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璐 王紅偉
摘? 要:針對教師能力評估存在的評估方法少、評估體系少、影響因素多等問題,首先建立了底層-中間層和頂層的教師能力綜合評估體系,確定了總體評估等級和具體指標的評估等級;其次建立高校教師能力綜合評估的權重體系,提出了高校教師能力綜合評估的具體流程;最后以某教師能力評估為算例,對其能力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評估高校教師的能力,并能發(fā)現(xiàn)教師能力的薄弱項,可為國內高校教師能力評估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教師? 能力? 評估體系? 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G65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9(a)-0228-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ability, such as less evaluation methods, less evaluation systems, and more influential factors. First of all, First of all,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ability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from bottom to middle level and top level, the overall evaluation level and the evaluation level of specific indicators are determined. Secondly, the weight system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 ability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ability was put forward. Finally, a teacher's ability evaluation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teacher's 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can find the weak points of teachers' ability,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domestic university teachers' ability.
Key Words: Teacher;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雙一流”建設對高校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科學高效地評估高校教師的綜合能力成為目前我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1]。目前針對高校教師的評價,國內外多集中在教學方面的評估[2-4],也有學者針對目前高校教師能力提升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5],而高校教師自身綜合能力的評估相對較少,顏正恕[6]構建了教師的慕課教學勝任力模型和評價體系,劉志軍等[6]構建了基于項目庫建設的教師評價機制,操太圣[8]提出高校應推動增能式教師評價,韓旭東和王青[8]構建了基于勝任力的教師培訓模式,易俗等[10]構建了基于CART的高校教師亞健康決策模型,也有學者結合互聯(lián)網+與某項具體能力進行論述[10],黃永亮[13]建立了基于教師自主發(fā)展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這些研究促進了教師能力評估研究的發(fā)展,具有較好的參考和借鑒意義,但由于實踐的需求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教師能力評估涉及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影響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比較復雜,尤其是針對教師能力評估的定量研究還比較少,亟需深入開展研究。為此,本文采用文獻調研和理論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的高校教師能力評估方法,首先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了教師能力的綜合評估體系,包括指標體系和權重體系,并確定了評估體系和各層指標的評估等級;其次建立了綜合評估體系中各層指標的評判標準,以及教師能力綜合評估的具體步驟;最后以某高校教師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對其能力進行綜合評估,驗證了本文提出的高校教師能力綜合評估體系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可為國內高校教師能力的評估提供借鑒和參考。
1? 綜合評估體系的建立
1.1 指標體系的建立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能力主要是指教學能力,隨著生產實踐的不斷發(fā)展變化,以及“雙一流”的深入建設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能力已不能滿足現(xiàn)實的需求,教師的能力向著全面和綜合方向發(fā)展。
目前,教師的綜合能力不僅包括教學能力,更包括學術能力,尤其是學術能力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趩栴}和成果導向的原則,在現(xiàn)有教師能力評價體系研究的基礎上,引入科研能力、轉化能力和促就業(yè)能力,建立教師能力評估的三層評估模型,見圖1。
1.2 權重體系的建立
為了定量對教師能力進行綜合評估,需要針對綜合評估體系中的指標賦予權重,構成教師能力綜合評估的權重體系。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基于問題導向和成果導向,在滿足簡潔性、實用性和全面性的原則下,本文采用人工指定的方式進行評估體系各層指標的權重賦值,各層指標權重值見圖1中數(shù)字。
1.3 評估等級的確定
在建立教師綜合能力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將教師能力的綜合評估等級以及每個指標的等級劃分為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共計五個等級,每個評估等級對應的分值見表1。
2? 底層指標的評判標準
2.1 教學能力的底層指標
教學能力的底層指標主要包括教案制作水平、課堂教學質量、學生考試成績、學生評教分值和院系評教分值五大部分。
(1)教案制作水平評判標準。從邏輯性、條理性、圖表性、分析性、總結性、簡潔性和重點性七個方面去考核教案制作水平,由校-院-系組成的專家組進行綜合打分,以平均分作為教案制作水平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2)課堂教學質量評判標準。從教學方式、教學邏輯性、教學條理性、教學重點性和教學互動性五個方面去考核課堂教學質量,由校-院-系組成專家組進行綜合打分,以平均分作為教案制作水平評判標準。
(3)學生考試成績評判標準。將班級學生考試成績的平均分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4)學生評教分值評判標準。將學生評教分數(shù)的平均分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5)院系評教分值評判標準。將院系評教分數(shù)的平均值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2.2 科研能力的底層指標
科研能力的底層指標主要包括學術論文發(fā)表、專利申請授權、軟件著作權申請、教材專著編寫和參講學術會議五大部分。
(1)學術論文發(fā)表評判標準。學術論文是“雙一流”高校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有SCI、EI、核心、普通和會議五個級別,需要同時考核質量和數(shù)量,基于每個學校制定的學術論文量化考核標準,提高核心等級及以上論文的分值比例,將每個教師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2)專利申請授權評判標準。專利分為發(fā)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也是教師科研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基于每個學校制定的有關專利申請授權量化考核標準,提高發(fā)明專利占據(jù)的分值比例,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3)軟件著作權申請評判標準?;诿總€學校制定的有關軟件著作權的詳細量化考核標準,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4)教材專著編寫評判標準?;诿總€學校制定的教材專著編寫詳細量化考核標準,提高專著占據(jù)的分值比例,在此基礎上,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5)參講學術會議評判標準。基于每個學校制定的有關參講學術會議的詳細量化考核標準,提高主講學術會議占據(jù)的分值比例,在此基礎上,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2.3 轉化能力的底層指標
轉化能力的底層指標包括成果轉化數(shù)量、成果轉化效益和成果轉化水平三大部分。
(1)成果轉化數(shù)量評判標準。基于每個學校制定的有關成果轉化數(shù)量的詳細量化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 ,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2)成果轉化效益評判標準?;诿總€學校制定的有關成果轉化效益的詳細量化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3)成果轉化水平評判標準?;诿總€學校制定的有關成果轉化水平的詳細量化考核標準,由校-院-系組成的專家組進行綜合打分,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2.4 促就業(yè)能力的底層指標
促就業(yè)能力的底層指標包括舉辦培訓數(shù)量、指導學生數(shù)量、學生的就業(yè)率、學生的滿意度和社會的滿意度五大部分。
(1)舉辦培訓數(shù)量評判標準?;诿總€學校制定的有關舉辦培訓數(shù)量的詳細量化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2)指導學生數(shù)量評判標準。基于每個學校制定的有關指導學生數(shù)量的詳細量化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將每個教師的得分記為,將科研量化總分記為,將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3)學生就業(yè)率評判標準。將教師負責班級的就業(yè)學生人數(shù)記為,將教師負責班級的總人數(shù)記為,以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4)學生的滿意度評判標準。以教師負責班級的學生問卷調查平均分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5)社會的滿意度評判標準。以教師負責班級的學生就職企業(yè)的問卷調查平均分作為評判分值,分別對應指標的各個等級。
3? 綜合評估流程的建立
在建立教師能力綜合評估體系和指標評判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具體的高校教師能力評估流程。
(1)資料收集。收集教師能力評估底層指標的定性和定量數(shù)據(jù),組建教師能力評估的專家組,并對教師底層指標中需要專家組考核的指標進行考核。
(2)計算底層指標的分值。根據(jù)教師的實際教學資料、科研資料和專家組打分,計算確定教師能力評估底層指標的具體分值。
(3)計算中層指標的分值。根據(jù)底層指標的分值和權重,依次計算評估體系各中層指標的分值。
(4)計算頂層指標的分值。根據(jù)中層指標的分值和權重,計算評估體系頂層指標的分值。
(5)根據(jù)頂層指標的分值,確定教師能力綜合評估的等級,分析和判斷教師能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應對措施。
4? 算例分析
4.1 評估過程計算
設計一青年教師算例,假設其底層資料和專家組打分已經獲取,基于本文提出的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相結合的能力綜合評估體系,對其綜合能力進行定性和定量評估。
(1)底層指標分值計算。教學能力的五個底層指標教案制作、課堂教學、學生考試、學生評教和院系評教對應的分值分別為80分、88分、82分、90分和88分??蒲心芰Φ?個底層指標學術論文、專利申請、軟件著作權申請、教材專著編寫和參講學術會議對應的分值分別為70分、50分、40分、0分和90分。轉化能力的3個底層指標成果轉化數(shù)量、成果轉化效益和成果轉化水平對應的分值分別為0分、0分和0分,促就業(yè)能力的5個底層指標舉辦培訓數(shù)量、指導學生數(shù)量、學生就業(yè)率、學生滿意度和社會滿意度對應的分值分別為86分、80分、90分、88分和86分。
(2)中間層指標分值計算。根據(jù)圖1教師能力綜合評估體系底層指標的權重,將底層指標的權重與分值相乘分別得出各個中層指標的分值。
①教學能力分值:80×0.1+88×0.2+82×0.4+90×0.2+88×0.1=85.2分。
②科研能力分值:70×0.3+50×0.3+40×0.1+0×0.2+90×0.1=49分。
③轉化能力分值:0×0.4+0×0.4+0×0.2=0分。
④促就業(yè)能力分值:86×0.1+80×0.1+90×0.5+88×0.2+86×0.1=87.8分。
(3)頂層指標分值計算。根據(jù)圖1教師能力綜合評估體系各中層指標的權重,將中層指標權重與分值相乘分別得出頂層指標的分值:85.2×0.4+49×0.4+0×0.1+87.8×0.1=62.46分。
4.2 評估結果分析
根據(jù)評估過程的計算結果可知,若按照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標準,即中層指標教學能力及其底層指標的評判標準,該名教師的綜合能力分值為85.2分,屬于良好等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教學評估體制的改革,在“雙一流學科”建設的促進作用下,傳統(tǒng)的教師能力評價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實需求,考慮到科研、轉化和促就業(yè)等方面考核后,該名教師的綜合能力得分為62.46分,屬于及格等級。根據(jù)中層指標的分值可知,該名教師的弱項為科研能力和轉化能力,應該在保持教學能力和促就業(yè)能力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轉化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5? 結語
本文采用文獻調研、理論分析和算力分析的方法,針對高校教師的能力評估進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的高校教師能力評估方法。首先建立了底層-中間層和頂層的教師能力綜合評估體系,確定了總體評估等級和具體指標的評估等級;其次建立了高校教師能力綜合評估的權重體系,提出了高校教師能力綜合評估的具體流程;最后以某教師能力評估為算例,運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對其能力進行評估。結果表明采用傳統(tǒng)評估方法和新評估方法的評估結果分別是良好和及格,該教師的薄弱能力是科研能力和轉化能力,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評估高校教師的能力,并能發(fā)現(xiàn)教師能力的薄弱項,以便教師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可為國內高校教師能力評估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張楠,王光明,李業(yè)平.國際教師評估研究的學術話語權、熱點領域及發(fā)展走向—基于SSCI期刊的科學知識圖譜與內容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9,31(5):31-39.
[2] 李正良,吳芳.基于全職業(yè)生命周期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8(11):61-65.
[3] 周群英,劉曉雪.教學學術發(fā)展與大學教師教學評價制度創(chuàng)新[J].當代教育科學,2019(1):35-38.
[4] 周九詩,鮑建生.美國PACT教師教學質量評估系統(tǒng)的評介與啟示[J].教育科學,2018,34(5):80-87.
[5] 侯佛鋼,張學敏.應用型高校教師專業(yè)實踐能力提升的制度困境及其變革邏輯[J].教師教育研究,2019,31(4):34-39.
[6] 顏正恕.高校教師慕課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6):104-111.
[7] 劉志軍,王洪席,張紅霞.促進教師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6):81-85.
[8] 操太圣.“五唯”問題:高校教師評價的后果、根源及解困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1):27-32.
[9] 韓旭東,王青.基于勝任力的應用型院校新聘教師培
[9] 易俗,張一川,殷慧文.基于CART的高校教師亞健康決策模型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8):173-178.
[10] 閆寒冰,苗冬玲,單俊豪,等.“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方向與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19(1):1-8.
[11] 李鋼,范麗娜,李金姝.“互聯(lián)網+”中學教師職前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18(1):102-107.
[12] 黃永亮.基于教師自主發(fā)展的大學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理論導刊,2018(6):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