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所謂涵養(yǎng),是指控制情緒的功夫和能力。涵養(yǎng)語文,是指慢教育,其目的是為了更從容地欣賞語文,體味語文學科真善美的本質。涵養(yǎng)語文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有明確的方向,確定該正確的立足點。立足學科特點、立足學生需求、立足核心素養(yǎng),教師從不同方向進行設計控制,都能夠帶來全新的教學視角,為學生學科學習提供更多體驗的機會。
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以文本解讀為依托,以學生學習主體為根本,以體現(xiàn)主體教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主旨要求。
教材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是最為基本的教學方式。教師要以文本解讀為教學設計依據(jù),順利打開語文課堂教程。文本解讀有不同視角,教師研讀文本和學生閱讀文本是完全不同的,教師需要有觀照意識,立足學科特點,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以提升教學設計的適合性。
立足學科特點展開文本解讀,教師要先期對學科特點進行研究,深挖學科內涵,形成適宜教學方案。在教學四年級語文下冊《鄉(xiāng)下人家》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展開細致觀察,然后結合學生生活經歷,對文本內容進行疏導講解,學生對文本描繪情境有了立體認知。教師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找出經典的詞語,說說這些典詞的表達效果。學生很快就有了回饋。如“獨特”,學生給出分析:形容鄉(xiāng)下人家的景色是獨特的,說明這里的景色和一般人家有差別,給讀者留下一些懸念。教師讓學生從典詞解讀分析角度展開學習,體現(xiàn)鮮明學科特點。
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教學設計需要圍繞學生展開。由于多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制約,學生呈現(xiàn)群體化特征,家庭教育環(huán)境、學科基礎、學習悟性、閱讀習慣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學生學習表現(xiàn)有鮮明差距。涵養(yǎng)是為了豐厚,讓學生在細致性學習中成長語文素養(yǎng),這是涵養(yǎng)語文教學設計的根本追求。
如教學《三月桃花水》,教師先為學生做示范誦讀,然后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展開誦讀,看誰的誦讀更有特點。學生領到任務后,開始了積極準備,很快就有了操作打算。學生開始誦讀展示,教師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為讓學生對誦讀有更多感覺,教師現(xiàn)場為學生做賦分評價,將學生學習情緒帶動起來。當學生看到高分出現(xiàn)后,都會自然出現(xiàn)一些躁動,說明學生情緒被激活了。教師對學生個性誦讀給出自己的評價,也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啟迪。教師讓學生展開個性誦讀,給學生提供自由展示的機會,這樣的設計帶有調動性,助學作用更為顯著。
學生是學習主體,圍繞學生展開語文教學設計,體現(xiàn)鮮明的主體思想,教師要在教法研究和學法傳授方面做出主動探索。
學情調查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學生進入學科學習后,因為其學力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其接受力也會呈現(xiàn)差異性,教師要從學生學習訴求角度展開思考,形成涵養(yǎng)語文教學設計的框架體系。
《琥珀》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文本,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初,先引導學生復習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方面的知識,然后給學生設計了閱讀任務:找出經典片段,運用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展開分析。學生開始閱讀分析解讀,教師深入到課堂,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提示,確保學生閱讀解讀順利進入。課堂匯報階段,學生展示自己的解析,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yè)點評,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xiàn),對存在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學生有個性閱讀追求,教師給學生更多解讀自由,切準學生學習思維,形成嶄新教學亮點。
分層教學體現(xiàn)因材施教原則,在涵養(yǎng)語文教學中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價值,教師要根據(jù)學情調查情況作出分層教學設計,為不同群體學生準備不同學習任務,或者是提出不同要求。在具體執(zhí)行階段,分層教學要帶有“隱身性”,教師不能公開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也不能分開教學,需要在教學設計上有科學安排。教師不妨給學生更多選擇權利,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學力情況選擇性學習,自然能夠體現(xiàn)出分層特點。
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時,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文本,然后給學生布設了閱讀任務,并要求學生可以選做:第一,講述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第二,利用手中畫筆畫出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第三,課外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關于恐龍的相關信息,準備提交到班級進行討論。三個任務任選兩項。教師任務布設后,學生都能夠積極回應,紛紛行動起來。因為屬于選做內容,學生接受更為主導,課堂訓練進入良性互動之中。教師為學生布設幾項訓練任務,給學生更多自主選做權利,成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獲得豐富學習成果。
立足學科核心素養(yǎng)展開教學設計,符合學科教學基本追求,教師在具體執(zhí)行時,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歷練的機會,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訓練中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主要手段,教師要根據(jù)學科教學實際需要作出匹配性設計,讓學生在不斷訓練實踐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聽說讀寫不是孤立存在的訓練形式,需要有融合設計,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訓練需要作出調整性安排。聽說結合、讀寫結合、聽讀結合、聽寫結合,都屬于融合形式,教師需要科學推演,讓學生在更為適合的訓練實踐中形成學科素養(yǎng)。
教師在學科教學時,要從更多方面展開考量,讓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科訓練,在聽說讀寫等方面都有所涉及,這對形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幫助。在教學《我們家的男子漢》時,教師給學生設計了多種學習任務:選定身邊熟悉的人,對其言行進行仔細觀察,然后學習課文寫法,重點描寫這個人物,突出其特點,注意語言的靈動性、形象性。
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追求。在“涵養(yǎng)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細微之處展開教學發(fā)動和設計,讓學生自覺養(yǎng)成閱讀、書寫、思考的習慣,為學生的能力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鐵杵成針》是一則成語典故,其情節(jié)很典型,帶有夸張意味,教師先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最后是給學生設計了課外搜集信息任務:經典的成語故事有很多,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展開搜集整合,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學生對這樣的學習任務非常敏感,因為可以從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學生操作不存在任何障礙,學生參與熱情更高。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深入教材展開文本解讀、針對學生做好學情調查、立足核心素養(yǎng)教育執(zhí)行學科教程,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涵養(yǎng)語文要求精細化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更豐富學習歷練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教師有意識建立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覺意識,對有效提升學生學科能力有重要促進作用。