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君
結構化教學理論認為,結構可以簡稱為“要素”加“聯(lián)系”,結構化教學就是被結構化意識所支配的教學,包括知識、方法、教學流程與教學理念的“結構化”。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及思考,我們認為,語文學科的結構化教學應該從文本的結構化入手,而“課眼”就是對文本進行結構化解讀時必須要抓住的要素。下面筆者以名篇《赤壁賦》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透過“課眼”理清文本的結構。
所謂“課眼”,就是在把握文脈基礎上提煉出來的能夠建構有序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主題詞或者關鍵點,它也許不是課文的重點、難點,卻是認知和理解課文的咽喉要沖,其用在連接全文之內(nèi)容,其意在揭示全文之主旨。從教材來說,“課眼”應該是聯(lián)接教材內(nèi)容的肯綮;從教學設計來說,“課眼”應該是設計的切入點;從課堂來說,“課眼”應該是教學過程的線索;從學生來說,“課眼”應該是把握這節(jié)課思維的鑰匙。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zhì)。作為文賦的典范的《赤壁賦》是一篇千古名文。從要素上來說,有“主”“客”“江”“月”等。主客問答的結構顯而易見,但是以“江”“月”作為要素構建文本結構尚不多見。所以,在教學設計之前,筆者以探尋“課眼”的方式呈現(xiàn)對本文的結構化解讀,讓學生既理解文本思路,又能層層深入地感悟蘇軾的人生觀念。為此,圍繞“江”“月”這一課眼,從四方面重建本文結構。
本文敘事以“月”作為全文的時間線索。月既是時間,“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至“不知東方之既白”,一夜過去,生死看淡,又是作者神游天外、思接千載的觸發(fā)點,由望月懷人自然發(fā)出“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圣主)就是那在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而想到“一世之雄”的曹操,由英雄神武的曹操而想到“漁樵于江渚之上”的主客。
“江”是全文空間線索,長江為人物活動提供場所,泛舟夜游是敘事的開始,“扣舷而歌”“倚歌而和”是情感的高潮,“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是悟透人生的載體,“相與枕藉乎舟中”是由悲轉喜的結局。
以第一段為例,本段按“事—景—情”的順序展開,事是蘇子與客泛舟赤壁的樂事;景是清風明月,“白露橫江”的美景;情是“馮虛御風”,“羽化登仙”的至情。這里,月在上,既推動敘事的發(fā)展,又給景物帶上了一層朦朧與神秘感,同時讓情感顯得虛無縹緲,讓人在月光里飛升。江在下,人處于“萬頃之茫然”中,自然感受到天地悠悠,宇宙空闊。江月營造的無盡空間帶給主客脫離塵世的自由。
江月構成了敘事的背景,讓泛舟赤壁這樣一件人生幸事在一個宏大的背景里徐徐展開,讓主客的心緒在這個江月構成的時空里縱橫萬里,上下千年。
景物描寫首先出現(xiàn)在第一段,以江月為背景營造出雄渾澄澈的意境,這樣的環(huán)境使人仿佛置身仙境,這樣的景致給了凡人想象的自由和空間,讓凡人也有了脫俗忘我的體驗。
其次,由“月明星稀”引出求賢若渴的曹操,面對“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的江山,志在天下的曹操建立了偉大的功業(yè),浩瀚的長江與偉岸的英雄相得益彰。
最后,“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凡人與英雄所共有的,一舉消除了偉人英雄與凡夫俗子的界線,讓人放下了得失之心。至此,江月營造出的景致由仙境落入凡間,成為了天下人共享的寶藏。
江月既是意象,又營造了壯闊朦朧的意境,還連接起了凡人英雄,貫通了天上人間,是寫景的中心。
本文情感變化線條明朗,由泛舟赤壁,“飲酒樂甚”到“蘇子愀然”,客“托遺響于悲風”再到“客喜而笑”,“樂—悲—喜”清晰可辨。
這個情感變化也離不開“江月”,正是在與江月的相處中,人才因之而樂,因之而悲,因之而喜。人因“江月”而樂。清風明月,舉酒屬客,誦明月詩,歌窈窕章,人生之樂事也。人因“江月”而悲。寫出“月明星稀”的曹操本是一代英雄,而如今早已化作滔滔江水,更何況,我輩凡人,終是一縷塵埃,表現(xiàn)出一種人生的虛無感,因英雄與凡人同歸于無涯的時間而悲傷。更進一步,因英雄與凡人高下有別而悲傷,曹操“破荊州,下江陵”,勢不可擋,建立了偉大的功業(yè),而我輩卻只能“侶魚蝦而友麋鹿”,一事無成,過完平淡的一生。
長江之大與扁舟之小,滄海之浩瀚與一粟之微末,在空間大小的對比中,人的渺小無力改變,令人傷懷。明月之永恒與人生之短暫,長江之無窮與吾生之須臾,在時間長短的比較中,人生短暫,倏忽而逝,讓人傷感。然而,人終有夢想,“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但是無法實現(xiàn),此所謂壯志難酬,令人哀嘆。
人因江月而樂。因為江月不是一個人的江月,是所有人的江月,江月營造的空闊宇宙,美好景致,人所共適,不分偉人凡夫,人因此而樂。
“江月”成為化解悲情的媒介,也就成為了說理的核心。
從變化的角度來看,江水滔滔而逝,月亮圓缺盈虧,人類生老病死,都可以說轉瞬即逝,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即是世界萬物無不短暫易逝。
從不變的角度來看,江水滔滔不絕,終未流走;月亮陰晴圓缺,終未增減;人類代代相傳,終未消滅。世界萬物與人類都擁有了永恒。
從得失的角度看,英雄建功立業(yè),擁有天下,也就擁有了清風明月;我輩雖然一事無成,但也共享清風明月。從“得”而言,凡人英雄沒有不同。從“失”的角度看,“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不屬于自己的不怕失去,想想從人降生以來,沒有什么東西本來就屬于自己,所謂不要害怕失去,因為你本就一無所有。
圍繞“江月”,打通了人的認識界線,把人從空間大小、時間長短、人生得失的迷霧中拯救出來,在說理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
綜上所述,通過“課眼”實現(xiàn)文本的結構化,進一步挖掘文本深層結構,是結構化教學在語文學科的一次有益嘗試,為提升與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可能。在《赤壁賦》的教學中,教師如果抓住了“江”“月”這個“課眼”,將會聚焦本文教學內(nèi)容,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提升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對話質(zhì)量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