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紅
批注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沒有批注的閱讀,只是蜻蜓點水一般,浮于文本內容的表層。縱觀當下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批注意識可謂是參差不齊:有的學生能夠緊扣關鍵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可能受到時間的限制,批注往往是只言片語,并不深入;有的學生批注全程,捉襟見肘,批注的內容往往是一個符號或者一個孤立的詞語。因此,教師可以在正式教學這個單元之前,就有意識地滲透到與批注相關的方法。統(tǒng)編版教材四上中《普羅米修斯》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學習上,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積累知識,可以獲得方法;獲得方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吸收知識。在學生初次接觸時,教師不宜完全將任務交還給學生,而是要從學生的原始能力入手,對學生進行相機滲透:圈畫出富有感受的語句和關鍵詞,以這些關鍵性詞句作為教學的支撐點,為學生感知和習得批注方法做鋪墊。
以這篇課文的第六自然段為例,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盜取天火的奉獻精神呢?教師先組織學生自主閱讀這段文字,并鼓勵學生將那些使得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圈畫出來,隨后進行朗讀與及交流。此時,教師并沒有急于讓學生動筆批注,因為很多學生尚缺乏最基本的認知經驗,提早動筆學生必然會抓耳撓腮,最終會挫傷他們的批注熱情。在學生朗讀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集中性出示課文語句:“他既不能動彈,也不能睡覺,日夜遭受著風吹雨淋的痛苦”,然后將其修改為:他既不能動彈,也不能睡覺,遭受著風吹雨淋的痛苦。學生在品析中認識到“日夜”看似簡單,卻點明了遭受痛苦的時間之長,更能展現出普羅米修斯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師相機鼓勵學生,自己有什么想法就表達出來,這就是批注。學生順勢而下,思維也逐步被打開,對“日夜”的批注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局面:有的學生批注了詞語的意思,有的學生批注了詞語所包括的感情;有的學生則分析了詞語所形成的表達效果。教學至此,學生看似已經掌握了什么是批注,并利用“日夜”一詞小試牛刀,進行了實戰(zhàn)演練。為此,教師就可以相機引導學生進行實踐交流,并借助這個支撐點,嵌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悟普羅米修斯遭受折磨時的痛苦,并化身成為他的代言人,將人物內心的話語表達出來。
在這一板塊中,學生正是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了實踐與思考,更好地促動了內在認知思維的調整,并掌握了批注的基本步驟:圈畫語句,關注重點、理解感知、想象浮現、寫出感受,也經歷了批注的完整過程,對批注進行了初步性接觸。
有了初步的幫扶經過,學生獲取了方法,但并不意味著就形成了批注的能力,能力地形成還需要進行多維度地展示與實踐。當學生能夠更好地關注文本的核心,并將自己的感受與理解自然地流淌表達出來,批注的實踐價值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地發(fā)展和遷移。
我們還以《普羅米修斯》一文為例,教學第七自然段時,教師進行了這樣的引領:首先,回顧了批注的基本方法和步驟,說說這一段我們該如何展開批注;其次,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性探究,在自主閱讀中圈畫語句,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理解詞語,想象畫面,并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推動小組合作的深度;最后,組織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并選擇最有代表性的事物進行感知與交流。很多學生圍繞著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感受到了普羅米修斯在遭受折磨時的心境,并體會到他頑強不屈的內心世界。此時,教師再相機組織學生的將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表達出來,提升學生的批注質量,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地指導,而是與學生共同學習,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感受批注的實踐過程。雖然沒有教師的幫扶,但學生能夠憑借批注的基本方法,對批注進行二次鞏固運用,在趁熱打鐵的過程中進行了巧妙地融通,在實踐操作中將融入到自己的能力體系中,更好地推動學生認知能力地不斷發(fā)展。
方法是學生走進批注大門的鑰匙,教師還可以拓展師生、生本之間的對話,引領學生向著文本的最深處、最廣處邁進,實現多維度、多渠道的立體式對話,不僅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關注的范疇,同時也能夠歷練學生深度批注的能力。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與理解是不同的,對文本表達的情韻和主題認知也是完全迥異的。我們就需要引導學生在針對同一個價值點,能夠形成不同的認知,并在相互融通、相互對比的思維模式下,展開富有針對性的實踐和思考。為此,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性表達,并能夠及時地吸收他人的意見,在對比、整合和融通的基礎上,生發(fā)出全新的批注。比如,統(tǒng)編版教材在小泡泡中提示:我知道火神為什么要敬佩普羅米修斯。很明顯,編者借助這樣的提示,其實是引導學生緊扣故事情節(jié)、緊扣人物的言行來,嘗試感受人物內在的精神品質,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提示展開教學,引領學生感受人物的內心想法,想象普羅米修斯在與火神對話時的表情以及說話時的語氣;也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再現并還原兩人對話時的場景,并嘗試與人物進行角色交替的置換式思考:如果我就是普羅米修斯,此時我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有了這樣引領,學生的感受和批注就會有效的規(guī)避千篇一律的尷尬,從而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感知與思考,在豐富閱讀感受的同時,對相同的價值點進行不同維度地解讀,使得批注也逐步向著深入化邁進。
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鮮明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他們對文本的解讀會帶有自身的感情色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并進行相應的點撥處理,鼓勵他們形成多元化、個性化的解讀,讓學生的思維朝著更深處邁進。比如,這篇課文的學習,有學生提出宙斯心狠手辣,毫無愛心,不配做主神;但有的學生卻認為宙斯秉公執(zhí)法,鐵面無私。兩個陣營一個不服一個,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此時,教師不要急于做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而要認識到這是一個引領學生進行深度批注的絕好契機。為此,教師鼓勵學生重新回到課文中,尋找相關的依據和信息。學生對宙斯的感知就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而能夠從課文中文本語言的信息中捕捉自己的依據。學生在文本的閱讀中有著鮮明的方向性,并找到了自己認知的佐證材料,更好地推動了對文本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揣摩。
這樣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綻放的過程,閱讀文本、獲取證據,讓他們的觀點更加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提升了批注的整體效益。
批注能力地形成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教師要將其作為學生能力訓練的重要范疇,讓學生經歷從扶到放的過程,助推語文核心能力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