求。
很多高校對來華留學生的教學管理都沒有做到位,規(guī)章制度不夠完善導致教學管理的混亂。每個教學人員對自己的工作職責和權利義務不明確,影響了教學的開展。就比如考評模式,很多學校都沒有設置全面的學生建議系統(tǒng)和教師評價體系,導致學生的問題不能及時反饋以及教師工作的懈怠。
首先教師要重視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方人無論在價值觀還是歷史傳統(tǒng)又或者是生活工作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中國人強調集體團結而西方則強調個人自由。所以在漢語教學時教師就應該結合留學生的文化背景教學。教師可以引導留學生多與其他學生交流,比如組織一些課堂小組活動。在與中國學生的交流中,外國留學生也能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等,進而也能讓他們對中國人的思維邏輯有更深刻的認識。這些對他們的漢語交流水平有很大幫助。其次教師應該多關心外國留學生的心理狀況。外國留學生初到中國,對周遭環(huán)境的不熟悉,會導致他們心理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所以教師應該對外國留學生進行定期的心理訪問,給他們心理疏導。又或者也可通過交流的方式緩解心理壓力,教師可以鼓勵中國學生多與外國留學生交流,并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一定的幫助。這種雙向交流既有利于外國留學生了解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也有利于中國學生了解更多的外國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等,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
要提高漢語教學的質量,就必須提升漢語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對外漢語教學對教師的專業(yè)要求極高,教師既要對漢語有深刻的了解,也要對外國一些典型的國家有足夠的了解,知道他們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才能夠針對他們的特殊情況進行漢語教學。高??梢詢?yōu)先聘請有海外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或者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漢語教師。另外,學校要尤其重視教師的培訓。不僅在上崗前要對教師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在任聘期間學校還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以便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能力。除了教師能力外,教學研究也是提高漢語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策略。在校園內,高??刹扇∫幌盗谢顒觼砑訌娊虒W研究。首先,學??梢蚤_展一些教案評比大賽、教學技能比賽又或者一些教研活動來讓漢語教師加強溝通學習。其次學校還可通過檢查教師的教案和聽課來監(jiān)督課堂教學,嚴抓教學效果。最后,學校還可提倡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的交流,展開教研活動,推廣一些高效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
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漢語思維。訓練留學生的漢語思維,有利于留學生了解中國的風俗習慣和思維邏輯,在利用漢語交流的過程中才能更貼近實際。由于中西方語言思維的不同,所以在說話的方式和態(tài)度上都有明顯的差別。當留學生用他們母語的思維來說中文時,就會有濃濃的違和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不管是對于哪一階段的漢語學習者,讓他們學習漢語思維體系都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漢語教學的目標應該集中在讓學生理解怎么用、為什么用和什么時候用上,這些是漢語學習應該掌握的基礎。
現(xiàn)在我國的漢語教育已初成體系,但在實際運用中仍存在一定問題,這些需要有關教育者的重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應該抓住機遇,努力提高漢語教學質量,讓自己走向國際,為中國地位的提升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