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楚玉
對于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巢宗祺先生曾這樣解釋:“‘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2017 版的新課標對于語文課程人文性這樣要求:“語文課程應發(fā)展學生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备鶕?jù)2017 版的新課標重新修訂的2019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其是否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又是如何體現(xiàn)人文性,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究。
范文是語文教科書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內容的選擇對于課標要求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影響。2019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選擇來自不同時代的八首著名詩詞作為教學范文。這些詩詞均是流傳至今的名篇佳作,其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感,均具有豐富的人文性。
人文性源于語言的文化性。語言文字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正是通過作者精妙的語言,向世人傳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
第三單元中作者選擇的《短歌行》《歸田園居》《登高》在語言格式上,分別是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律詩。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歌體裁,其盛行于西周以《詩經(jīng)》為主要代表,四言詩四字一頓,節(jié)奏鮮明,有青銅器之美。自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社會下層,無論是娛樂場所還是祭祀場所,四言詩都是最流行的詩體。曹操的《短歌行》繼承了《詩經(jīng)》遺風,在當時四言詩衰微的時代是少有的佳作。五言詩成熟于東漢末年,它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能夠更靈活細致的抒情、敘事。在音節(jié)上,五言詩奇偶相配,更富于音樂美。因此,五言詩更適應漢代以后發(fā)展了的社會生活。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一》以平淡古樸的語言抒發(fā)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堪稱五言詩的佳作。七言律詩屬于近體詩的范疇,它起源于南朝,至中唐杜甫時徹底成熟。七言律詩格律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杜甫全面開辟了律詩的境界,實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跡,一概熔鑄于七言律詩中。
教材選擇這三首語言格式不同但又相互聯(lián)系的詩歌,讓學生在尋常的詩歌學習背后,對語言格式進行探究。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詩歌的基本內容,同時了解了詩歌的發(fā)展歷史,以及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的區(qū)別。
古代詩歌一直將抒情作為主要特征。陸機在《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并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把情作為詩歌的根本。新教材第三單元選編的古詩詞都具有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學生通過對這些詩歌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社會的思考,增強對人生的感悟,激發(fā)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這些詩歌各有特色,可以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yǎng)審美情趣。
曹操的《短歌行》在單元一開篇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抒發(fā)了自己希望一統(tǒng)天下的壯志。這里教師除了講解作者使用典故抒發(fā)自己豪情之外,更重要的要讓學生體會曹操作詩時內心的豪邁波瀾??梢越柚b讀的方式,讓學生聽名家朗讀在自己誦讀,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也可在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后,結合當今的社會讓學生討論自己理想志向,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能量的理想。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則抒發(fā)自己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正是朝氣的高中生在初讀這首詩歌會對陶淵明的思想產生不解,教師如果能通過詩歌細讀為學生展現(xiàn)陶淵明筆下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講解,學生也會對作者蘊含與詩歌中的情感產生理解。在該單元中編者還選取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以及李清照的《聲聲慢》。這三首宋詞,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李清照則是婉約派的代表。三首詞在學習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除了體會詩歌中豪邁和委婉的情感,也要體會豪放和婉約帶來的不同美。
新課標對語文課程人文性的要求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審美情趣”,這一單元的詩詞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審美上都能達到這一要求。
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是與教材范文有關的資料,其包括單元提示、課前導讀,課下注釋,課文插圖等內容。這些內容可以輔助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使教師的教學有據(jù)可依。鑒于助讀系統(tǒng)的這些優(yōu)點,教材中的助讀資料如果能正確應用,也可以凸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第三單元中文字型助讀內容主要包括單元導讀、課下注釋以及課后學習提示。相較于舊教材,新教材的助讀資料內容明顯增多。其中,教學目標緊緊圍繞課標對語文課程人文性的要求來設置以期協(xié)助范文增強人文性。
新教材的課前導讀對學生的單元學習提出了如下要求:“在誦讀和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境,欣賞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受詩人的精神世界,體會詩人對社會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睆男蕾p詩歌的藝術魅力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正是豐富文化積累、提升思維品質、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課標對學生人文性的要求。不同于課前導讀對學生的要求,教材中的學習提示為學生提供了理解范文的資料。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無法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的情況。尤其是在課前預習或者自讀課文的學習中,這種情況尤為突出。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樣的長篇詩歌。學習提示中詩歌的介紹,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理解。
文字性的助讀資料具有內容涵蓋廣泛,學生利用簡單、直接等特點。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資料。在語文課堂上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高效利用助讀系統(tǒng)能實現(xiàn)課標對于人文性的要求。
圖片型助讀資料一般指教材中的插圖。在教材中優(yōu)秀的插圖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教師試圖帶領學生進入詩人營造的情境,但學生卻很難進入到情況。這時候教師如果能為學生提供一副與詩歌內容有關的圖片,就能使學生對詩歌內容產生直觀的感受,使語文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教材第三單元的《琵琶行》《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三篇詩文中都出現(xiàn)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插圖?!杜眯小樊嬃艘粋€船中獨坐的歌女,《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是蘇軾面對赤壁時的圖畫,《聲聲慢》中則是李清照獨坐寫詩的情景。這三幅圖畫雖是虛構而畫,但每幅畫所營造出的意境都與作者在詩歌中所營造的意境緊密聯(lián)系。在學習中學生詩畫結合,對于詩歌情感就能產生更深刻的領悟。
詩畫結合是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運用于語文教材中則是更便利的一種學習方法。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體現(xiàn)起來是相當困難的,但是課程的人文性又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巧妙設置的助讀教材不僅能促進學生學習,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課程的人文性。
高中教材中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篇目,傳遞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充分展現(xiàn)了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點。但是,詩詞篇目在教學過程中受到教學環(huán)境、教學策略等因素的影響,并沒有真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往往出現(xiàn)重工具性輕人文性的情況。由于此種情況,高中詩詞篇目的教學要真正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還需未來進一步的努力。
在教學中從古詩詞中挖掘其中人文內涵,并理解接受其內涵這項工作并不是教師一人完成的。古詩詞的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文化和情感,也需要學生主動挖掘接受其中的人文性。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到正確、完整的文本細讀。教師通過深入的文本細讀理解古詩詞的內涵,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在上課時才能更生動形象地為學生講解。但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部分老師過分依賴教師用書等工具書,在上課時并沒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簡單的生搬硬套。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會使語文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過分依賴教學用書,對于課文沒有自己的看法。當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的問題時,教師會出現(xiàn)無法做出合理解答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不僅會使教師的權威受到損傷,也會使學生喪失思考的興趣。因此語文課堂需要老師對范文進行深入而細致的了解。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學生對古詩詞學習鉆研的興趣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古詩詞背誦、默寫的比賽。例如課堂上簡單的飛花令,或是詩詞接龍比賽,這樣可以迅速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后也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布置一些網(wǎng)上查閱資料、網(wǎng)上搜索視頻等作業(yè),讓學生借助經(jīng)常使用的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古詩詞。這樣不僅能加強學生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深入研習古代詩詞。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課程性質的探索經(jīng)歷了思想性、工具性、思想性與工具性并重等一系列認識的更迭。現(xiàn)在確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特點,是鑒于以往語文課程的問題提出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平衡好二者的關系。
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人文性與工具性。首先,要將兩者處于同等的地位。讓學生理解詞句意思、寫作手法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重視對文本內涵、意境的深入解讀。其次,在教學中要注意,工具性與人文性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的關系。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學生在學習古代詩詞時,只有掌握了詩詞表層意義、寫作手法、歷史背景等工具性的知識,才能進行深層的人文精神的體驗與感悟。沒有工具性的積累,也無法產生人文性的飛躍。同時,人文性也是工具性的升華。古詩詞的教學如果只簡單停留于歷史背景、寫作手法的學習將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有通過對人文性的探究,古詩詞的教學才能做到升華,對學生產生作用。
總而言之,新教材古詩詞篇目充分展示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抓住教材這一特點合理利用。教材對于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yǎng),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